1990年,86岁的邓公到上海祭扫原配之墓,让女儿叫她“张妈妈”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邓公突然致函上海市委,希望他们能帮自己找寻一位故人的安葬之地。上海市委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展开搜索,并很快就有了结果。邓公闻讯后,千里迢迢赶过去,亲自扫墓祭拜。而这位故人名叫张锡瑗,正是他的原配妻子。

张锡瑗1906年生于河北房县,14岁那年跟随父亲迁居河北保定。张父一直很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因而竭尽全力支持张锡瑗读书。张锡瑗也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院,期间受同学影响,逐渐转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曾经多次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
1924年,张锡瑗加入共青团,次年通过考察被党组织吸纳。同年11月,党组织为了培养人才,将张锡瑗等人送往苏联进修。在这里,张锡瑗认识了很多革命同志,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邓小平。邓小平一口四川话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论做什么事都富有激情,理解问题总是很透彻,是中国留学生里的拔尖人物。

一来二去,张锡瑗与邓小平逐渐熟络起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时间来到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开始残害共产党人,党组织急需人手来维持工作,于是便将邓小平和张锡瑗召回国内,但两人并未在一个城市,邓在武汉,而张在老家保定。
张锡瑗日常的主要任务就是动员斗争,她经常与工人代表举行会谈,商议对抗当地政府的对策。几个月后,张锡瑗等人领导了工人罢工,逼迫当地政府释放了被逮捕的工人,并结清了拖欠的工资,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党组织见张锡瑗能力出色,便将她调到武汉负责联络工作,她由此与邓小平重逢。

后来,邓小平与张锡瑗被调往上海,又恰好在一个部门工作,相处久了两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没过多久便在党组织的操办下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革命伉俪。蜜月过后,两人马上重新投入工作中,因为担心身份暴露,他们生活得小心翼翼,不能像其他夫妻一样大摇大摆逛街,看电影,甚至连一张结婚照都不敢拍。
即便如此,邓小平仍旧几度落难,差点就横遭不测。比如有一次,党组织内出了叛徒,平常用的一个联络点随即暴露,但邓小平对此浑然不知,仍像往常一样去交换情报。结果他刚出门,特务就冲了进去,将其中的同志逮捕,要是再晚一分钟,邓小平可能就要被牵连。
1929年,党中央决定在广西发动武装起义,特地委派邓小平去主持大局。此时张锡瑗已经怀孕,需要丈夫陪伴,但她并没有将邓小平留下来,因为她不想因为个人原因耽误革命大业。很快,百色起义成功,红色的星火在广西点亮,邓小平在处理完相关事宜后返回上海向党中央复命,刚好张锡瑗到了临产期,他急忙赶去医院陪护。

出人意料的是,张锡瑗遭遇难产,虽然医生尽力将这对母子保全下来,但张锡瑗却在产后患上了产褥热,一直高烧不退,最终离世,新生婴儿也在不久后患上了恶疾夭折,邓小平一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然而此时正处于革命最紧张的时期,邓小平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伤怀,甚至来不及为妻子料理后事,只能委托同志替他安葬爱人。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他再次赶往广西领导人民武装与国民党军斗争,直至1931年方才再次回到上海。邓小平第一时间就去为张锡瑗扫墓,对着亡妻讲述这几年的艰辛与不易。后来他虽然再婚,心中却始终放不下张锡瑗。
新中国建立后,张锡瑗的遗骸被迁往上海烈士陵园重新埋葬,邓公因为忙于政务,一直没时间前去祭奠,直至1990年,已经86岁的邓小平方才赶赴上海,带着女儿邓榕去看望已经长眠地下数十载的张锡瑗。他小心翼翼地在张锡瑗的墓碑上放了一束花,并让邓榕唤张锡瑗为“张妈妈”以表示敬意。

革命不易,无数先辈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甘愿从家庭中抽身出来,投入到与敌人的斗争之中,屡次身陷险境却始终无怨无悔。当硝烟散去,革命胜利,人民获得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却永远失去了挚爱,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向他们致敬。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逃兵带9个日本女战俘,逃往深山密林,被发现时已生下了73个孩子
陕西一老太坚决不愿上户口,临终前掏出一张照片,惊动了两国政府
她把年仅15岁的女儿嫁给情人:女儿一直毫不知情,直到她发现密码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