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扶风县黄堆乡黄堆村有一大片西周墓地,据1980年周原考古队的钻探和试掘,确定其占地面积竟然可达百亩以上。 只因对文物比较谨慎,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的准备,故一直没有进行考古挖掘工作。 可恶的是,盗墓贼竟然“抢先一步”,将西周墓群破坏得非常厉害。 为了抢救文物,博物馆从1992年春天开始,便对11座残墓和一座马坑进行了挖掘清理。
当考古人员进入墓穴时,直呼心疼,眼前一片狼藉,有的墓穴里连骨架都不见了,估计是为了保持墓主人身上穿戴物的完整性,连尸骨都搬走了。 尽管如此,经过考古专家的仔细清理,还是出土了上千件文物。 1995年4月14日,周原博物馆开始对扶风黄堆60号古墓进行挖掘,这座墓被破坏得特别严重,墓的东北角有个盗洞直通到墓底,地上散落着一些小零碎。 见此情景,考古工作者心里瓦凉瓦凉的,但还是蹲下身来,拾起地上的马骨、狗骨、铜铃等各种小件文物仔细清理。
这个墓主人的尸骨虽然还在,但身上的陪葬物也被盗墓贼顺手牵羊了,当考古工作者抬起墓主人的右臂时,竟然发现下面压着一面很少见的铜镜,不是平面而是凹面的。 这面没有任何纹饰的铜镜,通体都被厚厚的翠绿色的铜锈包裹着,但还是有些地方保持着光洁的平滑面。 罗西章是一名资深的考古研究员,接过这面铜镜后认真端详了一番,他发现,这面铜镜基本上呈圆形,凸面中央有个小纽,整个造型非常像我们平时用的茶杯盖子。
这个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阳燧”? 罗西章忽然灵光一闪,他记得曾经读过《古今注·杂谈》中对这类的东西有过记载:“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炷之则得火。”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罗西章和几个工作人员模仿这件文物复制了一件,经过打磨抛光之后,和书上记载的一模一样,照物则影倒。 到底能不能点火呢?罗西章他们找来纸条,等到日上三竿时,拿着这面仿制的铜镜对着阳光一试,果然可将纸条点燃。 他们兴奋极了,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发现它的焦距大约为10-11厘米,若是阳光强烈,只需要2-3秒就可点燃纸条或柳絮。 没错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阳燧”! 罗西章推测,这个墓主人是掌管阳燧取火的“司烜氏”,这是周朝的官职,专门负责掌取明火明水供祭祀所用,在宫庭的各种大事祭礼上,负责为盛宴提供火烛。
为什么还需要有人专门管“火”呢?
那是因为古人认为,阳燧是直接从太阳处取的火,没有经过地上的污染,最为圣洁,所以在大事祭礼上必须要用阳燧取的火。因为特别珍贵,所以必须由专人掌管。 也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使用太阳能了,而这“阳燧”就是最早的太阳能。 虽然这座西周古墓惨遭毒手,但幸好盗贼不识货,如此珍贵的“国宝”被保存了下来。 文物既是中华瑰宝又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真希望已经散落民间的宝物慢慢都能回归博物馆,一代一代“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清理简报》、《阳燧》、《“东方帝王谷”陕西,出土国宝阳燧,专家:就是3000年前的太阳能》 作者:燕晓编辑: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