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虽然是人类和万物的始祖,但大多数人对他没有投入太多的情感,这是因为他只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难以亲近。在上古诸神中,大家更加喜爱的,其实还是女娲娘娘。女娲神的事迹比较复杂,她出现在许多上古和中古文献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事迹归为三类:
第一,造人的功绩,这是人们印象最深的部分。
《太平御览》记载:当年开天辟地的时候,还没有人,乃有女娲“抟黄土作人”。造到后来,因为任务太艰巨了,“力不暇供”(力量跟不上),于是她拿着绳子放入泥淖中蘸取泥浆,然后挥舞它们,由此造出了第一代人类。
这个故事的叙述细节清晰地分为两个部分:一开始是用手抟土,把东西揉成球形,谓之“抟”。第二个阶段,实在没有力气了,于是用绳子蘸着泥浆挥动起来,点点泥浆溅落在地,变成了人类。有人认为,这种双重造人法试图暗示人类的阶层分化:前一部分的人类属于精英,后一部分则属于平民。
第二,缔造万物和推进文明的功绩。
在缔造万物方面,《说文解字》对“娲”的解释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只是语焉不详,没有任何具体说明。但在创造文明方面,则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她作为婚姻之神,推动了人类的婚配。女娲非常聪明,她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造人,会把自己累死的。所以她让男女自己去谈情说爱,结为夫妻,然后由他们自己去造人,造出许多小宝宝来。
为了进一步促进人类的繁殖,女娲还发明了一种叫作笙簧的乐器,近似于现存的芦笙,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常用乐器。但它绝非寻常乐器,而是一种具有魔法和巫术力量的法器,吹奏之后,可以大幅度提升人类的繁衍能力。笙,据说就是“生”的谐音,它象征着诞生和繁衍。我们不妨称这种巫术为谐音巫术,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发明,而女娲应该是这项发明的专利权持有者。
第三,女娲作为救世主或拯救者的功绩,她拯救了危机四伏的世界。
这方面的说法,有三个不尽相同的版本。在《列子·汤问》里,女娲看到“物有不足”,就是天地有很多漏洞,于是她就开始补天了,继而又发生了共工氏与颛顼氏争天帝的地位,怒而触不周山的事件。所以是女娲补天在前,天地危机在后。
《淮南子》的说法,却是天地一开始就出了大问题,受到了严重毁坏,女娲的功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个版本,是灾难发生在前,女娲补天在后,而且根本没有提到灾难的制造者。最后一个版本,来自《路史》的注疏,说是“共工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
这个版本虽然简短,但信息量最大,它表明,是共工制造了灾难,然后女娲才来补天,还顺便射下了十个太阳。这里非常古怪的一点,就是把大羿射日的功劳,也归到了女娲身上。
在研究了女娲的丰功伟业之后,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女娲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具有如此伟大功绩的女神,或者说大母神,在后人的绘画里,尤其是在现代人的画像上,往往把她想象成一位美女。
的确表达了旺盛的生命力。在红山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大母神的塑像向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她肚子隆起,显示出明显的怀孕迹象。
然而,近年来中国学界有人宣称,女娲的原型是青蛙,因为青蛙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并且女娲的“娲”,跟青蛙的“蛙”在发音上也很接近。
在考古发现方面,也找到了一些上古时代青蛙崇拜的证据,某些青蛙的雕刻品在一些古老的遗址被发掘出土。
难道这位亲爱的大母神女娲,果真是一只跳来跳去的绿皮青蛙吗?古人对此似乎有不同意见。《列子·黄帝》认为,庖牺氏、女娲氏,还有神农氏、夏后氏,他们要么是蛇身人面,要么是牛首虎鼻,所谓“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在现已出土的汉代贵族坟墓里,那些画像砖上面的伏羲、女娲,总是以人首蛇身、尾部互相交缠的形象出现,看起来似乎不太雅观,却表达了严肃的生殖崇拜情感,寄托了人们在女娲和伏羲的庇护下,实现家族繁衍的强烈愿望。
蛇崇拜其实是一种全球性的生殖崇拜,因为蛇不仅具有强悍的生殖力,而且具有强大的蜕皮再生能力。
在古埃及神话以及玛雅文明的阿兹特克神话中,蛇的蜕皮象征着重生。埃及神话里,司掌生殖和发育的女神伊西斯,便是通过蛇的帮助而获得了疗愈的神力。在希腊神话当中,蛇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死亡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