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弥留之际,嘴里还不停喃喃道:我的妻儿要回来看我了


人是复杂的,有些人看似五大三粗,实则心细如发,待人温柔体贴,可谓良师益友;有的人看似文质彬彬,实则内心暴躁,爱发脾气,如果与其交朋友,必然会引起不快,如果与其结为夫妇,一定会惹得一地鸡毛,叶公超就是这样的人。

叶公超1904年生于江西九江,家世显赫,青年时远赴美国留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前往英国进修,成功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36年,叶公超学成归国,在燕京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爱上了一位女学生赵萝蕤。
这赵萝蕤也出身豪门,父亲是燕京大学校领导,她虽没出过国,但学识同样出众,气质超群,追求者甚多。
而赵萝蕤对叶公超的印象并不好,她觉得此人恃才傲物,每次学生课后有疑问,向他求助,他都叮嘱学生回去查字典,字典没有,他就要求学生把手头的字典烧掉,去买《牛津大词典》。
叶公超被拒绝之后,便转而去追求另一位女学生袁永熹,她与赵萝蕤不同,天生文静恬淡,好似一朵迎着阳光的蔷薇,被同学们奉为校花。

袁永熹对叶公超其实没那么喜欢,但叶公超已经是追求者中最优秀的一位,她别无他选,便与叶公超走到了一起。婚后,从未进过厨房的袁永熹扮演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尽力打点着家里的一切,她将爱全部倾注给叶公超,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暴力。
叶公超看似文质彬彬脾气却很差,稍有不快就会对袁永熹破口大骂。有一次,文学系的吴宓教授来叶公超家里作客,袁永熹立即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招待他。吴宓教授受宠若惊,连连夸赞袁永熹贤惠,叶公超却勃然大怒,摔下筷子,称袁永熹做的菜不合胃口。吴宓觉得有些尴尬,聊了几句后,便起身告辞。
袁永熹在收拾碗筷的时候,委婉地提醒叶公超,在客人面前发火是不合适的。叶公超没有说话,将头转向一边,明显是对袁永熹有不满的情绪。自此之后,叶、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婚姻状况越发糟糕。

1937年,抗战爆发,袁永熹带着子女远赴美国避难,叶公超则留在国内。没过多久,叶公超被日本人逮捕,幸好堂妹叶崇范舍身相救,他才得以脱困。
也许是出于感激,叶公超开始格外关注起叶崇范来,一来二去,两人竟有了暧昧的关系。身在美国的袁永熹听闻此事后,风尘仆仆赶回来,但她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去责问叶崇范,在见了叶公超一面后,她又坐上飞机去了美国,此后再也不主动回中国。
叶公超没了束缚,行事愈加孟浪,抗战胜利后,他被国民政府聘为外交官,常常出席各种宴会,与名媛们眉来眼去。但是每逢出席正式场合,叶公超都会写信给袁永熹,请求对方回国陪自己会见宾客,袁永熹从不拒绝,每次都耐心陪着叶公超演戏,结束后立即回美国,绝不在叶公超身边多逗留一秒。

解放战争末期,叶公超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继续在政府里处理外交事务,曾代表台湾与新中国政府争夺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叶公超离休那年,好友邀请他去台湾师范大学教书,然而他只在那里待了一个学期,便觉得不自由,处处受限制,转而辞职,余生以花鸟鱼虫为伴。
1981年,叶公超患上了恶疾,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喃喃道:我的妻子和儿女们要回来看我了。
当然,这只是他的臆想,袁永熹在得知他病重的时候,毫无反应,礼貌地回信叮嘱他注意身体。等到叶公超去世之后,她也没有出席葬礼。
40年的分居生活,早就淡化了两人的感情,袁永熹与叶公超如同熟悉的陌生人,思来想去,她提笔为叶公超写下了一对挽联,一来表示追思,二来也算是为这段并不幸福的感情画上句号。

婚姻并不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而是两个人携手走完余生,其中牵涉颇多,除了两人的家世、能力、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秉性相近,互相谦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敬如宾。凡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多体谅对方,如此方能和和美美,避免产生矛盾。只可惜叶公超生来高傲,凡事太过自我,根本不考虑袁永熹的感受,结果让这段羡煞旁人的婚姻走向了消亡,实在是可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