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破防实录:青春有几年,疫情就三年


最近有一句话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热搜,“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这话说得挺有道理的,大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过着“两点一线”的日子,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别的活动都是多余的。
滑坡路小学的小朋友,上到小学三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集体郊游」,什么是夏令营。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则更惨,在很多同学的心目里,网课是常态,一起爬教学楼去上课才是偶然。
武汉大学也是最浪漫最能打破两点一线生活的地方,可惜游客寥寥,于是武大烂漫的春樱,便只能寂寞地悄然绽放于枝头,再寂寞的落在空无一人的小路上。
在我们两点一线的生活下,武大樱花只得自顾自地含苞,怒放和凋零,无人知晓,寂寞的如同武汉长江大桥下的滔滔流水。

武汉的旅游业则更惨,以前各地的游客随时可以到如诗如画的黄鹤楼,港汊交错的东湖风景区,古朴的湖北省省博去打卡,现在则需要多少小时内的核酸证明。
大家出行的意愿似乎都是缺缺,没人愿意打破这种过“两点一线”,住“工具房”的生活。

但我们普通人也并没有办法。
有部电影叫做老炮儿,里面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有句台词,“有些事儿,你赶上了,你就得认。”
对于我们来说,疫情就在那儿,我们赶上了,我们就得认。
其实不要总觉得烦,总觉得这种两点一线的人生无趣,几十年前也有一大批青年人在起义,在作战,在用生命谋太平。
对于人类长河来说,恒纪元是偶然,乱纪元才是常态。
享受安定、和平,尽情外出挥洒青春,本就是一种奢侈的行为,现在的两点一线生活,只是回归常态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配合国家的过程中,安静完善自己。

对糟糕的不满的事有所抱怨,也是人类最常见的姿态,无需苛责。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被迫”选择了从家到公司或者是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也丧失了很多户外的机会,房子变成了睡觉的工具。
“两点一线工具房”,这是很多武汉人用来形容自己家时会用到的词语。
连绵不绝的工具房里,充斥着人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整个武汉笼罩在这种气压下,除了工具房到江边的尽头,没有尽头。
但早在疫情之前,很多人的生活,都陷入了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武汉核心地块比较小,住在钢筋水泥森林里,人与人的联系如同蜘蛛网上的细丝,一扯就断。
每一个平凡人,在宏大叙事面前,都是弱不禁风的,然而宏大叙事却也无法过多深入每一个武汉人的生活,这里面的背离感,就是人抱怨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们过分渺小了。

想起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刷到很多感人的事,比如方舱医院里面的那些人。
“疫情面前,我们相互加油。取下口罩的那一天,是迟来的春天。我们相互拥抱,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两年前的武汉抗疫护士熊艳,在自己的抖音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念出了这段话。
视频里的她眼睛红红的,脸上还带着口罩的压痕。
她说,就是这段话,支撑着她在武汉方舱医院一个半月的生活。
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直到2022年,疫情还是没有结束,许许多多的武汉人和她一样,被迫过起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我非常理解这种巨石般的压抑,它不是来自孤独感本身,而是来自前路踏空的断裂感,无法顺利接上人生轨道的不安全感。
很多年轻人成长于高速运转,几乎不容纳无为间隔的工具社会,不能掉队,不能落后,不能有差错,疫情的三年时间,仿佛让他们前一秒还自由奋进的人生跌落到万劫不复。
可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过下去的。
疫情会被消灭,武汉长江大桥下还是会坐满垂钓的人,武大的樱花会常开不败,灿烂地挥洒在枝头,东湖风景区旁边还是会挤满踏春的行人,欢乐谷照样要排起长队。
终有一天回望这段时间的武汉城,也无风雨也无晴,黄鹤楼在武汉伫立了千年,还会伫立第二个千年,第三个千年的。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够预知到未来的释然情感,平滑一下此时孤独的波谷心态。
要和武汉这座城市,一起从容下去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