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朱一旦的张策,还是张策,没有了张策的朱一旦,还会是朱一旦吗
朱一旦,真名朱亘。相较于真名,朱亘更多时候会被人习惯称呼为“旦总”。他是短视频品牌《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主演,核心角色朱一旦的扮演者,也是这个品牌的幕后公司,山东光曜联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和短视频里朱一旦的形象一样,他总是带着一块劳力士金表,身穿成功人士必备的西装和polo衫,双眼透露出一股资本家独有的冷漠尖锐,脸上平静的表情,好像是将“泰然”二字深刻进了皮肤里。同样也和朱一旦的身份一样,朱亘名下有着14家公司,平时开豪车飞头等舱。只要他往那一站,你就知道这人一定是个土豪。
马小策,真名张策。他习惯称自己为“导演小策”,他是《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导演、策划、编剧、配音。时不时也会在视频里以“马小策”的身份客串一段。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名生活在三线城市的二流导演。喜欢拍视频,喜欢写故事。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他是个相貌平平的文艺青年。面容说不上多清秀帅气,但也和“丑”字搭不上边,留着清爽普通的短发,戴着普通的黑框眼镜,着装上,是并不亮眼的牛仔裤加黑色短袖。职业习惯使得他出门总喜欢带个小本,用来记录生活中随时可能乍现的灵感,走到哪记到哪,写起东西来总是一声不吭,偶尔会抬头张望一下四周,渴望能捕捉到新的灵感。这样一个人往你面前一坐,你断然不会将他与“网红”、“成功”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
然而就是这样两个,原本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环境里的人,共同打造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这一目前最受欢迎的短视频IP。两人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贡献外表,一个充当内在,他们都是“朱一旦”的一部分,起码在2020年的10月16日前,一切都是这样的。
只剩下一半的朱一旦
10月16日,停更了大半个月的《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迎来了第230期。这一期将会是整个节目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点,因为从视频开始的那一秒,观众们就会察觉到,《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变样了。
画面中,放出特写的还是那块观众熟悉的金色劳力士,但以往充当朱一旦“画外音”的旁白,如今却听上去有点不一样——这是朱亘自己的声音,他努力尝试去将自己的声调压低,想方设法让它更具“磁性”,在一句话的末尾会刻意去拉长尾音,找回点当初那个“朱一旦”的味道,但观众还是很快就识破了这层伪装。
视频里的朱一旦,没有再像以往一样,露出标志性的资本家笑容,也没有做出类似“开除十佳员工”的荒诞行为,他只是想要给自己的视频换个BGM,换个形式,却被面前的两位编剧回怼,“网红、工具人,别和流量过不去”,这样的现实让朱一旦崩溃。“就像一个影帝,忘掉之前的荣耀,重新开始”,他是这么形容这期视频的想法的,而背后真实的原因是,“朱一旦”系列的灵魂人物——导演张策,前不久刚从朱亘的公司离职了。
这次离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先是从短视频本身开始,很多观众无法接受这次视频的表演形式,因为它和以往的“朱一旦式枯燥生活”,没有半点联系。视频里的朱一旦,不再是那个精明的资本家,而是愿意尝试不同视频拍摄风格的“工具人”。虽然他依旧戴着那块金色的劳力士,但他可以是街头蹦迪的精神小伙,可以是“老铁666”的土味主播,唯独不像是过去的朱一旦。
于是在视频评论里,观众们的反响很是激烈。相较于以往动辄十万起步的获赞数,这期视频在发布数日后,依旧只有惨淡的5.7万获赞。
不少观众都觉得视频“变了味儿”,不光是声音变了,内容更是没有了从前的感觉。了解事情经过的观众,大多都会把原因归结为张策的离开,这导致朱一旦被“带走了一半”,如今剩下的,只有外表是朱一旦的朱亘。
同样是在10月16日,张策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导演小策”上,发布了一份声明性质的微博。正式宣布自己已于10月1日从朱亘的公司离职,不再担任《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策划、导演、编剧、配音。并感谢观众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获得大家的理解。整段话没有掺杂太多的情绪渲染,只是简单对离职一事做出回应。
很快,张策离职的消息,传遍了中国互联网社区的每个角落。很多人都认为,这场风波最终会导致双方的事业发展,都走上下坡路。而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朱亘辜负张策”、“张策长期996被低薪压榨”等负面消息开始不胫而走,在事实无法考证的前提下,成为了吃瓜群众们“实锤”朱亘压榨员工的依据,“朱一旦”的人设也随之崩塌。
于是,10月20日张策又在自己的B站账号“导演小策”上,上传了专门的一期告别视频——《我和我的朱一旦》,用以回应离职后网上出现的各种质疑声音。在这个视频中,他不再是用“朱一旦”的标志性语气说话,而是用张策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将自己对朱亘和节目的看法,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都表露了出来。他澄清了网上流传的各种谣言,声明自己离职的原因和朱亘本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时也表明自己目前已经开始创业,将在未来给大家带来更多,自己真正想要创作的内容。
这个视频在发布后,一度冲上B站视频排行榜的前五,至今依旧稳居前十的位置。收获了240万的播放量以及6000多条弹幕和评论。这其中鼓励和惋惜的声音居多,大家都知道,离职的过程对于朱亘团队和张策来说都不容易,毕竟是他们一起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做了起来,成为了如今短视频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网红“朱一旦”的诞生
朱亘在没成为朱一旦之前,是山东淄博一名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出生于中产阶级,从小衣食无忧的朱亘,高中毕业后就被父母送出国留学,在国外度过了自己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当他作为一名海归回国后,他便动起了创业的念头。家里起初并不支持他创业,据朱一旦自己回忆,从创业开始,家里给过的资金支持不过数十万元,对于一名志向远大的创业者来说,这点钱显然不足以支撑理想。
他投资过很多产业,起初搞贸易,后来承包煤矿运输,也投资过拍电影。从一路的摸爬滚打中积攒经验,也逐渐结识了各行各业的广阔人脉。创业过程中,他一直坚信自己会遇到下一个时代风口,让自己能一跃腾飞,所以一直也没想过放弃,这一路做过来,朱亘就开了足足11家创业公司。再后来,朱亘和合伙人看上了短视频行业,认为短视频是未来视频娱乐行业的主流,值得一试,于是拿出一部分资金,开始从各方招贤纳士。
张策,出生于并不富有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靠做小本买卖维生,给不了他多好的生活。从小张策就喜欢在自家的商铺里观察来往的客人,试图发现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故事,并把这些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这个习惯,在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后,一直保留至今。
他的学生时代和朱亘比起来,就好像电影里经常上演的桥段那样。贵公子住在别墅里养尊处优,请着私教学习精英社会的规则。穷小子在公办学校称霸一方,看遍社会底层的人间疾苦后。努力读书立志早日飞出贫民窟。最终,二人在朱亘的公司相遇,朱亘是老板,张策是前来应聘的员工,二人经过多次攀谈后,成为了领导与下属的关系。
朱一旦的出现是个偶然。某天张策看朱亘在玩消消乐,当时朱亘的神情特别枯燥,与他那身老板的打扮,组合出了非常具有喜感的画像。张策觉得,这样一个角色形象,非常有机会能击中当下短视频平台用户的笑点,于是他简单地写了个剧本,邀请朱亘参与拍摄。
这个剧本后来成为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第一集。“我看了看我的劳力士,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想不经意间,让你知道,我是个土豪。”、“无聊的周一,翻开我名下的杂志,随便指了一名十佳员工,吩咐人事经理把他辞退。”、“哎,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简单几句台词,就让朱一旦这个险恶资本家的形象跃然纸上,配合朱亘那枯燥的神情表演,朱一旦这个角色就这样诞生了。
起初,公司内几乎没有人在意这样一部短视频,除了张策自己。张策是临时起意拉上朱亘老拍摄的,一条视频半天不到就拍完了,拍完第一条觉得还不错,立马就拍了第二条。之后过了几天朱亘才将视频传上抖音,那天朱亘正好要出门应酬,临走前告诉张策,视频已经上传好了,便匆匆出了门。等公司员工第二天再登上那个叫“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抖音账号时,发现账号已经涨了好几万粉丝,那条随意拍摄的视频,获赞数已经高达20万。
几天过后,随着后续几期视频的推出,粉丝数已经轻松涨到了五六十万,朝着百万大关迈进。到了第七期以后,朱一旦彻底火了,抖音上最终有了400万粉丝,视频被搬运到B站后,他又获得了500万的关注,以有史以来最短的时间,登上了B站的百大UP主颁奖典礼。
朱一旦的“破圈”,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张策根据当时发生的口罩抬价新闻,撰写了这部《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片子的剧情环环相扣,最后组成一道完整的闭环,设计巧妙。通过一块劳力士在口罩箱子里的传递之旅,讽刺了疫情期间出现的种种乱像。吃回扣、偷工减料、官员不作为之类的话题,被张策融入到剧情创作中。结合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立刻成为了顶级的爆款,光是在B站,这个视频就收获了1000万的播放量。被网友称呼为神作,也是无数人迷上“朱一旦”的入坑作。
第二次破圈,则发生在B站发布自家的宣传视频《后浪》之后。当时看到这部B站的宣传片,张策立马就受到了启发,参照着《后浪》的主题和拍摄模式,制作了《非浪》。《非浪》的主题,虽然依旧是朱一旦惯用的“将员工送往非洲”,但结合当时《后浪》的热度,《非浪》与《后浪》在宣传主题以及最终的宣传效果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年轻人不认可《后浪》所代表的生活样貌以及价值观,反倒对《非浪》自带的讽刺效果深深着迷,这让朱一旦再次收获了极高的人气。
成名也为“朱一旦”带来了大量商机,朱亘开始频繁出席各种商业活动,网络综艺,视频也开始接商单,做推广。一切看似形势大好。但危机往往就潜伏在大好的形势中。
两个世界的人
在张策正式公布离职前,外界知道他是“朱一旦”配音的人并不算多。大家都以为,朱亘在短片中用的是自己的声音,他真的会习惯性摆出一张面瘫脸,习惯性没事就看一眼手上的劳力士,习惯说话低沉,习惯在每句话的结尾拉长尾音,并短暂的提升音调。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幕后的张策赋予“朱一旦”的。
外界对此大多都并不知情。很多媒体在报道张策离职事件时,都会有意无意将朱亘塑造成黑心压榨员工的资本家。在去年朱亘接受GQ智族采访时,采访提到了,他不喜欢在剧情中加入“朱一旦闻员工体味”的桥段,他表示“无法理解这一行为”,俨然一副“居庙堂之高而不知民间疾苦”的精英形象。而当提到某次饭局上的对话时,朱亘和张策之间被赋予了这样的交流——朱亘拍着张策的肩膀说“年轻人不能太早有钱,正值需要奋斗的年纪。”这个画面很朱一旦,很资本家。
但是,在所有员工,包括张策眼中,朱亘都是个和善可亲的好领导、好朋友——他出差从不让员工多花一分钱,熟悉每一位员工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对于张策的回民身份,每次出席活动都会向主办方说明,他甚至还会每次都点张策爱吃的姜汁松花蛋。
可邀请朱亘参加活动的主办方们,想要的只有“朱一旦”,而不是生活中的朱亘,更不是永远只待在朱一旦阴影中的张策。
朱亘出席活动,张策多数时候都会陪同,有时主办方不知道朱一旦是由两个人“组成”的,所以只会安排一个嘉宾位,朱亘自然获得了这个位置,张策只能和普通观众一起,被拦在场下的白线外,走观众通道。
张策也曾经尝试过走出朱一旦的阴影。他在更新“枯燥生活”的同时,会创作其他的角色故事。他自己注册了B站账号“导演小策”,拍摄自己的“马小策”系列,但始终难以专注其中,播放数据更是和“枯燥生活”相差悬殊。
团队也在尝试做其他几个角色的短剧,试图构建“朱一旦宇宙”,包括观众们常能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里见到的拎姐、王布斯,以及马小策自己的故事,但最终都没能再现朱一旦的辉煌成绩。
另一方面,张策自己也因为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而出现了一定的健康问题。《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更新了两百三十期,其中还不包括其他的衍生剧本,这些大多都是由张策一个人编写完成。随着“朱一旦”的火爆全网,高品质高产量的剧本需求,对于短视频编剧来说是极为痛苦的。因为要去不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新的包袱笑点。张策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工作。他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说:张策白天拍摄,凌晨4点起来给孩子喂奶,喂完奶开始写剧本,8点出发去上班。朱一旦火起来后,更新频率越来越高,张策开始面色发灰,长痘,大热天出冷汗。过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而张策妻子能做的,只是在桌上为他摆满了维生素和营养品。
社畜的张策,用社畜的眼光,为富人朱一旦撰写着描绘社畜生活的闹剧,这听上去总免不了让人感到讽刺。
离职的原因
张策本人在《我和我的朱一旦》中,引用了马云的一句名言,虽然马云曾被无数人赋予了无数名言,但这一句确确实实是马云说过的。马云说:“人走了,一是委屈了,二是钱没给够。”张策又自己加上了第三点“还有梦要追”。这些发散开来后,张策总结了自己的三条离职原因:累了、公司管理存在疏漏,以及想要去做自己目前真正想做的事。这三点总结了张策的离职原因,也让整个离职事件背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张策离职后与妻子创办的新公司
首先要声明的是关于钱的问题。很多媒体在报道此次离职事件时,一定都会聊到张策在朱亘公司内部的待遇问题。根据天眼查所查到的企业信息来看,朱亘旗下目前共有14家创业公司,而负责制作短视频《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是山东光曜联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朱亘在内共有四位,其中确实没有张策的位置。
其他朱亘名下的公司,也没有一家把张策列为主要股东。张策作为将“朱一旦”这一形象捧红的第一功臣,却没能得到公司股份分红,这一点在以往众多的创业型公司中,确实比较少见。毕竟是公司元老级的人物,且又是品牌塑造的功臣,在吃瓜群众的眼中,张策的薪资待遇必然不应该差。
而网上传言其每月基本工资六千的说法,如今也很难做出取证。所以,朱亘自然也就被打上“险恶资本家”的标签。
然而,事情后来也有了反转。张策的妻子在事情发酵后发布动态称,张策并没有受到朱亘的不公正待遇,应该结算的酬劳都已经结清了,虽然张策确实没有拿到公司的股份分红,但通过商单和账号收益,张策还是获得了大约300多万的实际收益。这个数目,倒是也比较符合张策在团队中所作出的贡献。
至于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团队官方没有做出声明前,外界很难猜测其中的真实原因。
核心的离职原因,还是在于强度过高的工作,以及单一的作品形式,导致张策自己陷入了创作的迷茫期。
在中国,从事短视频创作,是一件门槛很低但同时上限也极高的工作。一方面,市场需要大规模的创作者进行内容输出,剧本需求量非常之高,且基础的创作门槛也较低。另一方面,短视频讲究短平快,内容不能过于深奥,所有故事和观点,都要在短视频长则数分钟,短则数十秒的时间内,向观众表达清楚。在短视频时代,观众的喜好是在随时变化的,有一句话叫“每个人都有15分钟出名的机会”,大家都想借助短视频出名。较低的入门门槛,也引发了内容品质的激烈竞争,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火起来的视频类别会是什么,而一旦一个门类火起来,无数的效仿者也会接踵而至。这背后,创作者的困境来自于多个方面。
在短视频剧本销售平台“抖几句”上,一条完整的短视频脚本,售价在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脚本,包括完整的人物台词对话、道具需求、分镜设计以及表演指导。
也就是说,你平时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的那些有趣的段子,背后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内容产出工业链。当然,不排除个别创作者有着极高的编剧天赋,能每次都创作出令人啧啧称奇的剧本。但多数你在抖音、快手上刷到的,内容形式看上去没有多大差别的网红短视频,其实都是根据售卖的模板制作而成。
这其中又分为两大类产品线,一类是独家授权脚本,另一类则是非独家脚本。所谓独家,就是指该剧本只售卖一次,先到先得,卖完即下架。其他人无授权则无法创作同类型故事。这类独家授权的剧本,单价一般在50到数百元之间,视品质而决定最终定价。网站会随时更新征稿需求,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剧本上传后等待商家审核,一旦被采用,即可获得相应的“稿费”。
而所谓非独家授权,就是创作者将自己的剧本作为模板,公开给所有有需要的商家或个体用户,使用次数不限,大多只需支付十元左右的价格,就可以获得该剧本的使用权。这类剧本大多质量就不如第一类高,但相应的创作成本也较低。
而目前的短视频内容需求市场,整体依旧有着巨大的空缺,毕竟一个短视频的制作周期,长则数天,短则个把小时,每一个在观众眼前停留的时间,又都不过数十秒甚至更短。
这就导致,整个短视频内容行业的创作需求一直维持着增长趋势,且这种增长极为迅速。MCN,品牌运营方、个体网红都需要优质剧本,但真正在生产剧本的人数,却并没有因为需求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多。
最终导致,整个短视频剧本创作行业以“廉价”闻名。在淘宝上,你可以花十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九千条短视频创作文案,以及相应的视频素材。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创作出一部像模像样的短视频。而这类剧本的创作者中,又以兼职居多,他们当中90%的年收入才不到1000元。却还要忍受十分钟创作一条的高强度工作要求。
全职的专业编剧,待遇则相对较好,单条可以获得数百元的收益,平均一日可以产出约两条原创剧本。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内容创作行业最常见的,题材短缺和抄袭困境,本身职业也难有上升空间。
能做到像张策这样,有能力独立运营一个品牌作品的短视频创作者,终究还是少数。而即使做到了把握流量动向,成功推出爆款内容,紧接而来的内容形式固化、同行效仿导致观众流失等问题,同样也时刻困扰着内容创作者。
这些问题,张策也都有遇到。自从年朱一旦大火的浪潮过后,后台的粉丝数量一直在流失,播放数据也有所下滑。朱一旦的视频风格,已经逐渐开始使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开除十佳员工”、“把员工送去非洲”,这类原本非常有意思的桥段,多次出现后便难以再吸引到观众的目光。所以张策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创作思路,开始往蹭时事热点的方向过度。《非浪》和《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就是在这样的拍摄方针下完成的。
但蹭热点也是同样伴随着风险的,毕竟这关系到,视频内容创作这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不是什么内容主题都能碰,都能迎合到观众的需求。所以朱亘和公司开始更频繁的干涉到张策的创作,什么东西能拍,什么不该拍,都要由上层决定后才能施行。这无疑会给张策带来更多的创作压力。如果你去观看张策自己的“马小策梦游仙境”系列,就会发现,其中来自题材内容上的限制,显然不如“朱一旦”系列那样沉重。在马小策系列里,张策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受到大众舆论导向的约束。
没了“灵魂”的朱一旦,和只有张策的“马小策”
张策的离职,使得如今的“朱一旦”被观众批评为没有灵魂。这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当类似于MCN机构的规范化运营团队,与网红艺人本身出现矛盾时,最后会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方获利?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像是之前我们写过的那篇《<暴走大事件>之死》中,演员李迪与暴漫团队之间的劳务纠纷。相声界的曹云金和德云社、讲脱口秀的池子与笑果文化,他们的遭遇,都和如今的张策、“朱一旦”很像,遵从的模式甚至都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由单个网红艺人的出名,建立起可以流水线生产同类型网红的MCN机构,再到核心网红艺人的出走。
唐马儒的扮演者,演员李迪,因为和暴漫团队存在劳务纠纷问题,最后闹到双方对簿公堂。曹云金带领一众郭德纲弟子出走德云社,导致如今德云社除了“一哥”岳云鹏外,少有知名成员能担当重任。李诞和池子都是通过《今晚80后脱口秀》成功出道,单飞后,李诞成立了“笑果文化”,转行做起了老板,池子给他打工。李诞参加各种综艺不说,还搞了个《脱口秀大会》,请来罗永浩造势,打着壮大中国脱口秀行业的旗号,专门物色批量生产下一批“李诞”,而池子却因为受不了笑果文化对艺人的压迫,进而愤然出走。
本质上来说,德云社、《暴走大事件》、《脱口秀大会》都是在发挥着传统MCN机构的功能,将网红孵化过程流水线化,通过统一的安排和管理,将网红艺人所能创造的价值最大化,规模化,最终垄断相应的市场。而网红艺人一旦违背MCN机构的命令,轻则被扫地出门,重则被行业封杀,自毁前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策出走“朱一旦”后,反倒还算是幸运的。朱亘没有拖欠他薪资,双方没有不欢而散,依旧是好朋友,好兄弟,这或许是他们能想到最优的解决方法,短期内虽然无法共赢,但也不至于两败俱伤、
在《我和我的朱一旦》中,张策将自己和“朱一旦”的未来,形容为课本中出现过的狮子与小女孩。二者的分别将会是必然,双方在失去彼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都会经历阵痛,但阵痛后为了能更好地活下去,狮子适应了新的丛林生活,小女孩开始了新的人生。张策愿意相信,自己和“朱一旦”都会迎来崭新的开始,他希望观众能给双方更多的时间去成长,无论你是支持张策还是“朱一旦”,在二者维持一年多的重叠生活中,他们都走过了自己人生精彩的一段路,未来的输赢无法预测,但这段过程本身就是答案,它发生过,没有留下遗憾,对于双方来说就是最好的收尾。
他叫朱一旦,是带着劳力士的土豪,顶级流量的代表。
他叫张策,是三线城市的二流导演,朱一旦的创造者。
在二者人生相交的短暂一年中,他们有着重叠的枯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