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岁发表诗歌,5岁出版诗集;
她,13岁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18岁被保送哈佛大学,27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
精彩人生即将开场时,她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选择:
嫁给一位大她25岁的美国导师。
她,就是田晓菲。
这位天才到底经历过什么?又是什么让她挣脱世俗的眼光,嫁给了比自己大25岁的美国老头?
如今22年过去了,田晓菲过得还好吗?
有些人,天生就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田晓菲就是这样的人,同龄的孩子话都说不利索时,她就已经成了诗人。
1971年出生的田晓菲,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诗人,母亲是教师。
受家庭环境影响,她两三岁就能背诵诗词,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
1975年,由于父母工作调动,4岁的田晓菲来到了天津。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田晓菲很少与小朋友玩耍,而是躲在房间里整日与书为伴,以致于经常忘了吃饭。母亲心疼她,让她停下来休息以免累坏了眼睛,她反驳道:“不能看书,我要眼睛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执著,让田晓菲迅速脱颖而出。
1975年,4岁的田晓菲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引起了作家柳溪的关注。
几经周折,柳溪终于找到了田晓菲的家。看着眼前稚气的小姑娘,柳溪又惊又喜,随后,两人交流着对诗词的见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由此成了诗坛上的忘年佳话。
一年后,田晓菲将自己平时积累的诗歌出版,名噪一时。
天资聪慧的田晓菲,自视甚高,她不愿与同龄人待在一起,她几次跳级,13岁时就已经读到初三,不仅课程优异,还出了5本诗集。
这让众多高校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1984年,田晓菲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邀请她前往北大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就读。
田晓菲成为北大最年轻的在校本科生,由于年龄太小,田晓菲很难与学长们有共同话题。于是她将时间全部用于汲取知识,每天泡在北大的图书馆里流连忘返。
在这里,她遇到了此生的挚友--査海生。
这个名字可能对现在人有些陌生,但近些年爆火的金句“不负韶华,以梦为马”,便是出自他的笔下,他还有个誉满天下的笔名--海子。
和田晓菲一样,海子也是顶着“神童”的光环进入北大。时任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老师的海子,和她有着共同的话题。
海子的出现,如同一束光,为这个13岁的田晓菲指引了未来的方向。
“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海子曾经这样鼓励她。
1988年,正值北大校庆90周年,田晓菲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撰写了《13岁的际遇》,一经刊出,即刻引发轰动,一度被选入中学的语文教材。
“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一时间,田晓菲“天才少女”的名声不胫而走。
只是田晓菲也没能预料,十年后的她,真的成了不系之舟,远离故土漂向他乡。
1989年,带着对现实的仿徨,海子卧轨而去,前往了那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
为什么一直鼓励自己坚持的人,最后却没坚持下来?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田晓菲不禁一度陷入自我沉思。
海子去世后的两年间,田晓菲没有再写一句诗,她决定远赴美国,去更大更广阔的地方寻求人生的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田晓菲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在这里,她结识了东亚系教授斯蒂芬·欧文。
斯蒂芬·欧文虽然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对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感兴趣,还给自己取了个“宇文所安”的中文名。
第一次上课,他就被第一排的田晓菲所散发出特有的古典气质吸引了。
当他得知眼前的女孩来自中国,笔名为“宇文秋水”时,不由得怦然心动。
“宇文所安”、“宇文秋水”?
或许,冥冥中,缘分就开始了。
而初到哈佛的田晓菲,也惊叹于斯蒂芬·欧文那一口流利的中文。
在随后的课题研究中,两人共同探讨唐诗宋词,从李白到白居易,从苏东坡到辛弃疾,文化的沉淀,越来越厚重,两颗心,也越来越靠拢……
1998年,田晓菲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毕业典礼那天,班级组织了一场旅游,斯蒂芬·欧文走到了田晓菲面前,邀请她一起散步。
他向借此向她表白,虽然在此之前,两人互生情愫,但谁也没先向对方吐露心迹。
现在,田晓菲已经毕业了,未来会面临新的选择。如果再等下去,这段恋情,可能就此终结。
听完斯蒂芬·欧文的表白,田晓菲怔住了,她对此早有预感,可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我考虑考虑吧!”她对他说。
两人间的年龄、地域的差异,能否被远在中国的父母接受?田晓菲不知道。
当晚,田晓菲收到一封邮件,打开后是斯蒂芬·欧文发来的,上面只有八个字“爱如磐石,情比金坚”。
经过一夜的考虑,田晓菲决定接受他的告白。
消息传到国内,田晓菲的父母顿觉五雷轰顶。
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开明人,不反对女儿留在美国,也不反对她找个美国丈夫,可女儿找的这丈夫,比自己父亲年龄都大,岂不荒唐透顶?
夫妇俩选择了冷处理,希望有一天女儿能回心转意。
在田晓菲看来,虽然她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但骨子里却向往着自由浪漫。在炽热的爱情面前,国籍、年龄都不是问题,于是,她对父母展开了思想攻势。
面对执拗的女儿,夫妇俩只得默许了这桩婚姻。
1999年1月1日,28岁的田晓菲终于如愿嫁给了53岁的斯蒂芬.欧文。
举行婚礼后,田晓菲就更改了国籍,拿到了绿卡,成了美国人。
这也遭来不小的非议,以她的条件,什么样的青年才俊找不到?为什么要改国籍,嫁一个美国老头?
有人还痛骂:“曾经你是我们的偶像,没想到为了攀高枝,你连廉耻都不顾了,祖国白培养你了?父母白养你了?”
也有人替她辩解:“作为一个文科生,骨子里就是有浪漫主义的文学家,碰到了自己志趣相投而且文学造诣不比自己低的导师,也不算什么数典忘祖之举吧!”
对于这些,田晓菲没有理会,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田晓菲原本在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院任助理教授,为了离丈夫更近一些,她跳槽到了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院担任讲师。
2006年,鉴于田晓菲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哈佛大学破格将其提拔为教师,由此成为这所名校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文教授。
美国的各媒体也争相报道,将其誉为“东方的智慧女神”。
思想上,夫妇俩志趣相投,斯蒂芬.欧文醉心于唐代诗词,而田晓菲更侧重于南北朝文化,先后出版了《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等多部作品。
有了田晓菲这样的灵魂伴侣,斯蒂芬.欧文在唐诗领域的成就也突飞猛进。
2018年,他获得了第三届唐奖汉学奖,在田晓菲的陪同下,夫妇俩还出席了北京大学的文学研讨会。
或许因为两人都忙于事业,二十多年间,田晓菲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如今她已年过五旬,恐怕没机会再有自己的孩子了。
现在的田晓菲,还经常来中国高校宣扬中国古典文化。出现在镜头里的她,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呈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态。
谁又能想象得出,她曾是轰动中国的“天才少女”?
与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爱情面前,有人唯唯诺诺,最终曲终人散;也有人放弃心中所选,从此各自安好;也有人打破常规,大胆追爱,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田晓菲的选择,是否值得?作为局外人,我们不予评价。
值得肯定的是,二十五年来,她一直在大洋彼岸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对生养她的祖国,作出过任何负面的评价。
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根植于她的基因里。
相比最近几年,网络上曝光的那些抹黑中国的“高知女”,田晓菲无疑是股清流。
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郑墨沫,在网上发文:“珍爱生命,远离中国”,并竭尽所能地对印度、美国进行各种跪舔。
网友一番深挖才发现,郑墨沫不过是一个嫁到印度所谓“高种姓”人家的二房,却处处以这个身份炫耀。
21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副德行实属可悲。
2017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上,来自中国昆明的留学生杨舒平,发表了一段贬低祖国抬捧美国的言论:
“我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长大,在那里我只要出门,就必须戴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然而,在机场呼吸到美国空气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
只是如此谄媚的表现,也没能在美国换取到发展机会,回国后的杨舒平,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对象,至今仍待业在家。
再看如今西方的疫情肆虐,她的言论,更像是一个冷笑话。
……
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一个人如果不爱国,就失去情感的根基,也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至于田晓菲,她只是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如她在诗歌《露》中所写的那样:
“清晨和黑夜,我自生自灭,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
. END .
【文| 沧海明月生】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