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或将很快无法支付到期的账单,对美元意味着什么?事情有新进展


截至10月5日,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经高达28.8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达到美国GDP的约126%。每个美国公民为此背负86,664美元债务,每个美国纳税人为此背负228,999美元债务。

而对于喋喋不休状态的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事情的最新进展是,美国媒体CNBC10月5日最新报道,美财长珍妮特.耶伦当天再次发出警告称,如果未能在两周内,即美国债务违约之前提高债务上限,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这将是对美国经济灾难性的冲击。这已经是耶伦在最近的三个月间,多次发出的预测。那么,一旦这一预测最终变成现实,则意味着,美国或将很快因为无法支付到期的账单,而面临违约,这对美元和全球货币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CNBC报道截图
这在First Mining Gold的董事长看来,当全球金融和债务市场真正需要解决美国接近29万亿的赤字风险时,金融市场可能会与黄金挂钩,这在美国10月底之前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背景下变得更明确,黄金将重新回归至货币基础,黄金将再次成为货币。换言之,美元的光芒届时可能会被黄金替代一部分。
不仅于此,美国市场的通胀或将面临失控的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3%,增幅创1991年以来最大;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6%,与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致。美国银行最新报告显示,美国的供应链陷入困境或将使该国商品库存在短时期内被耗尽。这都将使美元实际的价值进一步走低。而就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的货币市场其实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地变化。
比如,截至目前,美国的堪萨斯州、爱达荷州、威斯康星州、田纳西州、亚利桑那州、缅因州、弗吉尼亚州等至少7个州已经在立法上尝试将黄金和白银定义为与美元相提并论的合法货币。
而在此之前,美国众议员亚历克斯.穆尼大胆地向众议院提交了一项新法案,试图让美国的美元发行货币体系重新退回到金本位制标准,对此,穆尼认为,相较于美联储毫无节制地开启美元印钞机,为市场带来的膨胀等不可控的风险,恢复金本位是对货币市场可控,可调节的有效机制,这可以维系美元仅存的储备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债务和通胀风险加剧的情况下,美元储备地位也变得岌岌可危。事情有新进展,据IMF9月3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元第二季度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下降至59.2%。而在本世纪初时,这一比例高达73%。不难看出,美元正在不断失去"美金"的价值所在。
而穆尼关于恢美国恢复金本位的提议,也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单方面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有美国人首次提出恢复金本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博士看来,提出恢复金本位的意义十分重大。他认为,“这体现了对货币真正价值有清晰认识的投资者来说,黄金本位制十分有必要”。
紧接着,据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在跟进这件事的报道时提及,穆尼不久前再次提出了与黄金有关的另一个提案,向美财政部再次提出了一项黄金储备透明度法案(HR2559)的提案,要求对美国国库的实物黄金进行审计。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美国黄金储备都是存在肯塔基的诺克斯堡和纽约哈德逊河畔的西点军校。多年以来,虽然美国国库公开的数据显示,美国实际或有8000吨黄金,但是自1950年代以来,还没有被第三方机构进行过全面的物理审核。
不仅于此,穆尼还提议,审计美联储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替全球央行到底管理了多少黄金储备?美国的黄金储备与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是否以物理方式隔离?穆尼认为,有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财政部和美联储可能已经出售、交换、出租或以其他方式对美国的一些黄金进行抵押。这一点,BWC中文网也在长期对黄金的跟进过程中,有所提及。
例如,1988年时,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指出,美联储存在租赁黄金的现象。而过去三年间,美联储还先后阻止了包括德国,委内瑞拉在内的多国央行提出运回余下黄金的要求。不过,根据美联储9月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大约1300吨黄金已被多国央行运出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金库。
这进一步说明,在美国债务和通胀风险增加,多国央行日益重视起黄金储备,并意味着,美元储备地位将面临进一步下降。据世界黄金协会9月最新报告,截至7月,全球央行在2021年净购买了333吨黄金,且为连续三个季度净增持,比去年同期高63%。分析认为,这都是美元储备份额或将进一步被黄金替代的另一个佐证。
无独有偶,据顶级的对冲基金经理Crispin Odey在最新报告中预测称,美国可能会很快会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可能会试图将黄金数字货币化,因为美国可能将会失去对通胀的控制。
这意味着美国个人持有黄金或将面临被没收及充公的风险,在美国囤积黄金或将是非法的,不过Crispin Odey也坦言美国只有在感到有必要为全球商贸环境建立一个稳定的结算单位时才会这样做。而此刻,面临债务和通胀双重困境的美国市场,以及美元或变得岌岌可危的预期下,下一步,何去何从?这值得继续关注。(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