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皮毛之路、瓷器之路、茶馬之路(连载)

  絲綢之路、皮毛之路、瓷器之路、茶馬之路
      ——大歷史,從蒙元的興起到清末
  
    鑒於網絡上愛暴粗口的人比較多,先聲明一句。本人脾氣不好,理性討論絕對歡迎,但隨便亂罵、無根無據的評述,本人可是有了名的愛回擊。不要想著在網上討甚麼嘴上的便宜,想著駁倒我,估計很多孩子還得花不少的精力多學點東西呢。
  
    此文的很多觀點,估計又會讓一些大民族者極不高興。但高興不高興是您幾位自己的事情,歷史擺在那裏,我怎麼評述是我的事情,況且我本人的視野還真不是哪箇大民族主義者隨便就能學過去的。若是很刺痛了您幾位的自尊心,那就先把本文喫透,理解了華夏之所以爲一箇文化整體後,再去想自己該幹甚麼好了。
  
    我本人反對大民族主義,而且是極力反對。爲甚麼?看此文便知。
  
    〇、解題
  
    需要先聲明一句,既然是談歷史,我就稟筆直書了。現在各民族看我的文章,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些尷尬。我的觀點是,歷史非要還原,各承其責,方能讓民族之間的關係正常。爲了點面子而掩飾歷史,到最後,無非是爲人所利用而已。這也是古來聖賢的做法:史書無曲筆。(這是先秦時代史家的做法,與公羊學的「爲尊者諱,爲賢者諱」原則有著很大的區別。)
  
    本文的意圖,其實也是以我的淺見來倣效布羅代爾先生的卓越工作,爲東方勾勒出一箇貿易、政治、經濟大場景來。而貿易路線的問題是其中一箇很關鍵的點,以此爲出發點,纔可能對歷史上王朝興廢有一箇與原有歷史觀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世界上的任何一箇地區,都不是絕對與外界相隔離的。貿易早在遠古的時代其實就存在了,則各地區、各文明間一直都存在著交流其實纔是常態。一些歷史研究給出的「封閉」的場景,根本就不符合最起碼的常識。準此,則原來給出的「封閉」造成落後的觀點雖然不能說不對,但在歷史中卻是要經受極大的檢討的,即華夏的落後,真的僅僅是因爲「封閉」造成的嗎?若是真的,則何以當時要「封閉」起來?
  
    這樣的討論,不等於說就承認了,「封閉不會造成落後」,而恰恰是從反面證明,「封閉」根本是反常態的!歷史的常態是,相互交流。人,唯其有此交換理性,纔能從動物,逐步地演化爲人類。
  
    而題目中指出的「絲綢之路」,是指西北的重要商路,其源起,並非現在很多人所想象的爲長安,而當從絲綢產地的大陸東部沿海開始。大陸東部的絲綢產地,其商路固然直接向西北運輸很便利,但其實先出邊牆而經漠南一線直接西北絲綢之路,纔是最爲便利的道路。邊牆之內,反而因爲有太行、王屋、崤山等山脈的阻隔,運輸是受到不小的限制的,用時也當較漠南一線爲長。從經濟的角度看,沒理由認爲在邊牆內的貿易路線反而更爲商人們所青睞。這點尤其要請讀者深思,這和歷史的不少記載,是很不吻合的。
  
    題目中的「皮毛之路」,是我的一箇說法,是指在北亞存在的一條自東向西,自北向南的皮毛貿易通道。自東向西的通道,其實並不難從地形圖上找出,與現今俄國境內的一些重要鐵路、公路線也大致是吻合的。而自北向南,當是較容易就能形成的貿易通道了,從地形上看,除了幾箇明顯的山口地帶外,這類通道當是四通八達的,與自東向西的通道比看來是便利得多。
  
    題目中的「瓷器之路」,是因爲沒別的好命名,代指的是海上的貿易路線。我在別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東亞的幾箇文化圈,其實正是靠著海洋聯係起來的。沒理由認爲海洋阻礙了相互的交流。與文字史對此的諱莫如深不同,海洋貿易反而是東亞幾箇鄰海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並且受大氣候的影響是不大的,其持久性怕比上兩箇貿易路線更爲穩定。而此條路線與歐洲的地中海、北海相比,還有一箇另外的好處,即大陸沿海到半島,季風的方向是東南到西北的,正好與海岸線的方向形成了一箇不小的角度,所以當是自古以來能四季通航,而無季風之弊。衹是到了南海和日本的瀨戶內海,季風的影響就很可能造成通航的麻煩了。(日本古代船帆與大陸型的差異,其實也是因爲此點,多以方帆而爲,並非是大陸型的斜拉帆。方帆僅能喫自後方所來角度很小的風,而斜拉帆則在很廣的角度上都能喫風。而日本船多是槳船,也是因爲此點限制。同樣,東南亞一帶的船型亦有類似的問題。)
  
    最後的「茶馬之路」,是指西南一帶著名的茶馬古道。此一帶其實也是極早就形成了的貿易路線,構成了通往印度文化圈的一箇捷徑。此一路線更因在地理上距離華夏歷來的權力中心較遠,較不易受控制,所以在歷史上的地位,很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更兼此一帶有矮種馬,長於腳力,很難說在戰時不被徵用爲古代從東部向歷來爭戰頻繁的西北邊牆運輸用的馬。邊牆內部宜於養馬的地方並不多,則水路不足之處,仍需畜力運輸。東方又向來有珍惜耕牛的傳統,牛作爲軍用運輸也不大適宜,則此類矮種馬,或許是運輸的一箇主力。
  
    以此四條貿易路線爲分析的焦點,或許能讓人更清楚地認識到古代華夏世界的種種紛爭表象後的深刻歷史動力。而這四條貿易路線何以能成爲影響歷史的關鍵,這就很是與整箇華夏的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關係密切了,本文會逐漸地將之闡釋清楚的。這也是非要找蒙元時代爲論述的起始點的原因之一,蒙元的興起,和其建立的「大一統」,恰恰與此四條貿易路線關係極深。
  
    另外,以我的意見,華夏的歷史分期與很多專家的意見未必是相合的。先秦到兩漢、魏晉(西晉),在我看來是較相近的大歷史背景;而從東晉、南北朝直到宋代(北宋),又是一箇相近的歷史背景,元明清則是「古代社會」的最後一箇大歷史場景了。以此來劃分,有著太多的理由了。一箇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從音韻學的角度看,此三期正好對應著上古、中古與近代。則本文後面的上古、中古與近代以此爲標準。上古與中古,要論述起來就會使此文太過冗長,則純以近代史爲線索,給出一箇大歷史的論述。
  
    而稱元明清三代爲「近代」,很可能讓不少以 1840 年爲近代開始的人意外,但我這樣命名,是有我充分的理由的。事實上元明清三代,已經包含了很多近代因素,東方的神州之地,已經具備了極多的向近代國家轉化的努力了。之所以沒能奏其功,還是因爲種種機緣太不「巧合」了而已。
  
    這樣論述,不是想激發甚麼「民族自豪感」。我對這東西不感冒,衹是想很冷靜地陳述一些事實而已。史學家們本來也有很多種不同意見的,或者也有與我意見相近,而未因某種特色理論而限制其思考的,希望也能幫助我完善我的觀點。
  一、蒙元的興起
    ——絲綢之路的衰落,與皮毛貿易的興起
  
    我所見過的一些文章,以很充分的論據指出,明代中後期,遭遇了一次小冰河期,可以想見,更北的滿族的生存,肯定也是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事實上,蒙元的興起,當也與此有關。(限於本人的學識,對此點沒法做更多的說明。若有人懂當時的氣候演變,望能賜教一二。)
  
    這點有一箇很關鍵的,就是蒙古族的遊牧化。參照美國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也經歷過一次從農耕向遊牧的轉變,正是與大氣候的演變有關係。蒙古族也曾,並且到現在也有農耕的,這點細節,怕不少人都不大瞭解。簡單地遊牧與農耕來評述某族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然地符合事實。至少,要養良馬,是要種植苜蓿的。
  
    我怕蒼茫的北亞,其地上的居民,一遇到這樣的困境,從來的反應就是南遷。至於其徵戰與殺戮的血腥,恐怕先是在其地沒能形成良好的社會制度,致使一旦有強人出現,這樣血腥的相互殺戮被制止,隨後要解決生存壓力,首先考慮的就是向南徵服。
  
    對這片沒歷史的土地(至少是沒文字史),其實討論得還非常少。不衹是北亞,中亞一帶,雖然歷史上相對蒙古高原來說要富裕(因爲著名商路——絲綢之路的存在),但一旦遇到困境,如商路受到威脅,則類似的對外徵服,也就不可避免。
  
    則蒙元興起,怕與歷史上經歷過的那次「五胡亂華」類似,都是絲綢之路先有一衰落,進而皮毛之路的控制者逐漸地掌握了絲綢之路的西線,再以此爲跳板,進入中原。(本文不想追溯中古史和上古史,衹想從近代史的角度分析,因爲主要的目的還是想說明,何以近代轉型沒能奏功。)
  
    1.絲綢之路的衰落——四條貿易路線的利益分合關係略述
  
    以我看,蒙元的興起,正是在中亞商路(絲綢之路)的確遇到了一些困境纔出現的。
  
    第一,宋代,幾乎盡人皆知,乃是以海路貿易聞名的時代。絲綢之路,在當時的歷史記載裏,也的確有些銷聲匿跡了。但以中亞貧瘠的土地,要養活諸多的人口,無疑是很困難的。
  
    第二,從蒙元的起家看,中亞商人是支持的主力。沒他/她們的支持,很難想象在技術上很落後的蒙元,能夠在短短的成吉思汗的一代就建立起龐大的帝國。這種支持,不衹是財力上的支援,更兼情報與技術的支持。唯此,蒙元纔可能在深受遼、金兩代盤剝後,還能有實力滅其國,並迅速擴張。
  
    第三,東羅馬早就在此之前就獲取了桑蠶,則絲綢之路的價值,已然不大了。經過消化吸收,絲綢的產量也初見規模,則貿易的動力非要從別處尋找。
  
    第四,當時的中亞,至少有好幾家政權(強大的,就有西夏、西遼和花拉子模三家),則對商路的控制與爭奪,不難想象是很激烈的。本來失去了宋的貿易參與,則絲綢之路就更加名不副實了。商路的利潤,怕在比較寒冷的時代,就要從皮毛貿易中找。這當是北亞的勢力最終要插手絲綢之路的真正原因。
  
    第五,氣候較冷的年代,絲綢的產地就要南遷,產量其實也會隨之減少的。這在歷史的論述裏幾乎隨處可見。像倒春寒,早秋寒,都是對養蠺業的重大打擊。比較冷的年代,甚至江南一帶都要爲蠺種防寒問題而頭疼。至於氣候的寒冷對蠶絲質量的影響在我的知識之外,得由專家來解釋了。
  
    容易看出,大氣候的趨冷,的確會造成很多麻煩:
    水稻的種植範圍南移,蠺(桑蠶與柞蠶)養殖範圍的南移,馬養殖範圍的南移,二熟區的南移,……
  
    上面所列的,都是農牧業中很重要的關鍵產業,足見大氣候較冷的年代,首先的問題就是物用不足的問題。更兼像北方河流的封凍期變長,大雪封山的時間變長,霜凍期變長,渤海一帶的港口封凍,……等問題,交通上也會造成很多的麻煩。
  
    此時,對四條貿易路線中,打擊最大的無疑就是絲綢之路。顯然,歷史上每次遇到這樣的寒冷期,四條貿易路線中,最容易出問題也就是絲綢之路了。而像皮毛之路,則或許就成爲了絲綢之路的替代選項,進而成爲中亞、北亞各勢力角逐的焦點。
  
    而邊牆內部,則於此可能是不大關心的。因爲靠著西南的茶馬之路和東部漫長的海岸線上的瓷器之路,貿易利益基本不會有甚麼太大的損失,而且因爲絲綢產量的減少,獲利可能反而更易。
  
    由此,四條貿易路線的分裂與結盟,大致就能看出一箇脈絡:皮毛之路與絲綢之路的西北段有極深的利益關聯,所以會有較多的衝突;但茶馬之路與瓷器之路,反而定是利益同盟,更兼絲綢之路的東端,本就與瓷器之路吻合,邊牆內部容易形成一箇大的利益結盟就不難理解了。
  
    這種利益格局,可能就是東亞、北亞諸力量在歷史上此消彼長的重要動力。而這箇利益格局的要害,也就容易看出,在西北邊牆這箇容易被突破的點上。對照歷史上西北多次的戰事,也就容易理解,何以西北勢力往往成爲了舊秩序的破壞者。
  
    從我對歷史分期的意見看,讀者也不難領會,幾箇關鍵的時間點,也都是西北力量興起,進而影響了歷史的時代。唯在上古,秦代亦該成爲一箇分界點,衹是秦族實與東夷關係太近,並且治國的很多制度、理念,亦都有其來源,與後來的兩箇分界點還是有較大區別的,所以並沒單立一箇歷史時期。
  
    則顯然,蒙元的興起,仍是與此絲綢之路遇到了問題有關。
  【作者:俗部 回复日期:2008-9-22 13:55:00
  请楼主继续!】
  
  多謝關注。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8-9-22 13:57:00
  暮鴉 兄好文。】
  
  塗鴉之作,興致起來了就寫了點而已。
  
  【作者:一无是处 回复日期:2008-9-22 14:32:00
  这考据功夫做的
  静听,没说话的份。】
  
  算不上真考據,不過是互聯網時代方便查東西了而已。
  
  不過我倒希望網上的文章,要想討論深入,不妨這樣說得精細些,專業些。
  作者:一无是处
  
  我這文章裏,本來不想多涉及茶馬之路的(茶馬古道),但想了想,說蒙元史不可能不提大擴張的,則茶馬古道就是繞不開。索性就加進去了。
  
  但講的是蒙元以來,跟前面的關係不大了。要秘聞甚麼的,估計不會有,呵呵。
  【作者:曹小旦 回复日期:2008-9-23 2:05:00
  鑒於網絡上愛暴粗口的人比較多,先聲明一句。本人脾氣不好,理性討論絕對歡迎,但隨便亂罵、無根無據的評述,本人可是有了名的愛回擊。不要想著在網上討甚麼嘴上的便宜,想著駁倒我,估計很多孩子還得花不少的精力多學點東西呢。
  ------------------------------------------------------
  暮鸦兄这话说得不厚道o(∩_∩)o...】
  
  我這 ID,一些人盯得很緊的。不信您去別的壇子上我發的文章後面看看好了。
  
  不是我不厚道,先提醒一句是對他/她們的 IQ、EQ 負責。
  【作者:碧知本人 回复日期:2008-9-23 10:04:00
  哈~暮鸭是跟小旦叫板来了~
  好文留爪细看~】
  
  我沒覺得我在跟誰叫板呀?
  【作者:楚在边 回复日期:2008-9-23 23:23:00
  你是台湾人吗?能不能使用简体?】
  
  抱歉,正體不是臺灣的專利。另外,論史文字,還是用正體的好。
  作者:楚在边
  
  怎麼了?人不能有心理偏好嗎?
  
  再說了,我讀史多年,簡體的確在表達上是有欠缺的。論證過很多次了,不贅述。
  
  我對此,不是沒有過反覆思考的,要從學理上討論,洋洋灑灑地能寫很多呢。但此篇不是講這箇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