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孝心少年周宗松:6岁帮妈妈打针,照顾继父,常年吃青菜豆腐



取出输液瓶、药剂、针管和输液器,按照药方比例配好药水,摇匀。
用止血带扎住上臂,轻拍手背,找到比较明显的静脉,用酒精棉签消毒后,将输液器的针头扎入静脉,用胶布固定好针头,最后解开上臂的止血带。
这一套流畅的输液动作做下来,俨然一位熟练的医生,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一个10岁的娃娃周宗松,独立完成的。
而他从6岁开始,重复这样的生活已经4年了。

云南省会泽县,曾经是乌蒙山山区里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牛泥潭村的张发翠再一次从疼痛中醒来,她已经被严重的痛风折磨20年了,双手双脚严重变形,生活几乎无法自理。

她喊了一声“宗松”,这是她年仅10岁的儿子。
一个消瘦的男娃娃迅速走到窗边,那里有两个和他差不多高的四层柜子,存着全家最重要、最值钱的东西,也是他每天都要打开的地方。
里面既不是食物、也不是玩具,而是密密麻麻地摆着近百种药品——都是治疗母亲张发翠痛风、心脏病、支气管炎的药品。
周宗松对这个药柜无比熟悉。

他拿出妈妈的口服药和输液瓶,熟练地注入药液,为妈妈埋针、挂上点滴,再喂她吃下药片。然后回到自己的桌子前开始写作业。
大约一小时后,仿佛生物钟一般,他回到妈妈身边,第一瓶点滴刚好打完。他麻利地换好第二瓶药,继续回去写作业。
直到换完第四瓶药,妈妈今天的点滴终于打完了。
小宗松左手用棉签按住针眼,右手拔出针头。把药瓶放进垃圾桶,输液管挂在了药柜旁边——这里已经挂满上百根输液管,而这只是最近半年以来的用量。
这么专业复杂的操作,为什么要在家里完成呢?


一方面,高昂的医药费令这个家庭难以承担。
去批发市场大量买来最便宜的注射器和输液管,自己在家输液,可以省下很多挂号费、医疗费。
另一方面,张发翠的痛风愈发严重,医院按照规定,只给开一定剂量的药剂。
而这对于缓解张发翠的疼痛,几乎是杯水车薪。疼痛将她折磨得痛不欲生,无奈只能自己在家配药,成倍地加大药量,才能勉强维持。
年轻时,张发翠曾经在村里做过兽医,懂一些基本的医疗操作知识。患病以后,有一段时间她都是自己给自己打针输液。
但随着痛风病症的日渐严重,张发翠变形的手已经完全拿不住针头,她只能教当时只有6岁的儿子,来完成这些对他来说很难的动作。
一开始,小宗松既紧张又害怕,经常把妈妈扎得满手鲜血横流,自己更是被吓得哇哇大哭。后来,他渐渐明白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担负起照顾妈妈的责任。
慢慢地克服恐惧、熟悉动作,多次练习以后,他已经可以像个专业护士一样娴熟地完成这些流程了。

曾有记者问他“给妈妈打针,你害怕吗?”“害怕”,小宗松稚嫩的声音说“我怕妈妈疼”。
那为什么这样的任务要交给一个6岁的孩子?家里没有别人了吗?
有,可是,依旧是需要小宗松照顾的人。

周宗松3岁时,他的生父因病去世。
留下了疾病缠身的张发翠带着大儿子周宗磊和小儿子周宗松艰难度日,还有治病欠下的十几万外债。
一年后,继父张明才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组成了新的四口之家。
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不辞辛苦地打着两份工,照顾着病痛中的张发翠,把两个孩子视为己出。
可惜好景不长,平淡的生活没过几个月,病魔再一次袭击了这个可怜的家庭。

2018年,丈夫张明才因为过度劳累晕倒,送到医院后被检查出视网膜脱落。而同时,张发翠也患上了白内障。
为了挽救这个家,一家人四处借钱,凑了16万元,才到昆明完成了手术。
还好医保报销了8万,剩下的8万,对他们来说依旧是天文数字。
术后夫妻两个人每个月光是用药费就要5000元,而低保只有1000多元。
张明才手术后,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只有微弱的视力,需要贴得很近才能看清东西。只能在工地上打些零工,每个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
原本正读初二的哥哥周宗磊,为了缓解家中的负担,辍学去了昆明打工。每个月工资只有2500元,自己只肯用500,剩下的全寄回家中。
这样一来,6岁的周宗松就成了家中唯一的“顶梁柱”。
每天早上5点钟,小宗松就早早地起床,给妈妈输液、给继父拿药、再烧好热水,然后背起书包去学校上课。
中午,他还要从学校走回家里,给他们做好午饭,打扫好卫生,再返回学校继续下午的学习。每天两次往返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多小时。

张发翠也非常心疼孩子,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如果没有这个娃娃的照顾,两个大人甚至连生命和温饱都没法保障。
小宗松也没有丝毫的抱怨,,晚上放学回到家,他会做好一家人的晚饭。
一日三餐通常只有最便宜的白菜、土豆、豆腐,学校提供的营养早餐,是他一天里吃到的最好的东西。
生活真的很苦、很难,但坚持下去,总会看到一丝曙光。

2019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小宗松一家从农村破旧的土房子,搬进了县城宽敞明亮的楼房。
因为出行只能靠轮椅,从前的农村都是泥泞的土路,轮椅根本无法前进,所以张发翠已经很多年没有出去过了。
搬到新家以后,小区里有宽敞的花园和平坦的大路,小宗松每天都会用轮椅推着妈妈出去散步。

没有钱买电动轮椅,小宗松用手动轮椅推妈妈。
他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推动轮椅,但是可以让妈妈晒晒太阳,呼吸到新鲜空气,小宗松觉得很幸福。
曾经有一张照片在网上刷屏: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用力地推着轮椅上的一个成人,和身边躺在婴儿车里被妈妈推着的孩子擦身而过。
照片曾引起很多人泪目,而照片中的小男孩,正是周宗松。

新家附近500米就有个菜市场,小宗松经常推着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他觉得这样既能感受到一家人生活的烟火气,多看看蔬菜水果和卖菜摊主也能让妈妈开心一些。
只是,欠债还没有还清,医药费依旧是压在身上的巨石,他们每次逛菜市场,还是常买白菜、土豆、豆腐这老三样。

菜场的摊主们也形成了一条“无言的默契”,卖给母子俩的菜,价钱一定是最低的,分量一定是最高的。
“生活都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一位摊主说道。

小宗松一天天长大,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2020年,小宗松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出来。腾讯公益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他设立了“为9岁小顶梁柱加油”项目,筹集了16万元用于支付他家庭的医药费、生活费和他直到18岁的学费。
小宗松一家的经济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而他依然和以前一样,每天早早起床给爸妈输液、送药,中午从学校回来做午饭,晚上放学回来做好晚饭,收拾整理好家里的一切。

新家离学校更近,他节省了很多路上的时间,可以更安心地学习。小宗松也非常争气,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唯一的遗憾就是,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周宗松的身材明显比同龄的小朋友们矮小消瘦。但瘦弱的肩膀丝毫不会阻碍他扛起家庭的重任。

小宗松的眼中写满了同龄孩子所少有的坚强和刚毅,这是生命给他的考验,也是他不屈不挠的见证和勋章。
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这份对待苦痛的坚韧,足以令每一个成年人心生敬佩。
看着儿子,张发翠的眼中满是欣慰,“我相信,以后都会好的。为了儿子,我想多活几年,看着他长大成才”。

曾有记者问小宗松,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说,想做医生,因为可以帮病人减轻一点痛苦。

这是一个多么真实又质朴的理想啊,命运的不公,却是他孕育理想的沃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以后真的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我们总说,天下最神圣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
但其实,就像周宗松一样,孩子也在以自己稚嫩的方式、微弱的力量,努力地爱着父母啊。
一旦遇到风雪,他们也可以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幼小的身躯去保护父母,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有人说:“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但是在爱你这件事上,他比谁都懂。”
坚强懂事的小宗松,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我们期待着小宗松见到雨后最美的彩虹,也期待阳光能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资料来源:
《小小男子汉》新京报
《中国人的一天:男孩6岁起照顾残疾爸妈,帮妈妈打针,常年只吃青菜土豆》纪录片
-END-
作者:初见编辑:剩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