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纪实:女人亲手勒死深爱男友,28年音讯全无,警方从绝笔遗书读出猫腻!


点击订阅  ↑↑↑《大案纪实》专栏!每天更新不错过!和你聊一聊那些震惊一方的大案要案!
2013年5月,湖北省针对全省公安系统开展“清理命案积案、破命案积案”的专项行动,对过去未破的命案进行重点工作。
石首县公安局的黄警官在接到通知后,来到县公安局档案室,在一封封尘封的旧档案中,找到了一本28年前的档案。

黄警官对这起命案记忆非常深刻,那是他来到公安系统的第一年,当时在石首县一家副食品公司的员工宿舍中,一个名叫王声滔的职工被人勒死在床上,现场还发现一张字条,上边写着“我手下无情,好人做事好人当。”

受到当时交通、刑侦科技、通讯手段的限制,该案的嫌疑人,也就是王声滔的女朋友刘冬梅一直潜逃在外。
黄警官看着眼前的卷宗,案发时相关的文字资料、照片资料十分详尽,他萌生一个想法,这起28年都没能破获的案件,能不能在突飞猛进的现代刑侦科技手段帮助下,找到新的突破口,将嫌疑人抓捕归案,给受害者和其家人一个交代?

01
员工宿舍中的命案
时间回到1985年4月10日清晨,石首县某副食品公司员工宿舍里传来一声惊恐的喊叫。一名男性职工神色慌张地跑出了宿舍楼,一路上大喊:“死人了!死人了!”

接到报案后,石首市公安局刑警迅速来到案发现场,经过检查发现被害人王声滔系被人用毛巾勒住颈部,最终导致窒息而死。现场留有的一张字条上写着:“我手下无情,好人做事好人当。”
经过字迹比对,确认这张字条是王声滔的女朋友刘冬梅所写,警察迅速将刘冬梅列为第一嫌疑人。可就在警方准备逮捕刘冬梅时却发现,她早已经消失在这个小城。

刘冬梅的逃跑,让警方更加确定她的嫌疑,开始在周围县市对刘冬梅可能到的地方进行布控,然而调查一直一无所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杀人案也就渐渐成了一张张泛黄的档案纸,存放在公安局的档案室里。
黄警官看着这起案件上记录的文字,一笔一划都在诉说着一个生命的离去。他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应该还受害者家属一个公道。

但案件过去了这么久,究竟从何查起呢?
02
压在心上28年的痛苦
因为这起案件发生年代久远,当时参与该案件的刑警大多已经退休,现在警局内的大部分警员都出生在80年代末期以后,对这场发生在28年前的命案根本不清楚。为了得到更多信息,了解被害者和嫌疑人之间的一些细节,黄警官再次来到王声滔的父母家中。
听到儿子的名字,王家二老努力克制着,尽量不让自己失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8年,但对王家人来说,这件事仿佛发生在昨天,二老始终没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

据王家人回忆,王声滔非常孝顺,而且疼爱弟弟妹妹,是家里最被赋予希望的一个孩子。王声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遐想,他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对家人的承诺,也用充满朝气的精神头对待每一天。
这场意外的出现,对王家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一直到28年后,王家人还保留着王声滔生前的物品。每当二老想儿子了,就把东西拿出来,满含泪水地擦一擦,仿佛轻轻摩挲着儿子的头发一般。

王声滔的父亲说,自从儿子遭遇不测,他们家就再也没过过一个好年。每年除夕,别人家团聚、欢声笑语,唯独他们家充满悲恸。后来孩子们各自成家,二老也终于可以承欢膝下、儿孙满堂,但每到这个时候就更加想念三儿子王声滔。
每年除夕夜,双亲总要到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将这一年对儿子的思念,对凶手的痛恨,全部发泄在无尽的泪水中。

就这样过了28个除夕夜,双亲的泪水不减反增,只有对破案的信心越来越弱。毕竟时间过去太久,线索和信息也越来越少,想要侦破案件,将凶手绳之于法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这一点,王家人对石首县公安局的负责警官们表示理解,毕竟他们不是万能的神,这些年他们也非常尽力了。
听到王家人的理解,黄警官的心中更加过意不去。看到王声滔父母双鬓斑白,依旧没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黄警官明白,只有将凶手抓捕归案,让她得到应有的惩罚,给社会一个交代,给王家人一个交代,他们才能真正从这场梦魇中走出。

可28年的时间过去了,黄警官根据现有的线索,连刘冬梅是不是还活着都还不知道。
03
一封诀别信,几个人的口供
在这起案件档案中,还留存有一封特殊的信件,这是嫌疑人刘冬梅写给家人的一封绝笔信。

信中刘冬梅提到自己已经开始逃亡,非常遗憾不能见到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最后一面,同时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想要自杀的想法。
不过,黄警官有丰富的案件侦办经验,在这封所谓的遗书中,黄警官读出了刘冬梅对生的渴望。她所谓的自杀可能不是真实想法,而是为了故弄玄虚,或者只是当时的一时冲动。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黄警官,刘冬梅可能还活着!这封信里肯定有猫腻。

而只有弄清楚刘冬梅是否还活着,眼下才是这起案件最关键的因素,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黄警官的手中没有太多的线索,他根据以往的办案经验,来到刘冬梅以前居住的村子,希望能从村民的口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线索。
可时间太久,很多村民已经遗忘了这个消失28年的女人。只有村子里的一些老人,依稀记得刘冬梅的名字,但提到她的情况都纷纷摇头。

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侦查员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不能打草惊蛇,绝对不能让刘冬梅的朋友、亲戚知道警察在调查她,不然可能会导致嫌疑人逃跑。
但这意味着调查的进度会变得非常慢。
一直到第四天,警察才从一个村民的口中听到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据说十几年前,一个女人表示自己在村子里似乎见过刘冬梅,可因为太害怕,不敢仔细辨认,只觉得像,然后告诉了同村的村民。

侦查员连忙询问这位村民现在的住址,村里人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只说搬出去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联系。
仅仅凭借这个线索,根本不能证明刘冬梅活着。而想要找到刘冬梅的踪迹,将她逮捕归案,更是难上加难。黄警官看着眼前的卷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究竟应该从何处突破呢?

04
奇怪的号码
正在调查陷入僵局时,侦查员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当年刘冬梅的父亲去世时,一位村民有事半夜起来,路过刘家坟地时突然看见一个身影,依稀像是消失多年的刘冬梅。

而他之所以觉得对方是刘冬梅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这个女人当时跪在坟前,一边烧纸一边痛哭。若非儿女,谁会跪在老人坟前痛哭?如果不是刘冬梅,为什么要趁着夜深人静悄悄烧纸,却不在白天的丧事上露面?
正是这个消息,让黄警官更加确定,刘冬梅极有可能还活在世上。那么只要抓住线索调查下去,当年的案件一定可以水落石出,给受害者一家一个公道。

刘冬梅的父母早已经离世,姐姐嫁到了外地,只有哥哥因为身体原因一直留在村子里,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平常很少和外界联系。
警方做出猜测,当年那个二十出头的刘冬梅,现在也已经有五十多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亲人,刘冬梅还活着,说不定会和哥哥联系。
侦查员调取了刘冬梅哥哥最近半年的通话记录,因为他不喜与人交往,所以通话记录上的号码也非常少,不过其中有个号码显得格格不入。

经过确认,这个号码属于附近的公安县,机主是名男性。
公安县距离石首县有60公里,对身体不好的刘冬梅哥哥来说,这个距离已经非常远,平常根本不会到这里去。
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为什么会有通话呢?
侦查员对机主的亲属进行筛查,发现一个名叫刘云华的女性,50多岁。

这个消息让黄警官非常激动,同样是姓刘,同样是50多岁的妇女,这个女人会不会就是大家苦苦寻觅了28年的刘冬梅呢?
黄警官不敢错过一点线索,立刻带着警员驱车赶往公安县,可在当地的人口登记系统中,却得到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结果。
这个刘姓妇女不是别人,正是刘冬梅嫁到外地的姐姐,姐姐和哥哥有联系,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黄警官激动的心情仿佛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如何调查这桩28年前的陈年旧案了。
老天似乎不愿意让受害者继续蒙受这冤屈,此时公安县一名警员的话,让黄警官眼前再次一亮。
05
锁定刘冬梅的住址
一位警员说:“这个刘云华我认识,她妹妹在你们石首杀了人,当年在这里我们还组织了一次抓捕,但是让人给跑了。”
这句话让黄警官觉得,这些年或许有人曾见过刘冬梅,而这或许会给案件带来新的突破口。

虽然现在的刑侦手段进步了很多,但对于这种陈年旧案,了解情况的人大多都是老人,所以还要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方法。
侦查员拿着刘冬梅的照片在街上走访,希望有知情者可以提供信息。烈日炎炎,侦查员们顾不上身体疲惫,一直走在街头,不厌其烦地询问一些上了岁数的人老人,记忆中是否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在公安县。

对侦查员来说,跟王家人这么多年的丧子之痛相比,他们吃的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调查的进度非常慢,一直到第五天,终于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位老人看着照片若有所思,好大一会儿才突然反应过来,告诉侦查员:“这个女人不是闸口联合社的女工吗?”

侦查员大喜过望,赶紧按照老人的指引来到了闸口联合社,但眼前的一幕让人再次被泼了冷水。原来随着城市发展,原本的联合社早已经拆迁不复存在,工人们也都离开了联合社。
在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的协助下,黄警官找到联合社的书记郑老。因为上了年纪,郑老的记忆力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对28年前的事,回忆起来也吃力很多。

眼下郑老已经成为案件最关键的突破口,也是唯一的突破口,黄警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引导,帮助郑老回忆当年的一些细节。
一直到四个小时后,郑老才缓缓想起一些细节,不过他的回忆却和警方掌握的线索有所偏差。
“这个女人叫刘冬芳,不过是临时工,就干了两个月,然后就走了。”

刘冬梅、刘冬芳,仅仅一字之差,黄警官听到这个话觉得事情有希望了。一字之差可能是郑老记忆偏差,也可能是刘冬梅故意改的名字。
根据刘冬芳的名字,侦查员从公安县的人口数据库中筛选出了一个五十出头的妇女,经过照片比对,发现她的样貌和当年的刘冬梅很像。
为避免事情出现偏差,黄警官还专门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两张照片进行比对,最终确定这就是一个人。
侦破小组人人都非常激动,潜逃了28年的刘冬梅,这次终于找到了!
根据户籍资料显示,刘冬梅早已经嫁人生子,而她的婆家正是在公安县。原来这么多年,刘冬梅一直藏在公安的眼皮子底下。
有了这些线索,黄警官迅速安排人手在刘冬梅家四周布控,安排人盯梢。可两天时间过去,侦查员们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刘冬梅家的大门始终没有打开过,也没见人出入。

这是怎么回事呢?
便衣民警假扮刘冬梅家的远房亲戚,向邻居打听才知道,刘冬梅一家已经一年多没有回来了,一直都在外地打工,就连过年都没回来。

好不容易看见的曙光,一下子再次陷入了黑暗。不过黄警官也知道,这一切的黑暗都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迎来光明。
06
奔赴广州寻找嫌疑人
黄警官再次把注意力放在刘冬梅哥哥姐姐的通话记录上,因为有一种直觉告诉他,刘冬梅和亲人电话联系的可能性非常大。
果然,就在侦查员密切关注时,一个归属地显示在广东中山的号码引起了警员的关注。机主姓罗,男性,湖北籍男子。

通过对罗姓男子的资料进行调查,发现他和一名刘姓、湖北籍女性的来往非常密切。
这个女人会不会就是刘冬梅?
广东中山是一个灯城,有很多工厂,吸引很多外来打工人口在此奋斗。在调查时刘冬梅的邻居提到,刘冬梅一家常年在外打工,会不会就是在广东中山?
经过思考判断,黄警官认为广东中山或许会是一个重大突破口,于是立刻带人赶往中山,并且在各个工厂中进行调查。

果然在一个工厂的入职名单中,找到一个名叫刘冬芳的妇女,上面的资料也显示她是湖北籍,年龄在五十多岁。
黄警官刚走进车间,就见到一个人的五官很像此前在公安县的户籍资料中见到的刘冬芳的照片,于是他喊了一句“刘冬梅”,女人的下意识回头让黄警官确定,终于找到了嫌疑人。

07
28年前的真相
面对警察的询问,刘冬芳一直在装傻,称不清楚28年前的命案。一直到警方喊了三遍“刘冬梅”,这个煎熬了28年的女人,心理防线终于崩溃,说出了当年的真相。

原来当年她和王声滔十分恩爱,两个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不知道谁多嘴跟王声滔说了一句,结婚后孩子的户口会跟着母亲。当时王声滔是城市户口,而刘冬梅是农村户口,为下一代着想的王声滔向刘冬梅提出了分手。

但此时刘冬梅已经怀孕,在80年代未婚先孕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如果被人知道自己就完了。所以说,刘冬梅唯一的办法就是和王声滔迅速结婚,然后把孩子生下来。

刘冬梅苦苦挽留王声滔数次,得到的都是无情的“分手”二字,恼羞成怒的刘冬梅就趁王声滔不注意,用毛巾将他活活勒死。

后来她在逃亡时发现,一个女人独自漂泊在外实在太艰难,就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写下绝笔遗书寄往家里后,准备割腕自杀,却被好心人救下。
因为这么一闹,刘冬梅流产了,此后她就该换姓名,以刘冬芳的名字在公安县生活下来,还在人的介绍下嫁人生子。

不过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丈夫患有精神病,不仅不赚钱,还经常殴打刘冬梅。每到深夜,看着身上的累累伤痕,回想起当年的一起命案,刘冬梅的心中五味杂陈。
即使已经被捕,刘冬梅仍然觉得自己才是最无辜的那个人,因为命运实在对她太不公平。
刘冬梅将自己的人生厄运怪罪在别人身上,为此犯下了错误。王声滔虽然负心,但刘冬梅既然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不能接纳婚前行为,为什么还要越过雷池,最终犯下这么大的错误?

在王声滔提出分手后,她完全可以找到男方父母,说明相关情况,或者找到男方单位。只要告诉人们,王声滔因为这么一句话就要和她分手,结束这段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爱情,事情或许还有新的转机。
婚后的她被家暴,敢怒不敢言,不敢寻求帮助,也正是因为当年的这桩命案。因为一时冲动,她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虽然已经逃亡28年,度过苦难的半生,她也一样要面临法律的惩罚。

所以说,不要在冲动时做任何事,更不要妄图挑战法律。
来源:特九组
推荐阅读
朝鲜疫情来源,韩国嫌疑很大!
非常重要!请公安民警、辅警、社区(村委会)干部、网格员、所有人转发!
刘格格(女,94年),落网
郑州爱马仕一组偷拍照流出,我顿悟了这世上最隐蔽的一条潜规则
想了解更多蜀黍专属装备
▼点击下图进入商城▼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