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崩塌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的终结,代表着一个曾经鼎盛无比的皇室家族迅速走向衰落,而曾经依附于该家族的人也将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比如宫女。
宫女在宫中的时候虽然地位低微,但生活条件也远高于民间的百姓,可当皇权崩溃,她们便失去了依靠,像是浮萍一样四处飘零,甚至连个娶她们的人都没有,其中原因很现实。
以清朝为例。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覆灭了,但宣统皇帝溥仪仍旧被允许居住在皇宫中,保留皇帝的称号,太监、宫女也未被遣散,由北洋政府出钱供养。一些太监和宫女意识到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溥仪总有一天会被赶出紫禁城,届时自己将无所依靠,所以必须要攒一些家底供余生花销。
思来想去,太监和宫女们决定倒卖紫禁城的藏品,这样赚钱最快、最容易。若是放在以前,宫内戒备森严,根本无人敢做此事,可现在兵荒马乱,护卫们也想着捞一笔养老钱,便与太监、宫女互相勾结,对倒卖一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慢慢地,太监、宫女的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将某些宫殿里的藏品偷走了一大半。溥仪察觉到了不对劲,想要调查,太监和宫女为了掩盖真相,居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后来更是阴谋烧毁乾清宫侧殿,幸好有人及时发现险情,将其排除,才避免又一桩悲剧发生。
虽然溥仪在事后没有查到太监、宫女放火的直接证据,但心里却明白他们就是元凶首恶,于是便下令将他们中的大部分驱逐出紫禁城。
有些太监痛不欲生,转头就跳河自尽,有些则回到家乡,在旁人的白眼中了却余生,宫女们的处境更差,没人愿意娶她们,她们只能独自生活。在吃光了好不容易积攒下的老本之后,日子越过越清贫,最终孤苦离世。
按理来说,宫女们在紫禁城摸爬滚打,会察言观色、伺候侍奉,容貌身姿也不差,应该很受男人欢迎才是,无人愿意娶着实令大家始料未及,至于原因,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所有提及,大致有三点。
其一,宫女的眼光高。宫女虽然出身不好,本质上是奴仆,但好歹也是皇室的附庸,与普通老百姓有着天壤之别。至少她们衣食无忧,如果运气好,能被皇帝宠幸,并生下一儿半女,马上就会被封为嫔妃,麻雀变凤凰。即便不能侍奉皇帝,也有机会被赏给王公大臣,成为侧室或者侍妾,同样也能改变命运。
这就导致宫女们普遍心比天高,她们自认为是贵族的一员,根本就看不起民间的百姓,甚至连一些做生意、家产丰厚的商人也瞧不上,自然不可能嫁给他们。另外,宫女们在宫里习得了一些所谓的“皇室礼仪”,从衣食住行用都十分讲究,一般人根本负担不起,所以也就不敢“高攀”。
其二,宫女身心不洁。在古代宫廷中少有健康的男性,宫女们到了春心萌动的年纪,无法正常恋爱,只好跟太监在一起,称之为“对食”。这并非是一个好差事,太监一般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会折磨对食的宫女。老百姓们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认为和太监对食过的宫女,相当于已经结过一次婚了,身心都“不干净”,所以根本不会娶她们。
其三,时代所致。其实溥仪还算仁义,在遣散太监和宫女的时候,每人发放了100大洋作为往后的生活费。100大洋在当时确实算是一笔巨款,倘若节省着用,足够一生花销。可溥仪万万没想到,后来天下大乱,物资供应不足,物价涨得飞起,100大洋只够维持4、5年的用度。宫女们很快就将钱财花销一空,而她们又无任何谋生的技能,也没有田地耕种,完全成了无产者,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流落街头,靠着乞讨或者拾荒维持生活,最终往往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不论是宫女还是太监均为封建体系中被压迫的对象,他们自入宫之日起,便失去了自由之身,沦为皇家的垫脚石,只有少部分宫女能得到皇帝或王爷的青睐,大部分人的结局都不怎么美满。好在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压迫,如今的社会以自由、平等为主题,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陕西一老太坚决不愿上户口,临终前掏出一张照片,惊动了两国政府
她把年仅15岁的女儿嫁给情人:女儿一直毫不知情,直到她发现密码
江苏一位隐居的失明老农,身份暴露后,苏州出动6辆坦克前往迎接
感谢您看到最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充满了意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您可以在文章右下角点一下“赞”,您也可以点击“在看”按钮一键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点击上方“田螺姑娘说历史”即可关注笔者,方便各位朋友发表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