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前线话剧团排的一个话剧遭禁演,周总理亲自指点后,火遍全国


1961年,南京前线话剧团排了一个话剧,遭遇禁演。
周总理获悉后,亲自指点,一时间该话剧火遍全国,还拍成了电影,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1961年,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受邀编写一个话剧剧本,传颂当时轰动全国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 接受邀请后,沈西蒙剃了个光头,搬进八连,和官兵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他在八连蹲点40多天,又闭门谢客1个月,终于完成剧本,起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 

前线话剧团召集多名骨干演员彩排话剧,可是提交到军区领导审核时,剧本却被枪毙了。理由是剧本里描写的军队干部和士兵都有很多缺陷,不符合人民解放军的正面形象。 那么剧本到底写了什么呢? 该剧讲述了上海解放初期,解放军某部八连奉命驻防南京路,面对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一群普通的士兵遭受到“糖衣炮弹”考验的故事。 要说剧中人物形象,有几位的确是有缺点的。 比如三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瞧不起自己乡下来的妻子春妮;上海籍新兵童阿男自由散漫,私自外出被连长批评一下,就要脱军装走人;八班长赵大大则看不惯上海滩的乌烟瘴气,坚决要求上前线去等等。 
可是大家都认为,解放军的官兵有缺点是正常的,况且这些缺点在指导员及同志们的帮助下都及时改正了。官兵们开始时迷茫不适,到后来都经受住了新的考验,找回了为国为民的初心。 剧目遭到禁演,甚至有领导下令,禁止剧本外传,剧团团长沈西蒙也只能将其放置一边。 直到1961年秋天,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戏剧家协会到全国调研各地文艺创作情况,调研组幸运地发现了这个被枪毙的剧目,他们把相关情况,向周总理做了详细汇报。 周总理听后很意外,特意来到陈毅副总理办公室,讲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的遭遇。
面对这位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周总理还开玩笑地说:你管的部队真了不起,一个排长、班长都不能犯错误! 陈毅副总理听明白事情缘由后,当场和周总理讨论,要让前线话剧团来北京演一场,让大家都来评判一下。 
1962年12月,《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来到北京。
周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一起看了试演出,他肯定这是一部优秀的革命现代戏,感谢剧团为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好戏,随后他提出了几点意见,让剧组尽量修改。 两周后,在原来的剧场,话剧又重新上演。
这次,周总理请来了文艺界很多领导和名家,有周扬、田汉、曹禺、老舍等,当然还有陈毅副总理。 演出很成功,结束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周总理把这些特殊观众都留了下来,请他们给这出新剧提意见,并要求,称赞的话可以少讲,主要是提出批评和建议。 快言快语的田汉首先发言说:“好久没看过这样好的话剧了,演员们演得生动而形象,特别是连长和春妮两个演员特别出色,只是剧中几个反面人物有点公式化。” 
有人开了头,大家都活跃起来,对剧目纷纷评论。陈毅副总理也深有感触地说:“有人说部队里不能有缺点、有矛盾,哪有这种道理呢?我们的部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和缺点才壮大起来的呀!” 这次演出后,周总理又专门召集剧组开了几次座谈会,还亲自提出了70多条建议,涉及剧本、导演、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舞台效果、台词等多方面。周总理的建议即专业又中肯,大家都说周总理堪称总导演。 周总理的关怀点燃了剧组人员的热情,大家认真探讨,反复修改、排演,历时3个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终于正式演出。 那一次演出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观看了演出后,连声称赞:“演得好,话剧是有生命力的。”

演出结束,毛主席与演员一一握手,还和演职人员合影留念,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的好戏。 随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一炮打响,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观众好评如潮。在首都公演了3个月,场场爆满。 1963年,全国各地有30多家文艺院团争相排演该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像一道道“彩虹”,红遍大江南北。 还是在这一年,周总理指示,要把这台话剧搬上大银幕,并且特别关照:电影要用前线话剧团的原班人马,一句台词不能改,一个演员不能换,导演要用熟悉部队生活又熟悉上海的王苹导演。 就这样,经过另一番辛苦的艺术创作,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诞生了。

它把“好八连”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了亿万观众,成为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霓虹灯下的哨兵》从话剧到电影,从审核未过到成为经典,周总理功不可没。然而,这只不过是周总理长期关心和关注文艺、戏剧事业的一个缩影。 周总理对文艺事业的关爱,让很多文艺界人士难以忘怀,他的关注也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文艺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
作者/筱米编辑/呆呆 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