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或将嗅到新能源危机,439家油商破产,外媒:中国或抛七千亿美债


近二周以来,美国WTI和布伦特两大国际基准油价价差显著收窄,目前已急剧缩小不到1美元/桶,花旗分析师称,预计WTI较布伦特不会出现结构性溢价,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会给美国的能源债务经济带来意外冲击。
因美油一直保持的价格优势相较中东原油失去了竞争优势,而出口下降就意味着库存增加,这在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营运成本仍在继续攀升的背景下,使得美国的页岩油商借新债还旧账的困境日益突出,可能会加剧多家页岩油巨头蒙受巨大的利润损失。
OPEC+消息人士在7月1日表示,沙特和俄罗斯已就提高石油产量达成初步协议,OPEC+协议可能包括在2021年12月前每月增加50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对此,美国战略能源与经济研究公司总裁表示,如果OPEC+在达成增产协议的话,那么,美油价格可能至少下滑每桶5美元,甚至10美元。
据路透社在7月2日援引油轮跟踪数据显示,6月来自24个国家或地区的海运石油出口总额环比5月增加了约60万桶/日。其中单月增幅最大的是阿联酋,其6月原油日出口量增加44.5万桶。
据WSJ的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以来,虽然,目前美油创下2018年10月4日以来新高至75.57美元/桶,但美国会计行业机构Haynes和Boone共记录了439起美国能源企业的破产案申请。

正如数据所示,美国排名前40位的页岩油生产商预计将在债务分期付款和利息方面花费约1000亿。

另一面,当美国通胀预期大幅度上升推动实际美元利率走升时,美国页岩油开采商偿还债务的成本也会变高,并使得利润受损严重,与此同时,目前作为支撑美国能源经济石油美元的根基美债,也正被包括中国、俄罗斯、德国、沙特、印度、法国及日本等多个国家背景的投资者抛售而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据美国财政部6月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美债持仓通常滞后二个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中国所持美债份额继3月出售38亿后再次减少43亿美元,且为连续两个月减持,总量降至1.096万亿美元,并结束3月之前连续四个月的增持状态。

目前,中国所持美债已降至十年来的新低,报告数据显示,截止4月的前24个月,中国累计抛售了约1500亿美债,紧接着,据俄卫星通讯社日前援引观察人士估计,中国接下去完全有可能抛售规模高达7000亿美元的美债。
另外,英国、爱尔兰、比利时、沙特、韩国、法国及泰国等多国也在当月减持了不同程度的美债,同时,外国投资者净出售133亿美国证券类资产,这是二年以来最大的净抛售幅度。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和土耳其没有能进入美债报告中的最大持有者之一名单,俄罗斯在3月大幅抛售30%美债仓位后,目前持约40亿美债,自2018年开始急剧抛售以来,该国持仓已经减少了95%,甚至,俄当局还在一周前宣布要在其国家财富基金中完全剥离美元资产,以置换欧元,人民币及黄金等非美储备。
事实上,从最近一年的时间来看,现在不仅是俄罗斯,包括美国的经济盟友在内的大型机构也都在远离美债,对美国债券的需求在下降,因为,美国实行极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债吸引力下降,比如,仅在3月,央行级别的投资者就净减持了近700亿美债。

而更长远来看,在最近的36个月内,全球央行已经有27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净抛售美债举动,总额达1.12万亿美元。对此,美国债王格罗斯在上周明确回应表示,随着美国通胀加速到5%以上,我正在做空美国国债。
这意味着支撑美国经济的石油-美元-美债这三循环中,美债持有者发出抛售美债信号后,支撑石油美元的要素正变淡,正在这些背景下,近半年多以来,在无底线的宽松大放水印钞环境下,美元已降低了吸引力。
如果说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信用的展示,能源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未来的体现,就当全球还在为原油产量争论喋喋不休之际,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实现了众多重大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这些突破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气成本都具有意义,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可燃冰,中国也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这就意味着将用上比石油更加清洁的新能源,但这一技术,中国已领先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另外,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据项目装置总工程师介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年底建成,专家估计,聚变能商业化有可能在30年后实现。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领域或将取得重大突破,核聚变可以早日为人类所掌握和利用,实现清洁能源的梦想,让“人造太阳”也能造福全人类。
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和欧盟多国也正在致力于掌握这项核聚变新能源技术,但没有一个团队能像中国团队一样保持核聚变的稳定性,不仅于此,中国还将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并助力中国的深空探索计划,而以上这些都让美国日本的传统能源工业嗅到了新能源危机。(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