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人在家发现一张游击队借条,政府要偿还3万亿,结局如何?


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遭遇敌人的严密封锁,各类物资十分紧缺,迫不得已时,会向群众借点钱粮救急,并当场写下欠条,承诺日后由人民政府偿还。广东梁家就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可当梁家子弟找出当初的借条,去人民政府兑现的时候,却遭遇重重困难,其中原因让人沉默。

故事要从1944年讲起,当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在南方敌占区活动的游击队却仍旧受到大规模围堵、封锁,被迫四处转战,离开根据地的他们失去了所有补给,只能风餐露宿,后来实在难以为继,只好向人民群众求助。
广东某游击队队员梁月娇出身豪门大户,她的父亲梁鸿文早年曾在美国闯荡,发了一笔横财,回乡后便大肆扩盖庭院,购置田地,成为一方巨贾。
梁鸿文一共娶了六房姨太太,梁月娇的母亲排行老三,人称“三姐”,她思想进步,同情革命,听闻游击队员生活艰难,便让梁月娇将他们带到家里来,吩咐厨房做饭菜给他们果腹。

后来,日军大举攻来,游击队又要转移他处,三姐不忍心看游击队员们忍饥挨饿,便大手一挥,借出白米60斤给他们做行军口粮。
游击队长坚持纪律,不愿白吃白拿,他当场写下一张借条给三姐,并约定利息为百分之百,革命胜利后可找人民政府兑现。三姐根本没将欠条当一回事,随手扔在放田契、地契的箱子里。
时间来到2009年,梁鸿文的儿子梁诗伟从老一辈人那里听到梁家对抗日有贡献之后,便向好友说起此事,好友不相信,认为他在吹牛,梁诗伟一气之下,便拉着好友去祖宅里找证据。
两人在落满灰尘的柜子里四处翻找,意外发现了那张欠条,梁诗伟喜出望外,立即将借条带到当地政府验证真假。
经多方查证,借条真实无误,政府立即指令民政局奖励梁诗伟2万元人民币,并收走借条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同时要求梁诗伟此后不得再以借条为要挟,向政府提出其他不合理要求,如果梁诗伟在生活上有其他困难,政府会给予相应救助。

梁诗伟打算用这笔钱翻新祖宅,施工途中,工人们在房梁上找到了一个小檀木盒子,打开之后,又发现了一张借条,还是早年间游击队出具的。
这次的数额非常巨大,光粮食就有38石70斤,也就是3870斤,另外还有银元5000块,2两的金条8支。这些东西在当时就要值500万,换算成今天的物价,再加上利息,也要3万多亿人民币,堪称天文数字。
梁诗伟立即将借条带到政府验证真伪,政府对此持怀疑态度,特地找资料查证,结果在地方革命志中发现游击队在某一时期的用度突然暴增,明显是得到了充足的物资补给。另外,一名幸存的游击队员也证实,确有此事。

当时游击队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又通过梁月娇向三姐求助。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三姐也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通报给了梁鸿文。梁鸿文心怀国家,痛恨日本侵略者,因此授意三姐接济游击队,三姐方才大胆从库房中支出了这笔巨款。
政府犯了难,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几十年的财政收入,要是兑付给梁诗伟,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就要喝西北风,企业和经济发展也会大受影响,而且政府一时间也凑不出这么多钱。另外,这张借条其实已经超过追偿年限,理论上来说就是一张废纸,根本无需理会。
最后,政府口头表扬了梁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感谢他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承诺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同时将借条退还给梁诗伟,叮嘱他将其当做重要文物好生保存。梁诗伟也没有向上级申诉,毕竟爱国情分是无价之宝,不该用金钱去衡量!

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党中央在决定开展武装斗争之后,便深刻贯彻着这一指导思想,每到一地,就与群众搞好关系,将军民牢牢捆绑在一起。不论是国民党军还是日军,都曾对人民武装造成过重创,但不久之后,人民武装就会依托群众基础,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梁家的故事便是群众路线的最好正面例证,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梁家一样的红色家庭,人民武装方能百折不挠,打败一切敌人,夺取最终的胜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