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正经人在玩高尔夫游戏?
“年度最佳”
就在月初的TGA颁奖典礼上,由顽皮狗工作室所制作的《最后的生还者2》(以下简称“TLOU2”),连获包括年度游戏、最佳指导、最佳动作冒险、最佳无障碍、最佳音效、最佳叙事以及最佳导演在内的七大奖项,成为了今年欧美游戏界的最大赢家。
“年度最佳”
这样的结果,无疑成为了再次引燃玩家群体言论的导火索,各大社交媒体上无不充斥着对“TLOU2”,以及顽皮狗游戏总监Neil Druckmann的愤怒与谩骂。
当然了,愤怒无法改变一款已经成型的商业游戏,污言最终也只会成为资本家的谈资,早就想明白了的玩家们,热衷在“苦中作乐”的“整活”行为,无法自拔,而作为“万恶之源”存在的角色艾比,和她那根凶残的高尔夫球棍,自然而然地成了这场“恶搞狂欢”的主角。
第一次看到这个的时候确实笑傻了
球杆和球,凶手与被害者,因为“TLOU2”和“高尔夫”,本身都自带的游戏属性,让二者的结合自然而流畅,相互交融。一时之间,高尔夫球杆和乔尔似乎成为了游戏界的“最佳拍档”,只要是高尔夫游戏,似乎就能和“TLOU2”联系到一起。
“一杆进洞”
更有趣的是,在我将“TLOU2”与“GOLF”同时输入搜索引擎的时候,出现的第一条信息链接,居然直接指向了亚马逊日本中,上架的一款PS4与主机游戏的捆绑销售套装。
“CERO等级Z”
不知究竟是电商玩梗还是友军反水,亚马逊商店的界面中,“TLOU2”和“New大众高尔夫”堂而皇之地被作为同捆包一起销售,考虑到两者唯一的共同点,个中原因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TLOU2”主创在游戏中塞入大量“私货”的行为,我不敢也无法做出过多评价,毕竟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无故沦为“大凶器”的高尔夫,着实是体验了一把“人在家中坐”的“风评被害”。
毕竟这个事件当中,只有它,谁也没有招惹,而且近些年来,它在游戏界,也确实多了不少奇怪的名号。
正经游戏
对于高尔夫(golf)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具体的定论,在大部分规则下,根据击球者从开始到球入洞为止,所挥的杆数进行分数的考核和计算。
“无聊,至少看上去无聊。”
这大概是许多玩家对于高尔夫球游戏的第一印象了,说实话,我也一样。
既没有正面对峙的一触即发,又没有多人同场的激烈碰撞,不同于大部分体育运动,场地、时间、精力,各个方面的“高门槛”让高尔夫球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贵族运动”。
比我年纪大一轮的《GOLF》(1978)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我和大部分玩家一样,并不是一个喜欢,或者对高尔夫球有多少了解的人,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从游戏中获得乐趣。
通过“电子游戏”这一特殊媒介,更多的普通玩家,开始接触到“高尔夫”这一运动。从“雅达利2600”上的“GOLF”开始,制作者们就积极地尝试将这一运动做成游戏,但由于受到当时的机能限制,玩家所能做的也不过只是简单的击打和进洞,和真正意义上的“高尔夫”还相差甚远。
直到1981年,一款叫做《18职业高尔夫(18 PRO GOLF)》的日本游戏出现,才彻底打破了“高尔夫游戏”缺少“灵魂”的现状。在这款游戏中,第一次出现了“击打力度条”的设定,让玩家通过对力度的精准控制,得以模拟最真实的击球技巧(至少在当时看来),这一系统也一直被引用到了现在。
《18职业高尔夫》,它改变了一切(1981)
1983年,借着微软的个人电脑,“MSX”初代的发售,第一款3D高尔夫游戏,《3D高尔夫模拟》也随之问世。
虽然乍看之下充满了抽象风格,但这确实是第一部3D高尔夫游戏
如果说这时的游戏,已经开始拥有了成熟的“行为模拟”,与足够的画面表现力,那么1984年FC主机上的游戏《高尔夫》,则是真正赋予了高尔夫游戏“趣味”。动作自然的击球手、环境多变的赛场、双视点并存所带来的代入与策略感,无不给玩家带来了最好的游戏体验。
《高尔夫》中长着小胡子的击球手,怎么看怎么眼熟
到此为止,“高尔夫游戏”彻底完成了从雏形到完全的转变,之后的故事就非常简单了。
1990年,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获得了“全美巡回赛”的官方授权,发行了以高尔夫为主题的同名运动类游戏,《全美巡回赛(PGA Tour)》,以精美的画面,与真实的赛事信息作为卖点,受到了欧美玩家们的追捧,成为了日后“EA SPORTS”最重要的系列游戏之一。
主打拟真硬核的《全美巡回赛》(1990)
而在大海的另一边,追求最佳娱乐体验的日本制作人们也没有闲着,曾经在ENIX(后来被合并为SQUARE ENIX),制作了“世界高尔夫(World Glof)”系列游戏的村守将志等人,正在为之后即将大火的国民级游戏,《大众高尔夫》的制作展开准备。
主打轻松愉快的《大众高尔夫》(1997)
不过,不管是《全美巡回赛》,还是《大众高尔夫》,都还遵循着“高尔夫”的本质,某种基于礼仪和身份的固有规则,以及多彩外衣下的正经灵魂,而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在十几年后,“高尔夫游戏”将迎来一股充满“叛逆”味道的新鲜血液。
变味儿
针对高尔夫球的恶搞,“TLOU2”早就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它也不是玩得最好的。
说起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高尔夫球选手,就一定不得不提到“老虎·伍兹”。1996年出道的伍兹,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成为了全美最具媒体与观众青睐的新星。
游戏封面上的这位老哥,对自己十年后的命运还一无所知
两年之后,EA的“全美巡回赛”找到已经大红大紫的老虎·伍兹,与其签约并将他的名字直接放入了系列游戏中,“TGA Tour”直接更名成为了“Tiger Woods(老虎伍兹)PGA”。
事实证明,这次商业合作是明智的,这位美国高尔夫球界的“大咖”,在之后为系列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一切似乎都在往最好的方向发展。
至少在“那些事情”发生之前是这样的。
《南方公园》第十四季中的“性瘾治疗”集
2009年,老虎·伍兹的性丑闻事件被接连爆出,一直以来其对外展示的“模范家庭”形象破裂,遭遇媒体与社会的共同责难,这次事件,也成为了本就对“高尔夫游戏”抱有微词的创作者们,最好的发泄口。
眼熟的EA LOGO
在某部“不适宜所有人群观看”的动画剧集中,“泰格·伍兹 全美巡回赛”,被描述为没有孩子爱玩的游戏系列,但这一年的新作却深深吸引了主人公等人。
在“游戏”中,玩家不光需要扮演泰格·伍兹参加高尔夫球赛,更需要应对由于婚外情暴露,暴怒妻子的攻击,整个游戏集格斗、辩论、驾驶、电影化叙事于一身,在多人模式时,另一名玩家更是可以直接扮演伍兹的妻子,选择合作或是对抗体验不同的剧情路线。
是不是有点恶搞“TLOU2”那味儿了?
虽然充满了讽刺和恶搞意味,但剧集中的焕然一新的“PGA”,确实让不少人大呼,“原来高尔夫,还可以那么有意思”,而调侃高尔夫游戏的梗,也因此深深印在了电子游戏,与互联网的记忆之中。
事件发酵后,老虎·伍兹的口碑一路下滑,虽然在复出后,依然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但“性成瘾”与“生活作风混乱”,却成为了他摘不掉的标签。2013年,老虎·伍兹正式与老东家EA决裂,为自己的“游戏代言”生涯画上了句号,EA为次时代主机准备的“PGA15”,也只好另寻出路。
《罗里·麦克罗伊 全美巡回赛》
一年之后,时任年度PGA锦标赛冠军的罗里·麦克罗伊,顶替了老虎·伍兹,成为了“PGA”新的合作伙伴,“PGA15”也正式更名为《罗里·麦克罗伊 全美巡回赛》。
可惜的是“重生”后的“PGA15”,并没有为EA带来足够的关注与经济利益,整个系列也随之遭到雪藏,而其中的真正原因,其实早就被《南方公园》的主创们,看得清清楚楚。
2018年,全美巡回赛结束了与EA的合作关系,并正式与2K旗下的“高尔夫俱乐部”系列游戏签约
就像剧中所演的那样,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可以选择的游戏类型实在太多,不管是现实还是游戏,都没有人愿意把时间,花费在一款光是在草地上挥杆,“追球跑”的游戏当中。
“新生”
2017年,PS4新作,《New大众高尔夫》在日本发售,凭借着本身“国民级”游戏的影响力,与过硬的游戏素质,在发售首周便卖出10万份以上,超过当时正在大卖的《喷射战士2》,创下周间销量冠军,以及SIE日本工作室,在PS4平台最好的销售记录(除《旺达与巨像》重制版外)。
没有了最大竞争对手的“PGA”,《New大众高尔夫》便成为了本世代上为数不多的“正经”高尔夫球大作,但仅从单纯的销售数据来看,我们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游戏品牌的逐渐落寞。
“大众高尔夫”系列的历代销量
其中原因也许来自多个方面,但有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高尔夫游戏”似乎正在逐渐被电子游戏界所抛弃,“南方公园”中的“笑话”,正在它的身上渐渐变为现实,似乎再也没有开发商,愿意在这样一个“无聊”的题材上下功夫。
但这对于那些整日浸淫在“怪异”和“有趣”想法之间的独立游戏开发者们来说,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高尔夫物语》
2017年底,由任天堂Switch平台独占的独立游戏,《高尔夫物语》在欧美地区发售,这款只有1.4G大小的像素游戏,迅速成为了当年最受欢迎的独立游戏之一,甚至让许多从不接触高尔夫游戏的玩家都沉迷于其中。
《高尔夫物语》,由澳大利亚一家两人组成的工作室,“Sidebar Games”,耗时一年时间开发,他们大胆地在一个“高尔夫游戏”中,加入了大量“RPG”要素。
事先声明,我说的不是那种拿着球棍敲人的“RPG”。
乍看之下,你真的会把它误以为一款RPG游戏
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一名天赋异禀的高尔夫新秀,通过参加世界各地的高尔夫比赛,登上人生巅峰,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等待玩家的,可不仅仅是其他高尔夫选手那么简单。
除了有着“等级(选手等级)”、“装备(击球装备)”系统之外,《高尔夫球物语》还加入了大量情节“沙雕”的支线任务和小游戏,从解决杀人事件,到击退亡灵大军,成为一名顶尖的高尔夫选手的道路,可以说是既曲折又离奇,游戏剧情和文本,更是颇有一点FC上《MOTHER》(地球冒险)的“怪味儿”,非常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用高尔夫球击败进攻的僵尸们
你可能会觉得,通过RPG要素来强化游戏玩法只是“投机取巧”,但是游戏主题的“高尔夫”,制作组也确实一点都没有糊弄。
尽管游戏全程采用2D像素风格,但清晰的击球线与极尽详细的赛场信息,似乎一点都不比那些拥有顶尖画面的高尔夫游戏要差,当成熟的玩法被安放在了与游戏本身调性相符,充满“惊喜”的游戏地图中后,产生了一种既“胡逼”又“正经”的奇妙反应。
如果球落到了鸟儿的视线范围内就会被叼走
不过话又谁回来,如果撇开所有乱七八糟的要素来看,《高尔夫物语》在某种意义上,还勉强可以算作是一款正经的“打球”游戏,但同样诞生于“高尔夫”的独立游戏,《什么是高尔夫?》(WHAT THE GOLF?),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瞎搞”了。
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是一个喝了假酒后想出的点子
在Steam商店界面的游戏介绍栏中,制作组就直接表明,这是一款为“讨厌高尔夫”的玩家们所制作的游戏,而他们自己,也对高尔夫球的规则一无所知(尽管我不相信)。
整个游戏,不管是从画面还是玩法,全都充斥着浓浓的沙雕和嘲讽味道,除了把打“球”进“洞”外,很难再找到它和高尔夫球的直接联系。
假酒害人
在这里,不管是桌子、椅子,甚至是房子,反正除了高尔夫球,所有东西都能是被打飞的对象。游戏由大量独立小关卡组成,除了“嘲讽”高尔夫外,制作组更是拿着高尔夫球杆,把许多经典游戏都“得罪”了个遍。
大……大蛤蟆?
只要稍微玩玩,《什么是高尔夫》就会让你对整个“高尔夫”的概念产生怀疑,也许在没有其他“高尔夫游戏”的日子里,玩一玩这款“迷惑”的游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首款能让你用高尔夫打马的游戏”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而来的信息爆炸,让越来越多样的娱乐文化形式涌入我们的生活,大众对于高尔夫球的认知,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小众运动”那么简单,但这对“高尔夫游戏”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了过去的“神秘面纱”,却仍然套有“无聊”的刻板印象。面对用户与技术的更迭,属于旧时代的“王者”们,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难以扩展的玩法、单薄的用户基础,以及次世代游戏越来越高的“试错”成本,让“高尔夫”,成为了许多大体量的游戏制作者们,不敢轻易触碰的危险红线。
在这之中,以各种怪异姿势出现的“高尔夫游戏”,却成为了一根可以打破僵局的“救命稻草”。
“胡逼”也许不足以改变一切,但至少它开了个好头。
我不是说你
RECOMMEND
关注3DM游戏网视频号,更多有趣内容即刻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