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期间,正当全国人民欢度新春的时候,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条有意思的评论:
“往年电视上拜年,都是祝全球各地华人新春愉快,今年可不能忘了天上的三位同胞哦!”
这里的“三位同胞”,指的当然是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执行航天任务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2021年10月16号,神舟十三号升空,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2022年4月16日,三位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地球,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自2003年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升空,至2022年神舟十三号“三人组”顺利返航,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迈入第二十个年头。
这二十年来,中国人迈出了多远的距离?作为中国人,有些故事你必须要知道。
“863”计划,中国航天初具雏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配合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需求,200多位科学家历时半年,制定出了涵盖航天技术在内的7大科学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
而这一计划的诞生,也成为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奋起直追国际前沿的起点。
自1992年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得到批复,并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大致为: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并发射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建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此后十年,我们中国的航天先驱者,开始了攻克载人航天课题的独行苦旅。
我们的载人航天研究,在当时到底有多艰难呢?
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哪怕放眼全球,能够实现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也只有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而已。
每个项目的开展,都需要两个重要的抓手来支持,资金和技术,载人航天同样不例外。
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是将地球人送入太空,需要极其高标准的前期准备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宇航员在可怕的真空环境中顷刻丧命。
1961年,苏美先后实现各自国家载人航天“0的突破”,但此前都出现过失败案例,苏联宇航员邦达连科,便在一次意外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仅如此,载人航天的研究开展,同样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
而这对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们来说,又是一座大山。
自1992年项目批准起,整整十年的时间,中国第一批载人航天先驱者呕心沥血,将科研工作当成了生活伴侣。
十年间,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四次发射,无人试飞全部成功,中国人的在航天领域的进步速度,再次震惊了全世界。
如果说,四次无人试飞的成功只是吸引了西方人惊讶的目光,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堪称惊掉了欧美各国的下巴。
2003年10月15日上午,杨利伟所搭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于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飞船进入太空,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后安全返航,杨利伟先生也因此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而我国也成为了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壮举的国家。
在拥有了“神舟五号”的成功经验后,中国航天人收获了巨大的信心,马不停蹄地开启了下一段征程,顺势发射了“神六”和“神七”,圆满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神舟七号任务执行期间,宇航员翟志刚手执夺目的五星红旗,首次完成了出舱任务,也成为了我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空间实验室阶段,巾帼登场
在2008年神舟七号圆满完成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规划中的第二步,也正式迈出。
2008年至2012年期间,整整四年的时间,我们国家没有再发射载人飞船,而是投入到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发工作中。
此前三次载人航天任务,三组宇航员的工作空间都仅限于飞船舱内。
如果想继续开展周期更长、任务内容更丰富的太空研究工作,那就必须拥有太空实验室。
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天宫一号”的研发工作,顺势展开。
作为宇航员在太空中临时工作和居住的场所,空间实验室需要做到能与航天飞船完美对接,并且拥有足够的空间,供宇航员开展各项实验,这同样是一个巨大挑战。
2009年春晚上,天宫一号模型作为一份新年礼物,在全国人民的面前首次亮相,掀起了无数国人心中的热浪。
2011年,天宫一号正式发射,经过多次变轨之后,到达了预设轨迹,等待着与日后发射的载人飞船进行对接。
同年冬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成功对接,用事实验证了它“高精度、零失误”的优越质量,再次引来全球惊叹。
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万众期待。
这一次的任务执行之所以如此吸引大家关注,除了神九是第一艘将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载人飞船外,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那就是搭载神九升空的宇航员“三人组”中,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的面孔。
截止到神舟九号,我国四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刘洋是第一位女性宇航员。
当年,神九圆满完成任务返航时,相信大家都被刘洋出舱时这张甜美的笑容惊艳到过吧!
但实际上,这张甜美笑容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坚不可摧的钻石心。
自1997年参军以来,刘洋在13年的时间里,积累了长达1680小时的“战斗机飞行任务时长”,是一朵妥妥的铿锵玫瑰。
圆满结束航天任务后,刘洋选择了回归家庭,将曾经因工作特殊性亏欠丈夫的时间,悉数弥补给了最亲最爱的人。
不仅如此,刘洋还进入了清华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兼职了全国妇联副主席,成为了新时代的女性典范。
结束了与神舟十一号的合作关系后,天宫一号在2016年终于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正式停止了数据服务,并于两年后返回地球销毁。
随着天宫一号时代的终结,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空间站时代,加快脚步
相比起如“天宫一号”这样的太空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建设难度要大得多。
天宫一号的内部容积为15立方米,它所具备的功能,可以支持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短暂停留,时间大约两周至一个月。
然而,对于体系更加庞大的任务内容,空间实验室将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正如八年前那样,中国航天再次进入了“韬光养晦”的时期,在2016年至2021年之间,停止了航天飞船的发射,转而进入到太空空间站的研发工作中。
研发结果显而易见,科学家们利用这五年的时间,为宇航员们打造出了一款拥有“三室两厅”,容积高达110立方米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2021年9月,早已进入指定轨道的天和核心舱,迎来了它的第一批贵客,“神十二”的三位宇航员。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内,三位宇航员在空间站内生活、工作,各种实时影像及时传播回到地球,也让我们得以观看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各种状态。
宇航员的工作状态下严肃认真,失重环境中,不需要凳子即可完成坐姿:
到了饭点儿,还能喝一袋儿真空包装的酸奶,不过不能随意撕开,要不然酸奶会飞满整个空间站:
日常洗头,也得套着袋子洗,防止水因失重飞走,太空中找点儿水洗漱可真不容易:
“神十二”的任务周期共三个月,尚且如此“艰苦”,“神十三”的六个月,三位宇航员们怕是更要抓狂了!
好在今天,神舟十三号已经顺利返航,宇航员们也都平安归来,相信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的起居作息,找回痛快洗澡、大口吃肉的快乐了。
太空探索,为了未来
对于国家为什么要斥巨资发展载人航天,相信有很多朋友并不理解。
当年,美国人登月成功后说出了一句响彻世界的话:“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余音犹在耳畔。
如今地球上各国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地球资源终归是有限的,那么太空资源的争夺,也许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重要战略。
而且,航天事业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所涉及的各个行业的发展,航天科技产物的常规应用,也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俗来讲,就是一句话: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终将前去探索更遥远的未知边界。
回顾从“神五”到“神十三”的二十年,是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也是伟大祖国的发展和崛起史。
中国人,从来都不是偏安一隅的享乐者,而是永远怀揣热情的探索者,我们的未来,也终将如太空中的星河一般,闪耀绚烂。
祝贺三位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也期待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星光无限!
本文作者:路遥责任编辑: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