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像打造“中国芯片”一样打造中国食葵!”1992年,张永平费尽心思推广美国的食葵种子,十几年后,他又开始研发中国自己的种子。张永平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五原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大多是贫瘠的盐碱地,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但日照充足,种植耐盐碱,非常需要阳光的向日葵是再好不过。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五原县就开始推广种植向日葵,但当时用的都是国产种子,产量低,抗病性差,因此当地农民依靠种植向日葵难以致富。1992年,张永平看到了这个关键问题,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种子的问题。当时国内育种技术落后,食用葵的高端种子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他思前想后,认定首先要解决葵花籽的产量问题。于是他决定做代理商,取得了美国5家杂交种子公司的高端品种代理权,接下来的三年,他挨家挨户推广美国杂交种子。每到一个村,张永平就带着两箱馒头片或者几袋泡面,住在生产队长家里。等晚上农民忙完农活后,他就捧上一壶茶、上百斤种子,向他们推广杂交种子。
那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只吃一餐饭,经常半夜三更才能睡觉,第二天天没亮又起来了,嘴巴磨出泡了,鞋子也磨坏了好多双。尽管这些进口的食葵杂交品种产量高、抗病性好,经济优势明显,但是一开始,葵农们信不过,不敢贸然种植。张永平除了自己费心讲解杂交品种的好处,还请村子里威望高的队长去劝说村民,并且先把种子赊给村民,又承诺在收割的时候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瓜子。这样,才开始有一些村民尝试用这些进口的种子来种植。种子种下后,很快就见效。 葵农们以前用本土的种子,平均亩产量约200斤,换美国种子后,平均亩产量达到了500斤。 相应的收入也翻倍了,由过去的6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
直接的经济效益,让葵农们信心大增。经过近10年的推广,进口食用葵花种子不仅在五原县被广泛种植,而且推广到全国各地。但是,张永平并没有满足于这葵花产业第一次革命的成功,他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进口食用葵杂交品种虽然具有高产量、良好的抗病性能,但是瓜子颗粒小、皮厚、口感不好,导致一些重视品质的消费者流失了。当然,张永平思考的不只是这些表象,他想到了更深的层次:咱们不能总是使用美国的种子,不能让“农业芯片”卡住了我们的脖子。2009年,张永平组建了专门的科研团队,从国内外收集优质的食葵资源,然后自己培育种子。他们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向日葵种子资源库,入库各地种子资源5600余份,并且成立了向日葵系统化技术研究机构、研发育种基地和制种基地。张永平经常鼓励同事们:我们要像打造“中国芯片”一样打造中国食葵。
2010年,张永平成立了三瑞农业科技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他们终于在2012年,培育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种子SH363、SH361。
这两个品种的产量和抗病性都比美国种子更好,而且口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需求。加上售价也可以提高,每亩可增收500-800元。就这样,张永平用三瑞农科团队精心培育出来的本土种子,打败了他自己曾经大力推广的美国种子。这是张永平的第二次瓜子革命。因为各种明显的优势,让三瑞农科的新品种很快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的瓜子市场份额,而且带动了国内食葵种植面积的大幅度扩展。2017年11月,三瑞农科成为隆平高科控股的公司,接着上市,成为隆平高科的重要板块。袁隆平院士生前就曾经多次鼓励张永平和三瑞农科的员工,要再接再厉,让中国种子领先世界!
近几年,张永平又带领团队,解决了葵花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列当病虫害和菌核病、水锈病等国际难题,成功实现了国产葵花子品种的健康化,这可以说是第三次瓜子革命。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粮食是生存的根本。 张永平的三次“瓜子革命”,不仅解决了食用葵种子的优质化和国产化,也促进了葵花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像张永平这样一心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奋斗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作者:橙子编辑: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