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当地时间3月23日去世,终年84岁。
作为美国首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以佩戴胸针来传递其外交政策信息而闻名。她也因强硬的外交手腕而备受争议,任期内推动北约东扩和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有美媒称她为“战争女人”。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1937年-2022年)
死于癌症,白宫降半旗致哀
奥尔布赖特的家人当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这一消息:“我们深感痛心地宣布,奥尔布赖特于今天稍早时逝世,她是美国第64任国务卿,也是首位担任此职务的女性。她死于癌症。”
奥尔布赖特家人在推特上发布讣告
随后,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发表声明向奥尔布赖特致敬,“我将永远记住她的热情信念,即‘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拜登下令白宫和其他联邦政府大楼等场地降半旗致哀,直至3月27日。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委任奥尔布赖特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1996年12月,克林顿提名奥尔布赖特为国务卿候选人。在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后,奥尔布赖特1997年1月宣誓就职,成为美国首位女性国务卿,也成为时任政府中职务最高的女官员。
在1991年冷战结束至2001年“9·11”恐怖袭击引发反恐战争的十年间,奥尔布赖特是美国外交政策领域的代表人物。她自称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创造了“自信的多边主义”一词来描述克林顿政府的外交政策。
出生于犹太人家庭,躲避战火
奥尔布赖特并非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1937年5月出生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犹太人家庭,原名玛丽·亚娜·科尔贝洛娃(Marie Jana Korbelova),父亲是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外交官。
童年的奥尔布赖特与父亲
童年的奥尔布赖特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幼的她跟随家人一起四处逃亡,躲避战火。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她与家人逃往英国,并放弃犹太信仰,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1945年二战结束后,奥尔布赖特父亲带着一家人回到南斯拉夫,恢复了捷克外交官的身份。由于东西方冷战开始,1948年一家人再次逃往西方,这次是去了美国。1949年,奥尔布赖特一家以政治避难的名义在美国定居,她的父亲担任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奥尔布赖特的人生道路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年轻时的奥尔布赖特
1957年,奥尔布赖特成为美国公民。1960年代后期,勤奋好学的她先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从著名政治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1977年,布热津斯基出任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将她也招入白宫。奥尔布赖特之后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政府和外交工作生涯。
“女性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务卿”
开始从政的奥尔布赖特很快显现出女强人的风格,多次参与到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的竞选活动中。虽然这些候选人竞选失败,但给奥尔布赖特增加了很多从政经验,她很快认识了年轻的时任阿肯色州州长克林顿。
据回忆录披露,克林顿连任总统后之所以选择奥尔布赖特担任国务卿,是因为她在许多方面远远比男性更加强硬,是典型的“鹰派”。
1997年,奥尔布赖特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
任职期间,奥尔布赖特以直言不讳的个人形象和性格特点著称。她意识到自己作为开拓者的角色,并经常谈到成为首位领导美国国务院的女性所面临的挑战。
“在我担任国务卿的时代,当时的环境和现在很不同。很多人质疑女性是否可以成为国务卿,不仅仅是在处理问题方面,而且在与人民打交道方面,尤其是在等级社会中......事实上,我发现我可以做到这一点,”奥尔布赖特2005年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说,“我认为,人们现在可以理解,女性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务卿,我很高兴有第二位。”她指的是当时的女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
“胸针哲学”引发外交界注意
作为出入于世界政坛的女性外交官,奥尔布赖特把对珠宝的热爱变成了武器:使用胸针表达自己情绪和谈判意图,这一独特习惯被一些媒体称为“胸针铁娘子”。
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期间,因波斯湾战争与伊拉克政府开始接触,她的强硬作风被伊拉克政府形容“像一条蛇”。一个月后,当她与时任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会面时,被发现戴着一个蛇形胸针。从此,她的“胸针哲学”开始引发外交界注意。“狡猾时,我戴蜘蛛形胸针;准备好蜇人时,我戴蜜蜂形胸针,”她说。
奥尔布赖特戴不同的胸针出席外交场合
奥尔布赖特在其2009年出版的《读懂我的胸针:外交官珠宝盒中的故事》一书中提到一个细节: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告诉克林顿,他经常会试图解读奥尔布赖特胸针的含义。另外,在与时任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会谈时,她戴了一枚箭形胸针。“这就是美国的拦截导弹吗?”伊万诺夫指着胸针问奥尔布赖特。
奥尔布赖特精通俄语、法语和捷克语,并会说简单的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和德语。1997年在莫斯科与时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会面时,她表现出对俄语的熟练掌握,以至于叶利钦认为没有必要请翻译。
担任联合国大使强行贯彻美国政策
实际上,正是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经历使奥尔布赖特的女强人形象和影响力大增。在联合国大使的岗位上,她非常善于强行贯彻美国的政策。她曾说过:“美国要想在世界上干什么,说到就能办到。”
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在1994年非洲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中,在联合国的奥尔布赖特代表美国袖手旁观,并一度阻挠联合国参与其中。等到最后酿成大悲剧后,奥尔布赖特又把责任全部推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多年后,奥尔布赖特称这是她“从那时起最大的遗憾”。
在对伊拉克的战争和制裁中,奥尔布赖特也非常强硬。1996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问奥尔布赖特,在伊拉克因为美国制造的战争和制裁,已有超过50万儿童死亡,比广岛核爆炸死亡人数还多,这一代价是否值得?奥尔布赖特回答:“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然而我认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她的这番话遭到谴责。
北约的空袭是“奥尔布赖特的战争”?
任职美国国务卿期间,奥尔布赖特极力推动北约向东扩张。1997年,她说服克林顿政府争取中欧和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特别是那些曾经构成苏联时代《华沙条约》核心的国家。1999年3月12日,奥尔布赖特正式欢迎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为北约新成员国。这标志着冷战后北约的首次东扩。
在南联盟波黑内争期间,奥尔布赖特力主军事干预,敦促克林顿用“战斧”惩罚时任塞尔维亚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她甚至不惜与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撕破脸。根据记载,奥尔布赖特厉声说道:“你总在谈论超级军事力量,但如果我们放着这样一支大军不用,留着又有何用?”
1998年,奥尔布赖特与波黑图兹拉的美军基地士兵握手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对南联盟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11周的大规模空袭,不但未能直接制止冲突双方的暴行,还造成了500多名平民伤亡。
当时奥尔布赖特在华盛顿受到了强烈批评,一些人称北约的空袭是“奥尔布赖特的战争”,而另一些人则指责她误判了米洛舍维奇的决心。美国《新闻周刊》曾以“冬日母狮”为题写过奥尔布赖特,文章开篇直接把奥尔布赖特称为“战争女人”。《时代周刊》封面则以“战争中的奥尔布赖特”为大标题。
《时代周刊》封面
婚姻出现感情危机与丈夫离婚
奥尔布赖特2001年卸任美国国务卿,此后担任过华盛顿国家国际事务民主研究所的主席,并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任教,仍关注外交事务。她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写了几本书,包括2003年出版的回忆录《国务卿女士》。她还曾在私营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
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向奥尔布赖特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的最高荣誉。
2012年,奥巴马向奥尔布赖特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2020年8月,当被《今日美国报》记者问及她如何定义勇气时,奥尔布赖特回答说:"当你坚持你所相信的东西时,它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你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奥尔布赖特在读大学期间结识了出版家族继承人约瑟夫·奥尔布赖特(Joseph Albright),约瑟夫是一名记者。两人1959年结婚,育有三个女儿,由于感情出现危机,1983年离婚。在那之后,奥尔布赖特没有再结婚,因为她发现“没有人能够填补生活中的这个空洞”。
晚年的奥尔布赖特
事业的成功并不能冲淡奥尔布赖特心中的伤痛。回顾感情的往事时,奥尔布赖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难道是我对事业的执着造成了婚姻的失败吗?我憎恨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对有事业心的女性的侮辱。可是,作为一名女人,我仍然一想到离婚就难过。”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记者 史明磊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