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爱可爱p
本文系公众号“体制内入门指南”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上了热搜,北京大学某专业博士,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干的还是城管岗。大家都纷纷惊呼,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宇宙的尽头真的是编制吗?如果连公认top2的博士都来参加公务员选拔,那不是降维打击吗?以后我们这些学历一般的还怎么办。
在体制内工作这么多年,身边也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我来谈谈身边的名校生吧。我们这块,如果你不是毕业于北大清华,一般都是统称为新分过来的大学生。无论是在职级晋升或者选拔任用,学历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领导并不会高看你一眼。
但是在和他们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能力和素质,他们作为公务员真的不一样。逻辑非常严谨,做事极其认真,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些创新的举动。
我刚刚分到单位的时候,和某沿海地区985毕业的妹子整理过档案,她就是能把这么琐碎的活干得井井有条,还通过档案的数据大致了解单位管户大致情况,重点税源都有哪些,以前这些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她这种细致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她也是我们那一批第一个调到了机关,因为是法律专业,参与过单位很多制度性文件的制定,在她的努力下,我们单位也创建出第一个“五星级”党支部,省级文明单位。
今年她还将负责国家级文明单位的创建。在她短短五年的职业生涯里,已经三次拿到了优秀公务员的称号,成为我们那一批最早得此殊荣的小年轻。现在每次我们科长教育我们这些不求上进的人时候,她都是科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当然,有这种争先创优的,也就有破罐子破摔的。
我们某个县的税务局,就曾经录取过一名复旦毕业生,到现在还在开票岗帮纳税人盖章子。提起他来,领导连连摇头,觉得可惜了他那个学历。不过小伙子也想得开,既来之则安之,平时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管好,剩下的事情不听不问不管。
现在娇妻在侧,儿女双全,拿着副科工资,不操乱七八糟闲心,正常上下班。工作虽然没有调动,但大厅有一些补助,收入还是能保证的。也多亏了他的专业比较冷门,报名时候条件那块就卡掉了好多人,省会上岸别提有多爽了。家里有点啥事,请假俩小时,出去就能搞定。事业上的止步不前,带来生活质量的突飞猛进,据说他是他们单位唯一一个发际线没有上移和小肚子没有隆起的男同事。
有了名校的学历,在传统意义会被领导认为成业务能力强,如果能提拔的话,会放在一些要处理棘手问题的位置。
我对面的小伙子,和我一批进来的,现在被提拔成副科长。他也是毕业于西北某985大学,本科也是985。一进来就在我们最重要的税源管理部门工作。后来单位选拔副科,他也提交了报名表。
任命文件下来之后,他还在老地方工作。这里直接面对纳税人,责任重大,管理的还是大企业,涉税风险高。对新提拔的副科长,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我记得他现在的日常是,上班期间从早上到晚上,电话就没有停止响过,旁边的纳税人一波接着一波,等下了班之后,还要拿着加班的资料,找个地方继续干活。真应了那句古话:故天将降大任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今年,他也拿了三次优秀公务员,被评为了三等功。对此,我只能说实至名归,毕竟这么难的工作,科里那么少的人,都能协助科长管理的有条不紊,真的算有两把刷子。
现在的公务员,其实进入的门槛还是很低的。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的,我还是建议你参加选调生。毕竟平台越高,你建功立业的几率越大。如果实在干的不舒服,名校毕业业务能力扎实,二次选择也比我们这些二本的容易。
但是,我还是提倡“既来之则安之”,在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之前,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怨天尤人没有用,看看上面几个例子,你干得好还是有人认可的,或者学着那个复旦的毕业生调整努力的方向,凭借你学习时候那些悟性,最后都可以取得成功。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体制内人员集体创作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回复“考研” “待遇” “选调生”“ “省考” “报名” “笔试” “面试” “体检” “政审” “入职”“辞职”“公检法”“税务”“事业编”“国企”等关键词,可以查阅相关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