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节电影票价飙升,突然发现,我看不起电影了



每年临近春节假期前,必不可少的一件工作就是上网查贺岁电影。从题材、内容、风格到评分以及各种评价。
最终会在自己喜欢的类型上选择两三部综合评价不错的电影,叫上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影院看电影,美美的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印象中和爸妈看电影的场景,还是在村支队放的露天幕布电影。

记得2018年,趁着他们在上海的机会,我选了两部电影,一个是父亲爱看的军事题材类型的《红海行动》,一个是母亲爱看的奇幻类题材的《捉妖记》。
选择《红海行动》还有一个原因是父母从来没有看过3D电影,所以特别想让他们体验下3D效果。
另外我自己和朋友还约了去看《唐人街探案2》。当然,能让我一口气看上三部电影的底气是,那时的票价完全没有让我感觉在割肉。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提前购票,享受了平台优惠补贴,所以票价比较便宜。《红海》两张优惠价一共才38。但即便个人第三张不再享受优惠的情况下,单独购买也仅49元。对于一部3D电影,已经十分划算了。
《捉妖记2》作为2D电影,两张电影票也才51.8元。

2022年春节,还在做着春秋大梦的我,照例提前将《水门桥》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放到了日程里。

然而当我打开购票平台后,看到票价一下惊呆了。第一反应是,这......这么贵啊。于是开始了灵魂拷问:现在爱国饭都吃不起了?穷人真的连爱国都没资格了?是我太穷了吗?
在坚持不懈得搜了多家影院后......
我,放弃了。

然后转念一想,《水门桥》作为春节档的大制作,投入那么高,价格高点也可以理解。没钱不看就是了。
这不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吗?魏翔作为配角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喜剧舞台,都能让人笑得不能自已,加上从没让我失望过的马丽,那自然是非看不可的。
结果一看票价,又打脸了。

于是,再次开始灵魂拷问:真是我太穷了吗?是我一个人觉得票价贵吗?
我非常好奇的想知道,这个票价到底在偷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查吓一跳,2022年春节档平均票价为45.78元,是近几年电影票均价最高的。按照历史数据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票价整体是呈上涨趋势。

如果按照地区细看:
一线城市平均票价为53.6元
二线:45元
三线:44.1元
四线:44元
但考虑到一二线和三四线地区的平均收入,票价上的这点差距着实无关痛痒。
据了解,老家乡镇上的电影院,《水门桥》票价直接飙到90元,而当地的大多数人的收入也就3000左右。
如果是按照一家三口人来算,一个家庭看一场电影的成本支出至少为132元。对于非刚性需求来说,这样的消费的确需要犹豫下了。
我又搜了下原本想看的两部电影的具体数据。
《水门桥》2.1日上映当天,平均票价为57元。黄金场上座率达到了55.1%,下午场同样表现不错,达到56.3%。
2.2日,平均票价稍有下降,为55元。但黄金场和下午场上座率却双双跌落至43.8%和40.8%。到了2.3日,也就是今天这个时间点,黄金场继续大幅下滑,仅16.7%。
观影人次从首日的1114.34万下降至第二天的851.15万,第三日的完整数据还未统计,不过截止3日下午17.05分,观影仁慈为593.26万。而这还是在排片占比和场次同比增加的情况下。

另一部状况也差不多,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电影票价只会越来越高,而且符合市场发展,是一个正常状态的表现。
的确,根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全球电影平均票价数据来看,美国、日本均价都比中国要高。这也说明了长远来看,中国电影票价还有增长空间。
但如果我们对比下两国的人均收入或者家庭可支配收入,这一上一下,是不是有点悬殊了?
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猫眼、淘票票、糯米等众多互联网平台杀入电影市场,争先恐后,开启了烧钱抢用户购票享受补贴的时代,“特惠9.9元、19.9元”便能看电影。

然而,2018年,监管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补贴没了,电影票价自然上来了。也许这就是业内人说的正常表现吧。
当然,我承认自己作为众多等待被割的韭菜一员,在被互联网购票平台悉心用心的购票补贴照料下,养成了占便宜的习惯。可这能怪谁呢?你用烧钱补贴的模式抢用户,让用户习惯了低价的套路。现在又突然高价收割,谁受得了?
据了解,电影票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最低发行价、电商平台服务费、影院的服务费和溢价等。而一般票价最终由院方决定。

影片方只负责规定最低发行价,只要不低于这个价格,再往上卖多少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了。剩下的便是各渠道方,以及影院根据自己提供的服务开始层层加价,各打各的算盘。
疫情对影院的冲击的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两年票房收入同比下降严重。但靠拼命涨价来自救,是不是有点短视和饮鸩止渴了。
反正,我是等着在电脑上看电影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