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孩子的古人也会有生育率低的烦恼,那么古代的统治者是怎么去鼓励生育而去解决人口减少的问题呢?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鹿死谁手看的就是人口的实力。 齐桓公微服私访,看到一户贫穷人家的老翁在自己生火煮饭,一问才知道老翁有三个儿子,却因娶不上媳妇而人丁萧条。 齐桓公马上想到肯定有很多贫困人民有这样的苦恼,如果自己的子民都这样,那没有人口增长,国家就不能良性发展。 于是他问管仲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管仲说:“这个问题好解决,降低法定婚龄,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这样适婚的年轻人增多,就不愁生育问题了。”
齐桓公一听,觉得问题已经解决,没想到管仲给齐桓公挖了一个大坑。
管仲继续说:“这件事还得从大王你自己开始做起来呀!” “大王你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世妇、八十一御妻,一共一百二十一个女人,大王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如把那些您未宠幸过的女人打发出宫嫁人吧!减轻自己的负担,也给百姓做一点贡献。”
话已至此,齐桓公也只好照做了。 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延续并且发展了管仲的这个鼓励生育的制度,开始强早婚:“女子十七而不嫁,父母有罪;男子三十而不娶,父母有罪。” 并且强制“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意思就是不管男女,都不许老牛吃嫩草,不然影响生育。 但同时,当时的越国对孕妇的待遇是很优厚的,政府安排孕婆助产,费用由政府承担。 如果生了男孩,奖励两壶酒、一条狗;如果生了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头猪。这个奖励确实也很有意思,难怪当时很多孩子的土名叫“狗蛋”“狗剩”之类的。 如果生两个孩子,就配一个免费的保姆;如果生三个孩子,就配一个免费的奶妈。 在这样的鼓励之下,中国人开始形成“多子多福”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 当时的政策还是很有效果的,战国初期人口一百多万,经历长期战乱,到了秦朝人口规模反而长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