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被包围,饥饿士兵抢夺空投食物,拔枪指向战友


淮海战役期间,国军的王牌部队黄维兵团在被包围后的几十个小时里,当他们粮尽弹绝,饿到头晕眼花、双腿发软的时候,一份空投下来的食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瓦解国军部队。他们会为了争抢一份食物而自相残杀,只为了自己能从残酷的战争中幸免于难,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身为王牌部队的黄维兵团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还得从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谈起。1948年12月,我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共约12万人,并活捉了司令员黄维。
这一战打出了我方的威风,也推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中国的解放进程。在国军第七兵团被歼灭之后,黄维带着十多万人的精锐士兵和火力威猛的大炮坦克等装备前往支援徐州,结果半路上被我军拦住去路,双方在双堆集地区展开战斗。

粟司令和陈赓将军在掂量双方的实力和装备之后,决定不采取正面硬碰硬,而要迫近作业,挖战壕慢慢逼近敌营。选择迫近作业逐个击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兵力的部署,陈赓虽然带着部队打下了不少的胜仗,但是战争给部队带来的损失也是惨重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每一次的正面硬碰硬都会死伤无数。
为了尽量减少我方的损失,除了迫近作业和逐一击破外,他也曾向第十旅的旅长周希汉请教过,得到的答案令他出乎意料:被俘过来的国军也可以教育分化,然后为我所用。11月27日,黄维兵团想要带领部队从合围稍显薄弱的东南方向突出重围,却未曾料到第85军第110师的师长廖运周已经倒戈,我军早已知悉他们心里的如意算盘并做好了应对措施。

突围失败的黄维兵团别无他法,只得就地固守、等待救援。彼时国军已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境地,中原野战军采用近迫攻坚战法不断缩小对黄维兵团的包围圈。局势紧张到了什么程度呢?
从黄维兵团的视角来看,前一天他们发现根据地四周两三公里内都是安全的,第二天一早再来值班放哨却发现四周全是我军挖好的一条条战壕,层层堆叠,整个根据地仿佛成了我方战士们的囊中之物,随时的一场突袭可能就是整个部队的全军覆没。

直到12月初,黄维兵团弹尽粮绝,已然是一副挣扎求生的样子,期待的援兵迟迟未到、兵团的粮草储备所剩无几,向总指挥报告他们也只能以空投的方式补给一点物资,而随着我方的包围圈不断缩小,空投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极大地消耗着战士们的斗志和耐心,他们既不想死在我军的枪口下,也不想被饿死在战壕里,他们已经无心对战,整日满眼期盼着天降的事物来填补胃里的空虚。

刚开始他们会互相争抢着一份食物,后来抢着抢着演变成刀枪相向。不需要我方出一兵一卒,光是争抢食物导致的伤亡就不下少数。到最后,黄维以“连坐法”威胁士兵,迫使他们继续坚守阵地对抗我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方的蚕食战略取得成功,敌军的核心力量已土崩瓦解,整个就是一盘散沙。这时,陈赓将军亲自指挥作战,派出两个团的兵力炮火猛攻。黄维见形势不妙,速速下令分散突围。随着夜幕降临,黄维开着坦克试图冲出包围圈,可谁知坦克坏在了半路上,黄维被俘,12兵团最终也被悉数歼灭、俘虏。淮海战役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