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贾村,住着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她以前是村里的小学老师。退休以后,老人并没有选择休息,她开始和大多数的农村老人一样,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草种地的务农生活。
贾春英老人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村民们的眼中,老人不管是在饮食还是穿着方面,她都是能省则省,日常生活过得十分地简单朴素。
但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位老人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在她的身上,曾经见证过一段改天换日的历史往事。
1984年,老人因病去世了,子女们遵循她生前的遗愿,为她举行了一个简朴的葬礼。
然而,直到28年以后的某一天,老人的孙子潘平突然发现了一件奶奶生前的遗物,揭开了老人的真实身份,也让这段被尘封了88年的秘密重见天日。
2012年6月初,为了应对湖北即将到来的梅雨季,潘平考虑到房屋年久失修,雨季漏雨严重,于是准备将家里的老房子重新翻新一下。
潘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即便是翻新房子,他也想省一点钱,先准备好前期事宜后,再去通知瓦匠来干活。
农村老房翻新
在农村里面,邻里乡亲之间互相帮助很正常。那天,潘平准备动工之际,周围的邻居都安排了一个人前来帮忙。
大家搬得搬、抬得抬,很快就将老房子里面的东西,都搬到了院子的空地上面。就在这时,潘平突然发现,在奶奶以前住的偏房里面有一个地窖,里面竟然还有一张木头柜子。
其实也不怪潘平不知道,自从奶奶去世之后,这间屋子家人们就少有踏足,虽然知道里面有一个地窖,但是一直都没怎么来看过。
也不知道这个柜子是什么时候放在地窖里的?会不会已经烂了?潘平决定将它搬上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应该让它出来晒晒太阳了。
就这样,潘平下到了地窖里面,在邻居的帮忙之下,将柜子抬了上来。
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这个柜子已经发出了吱吱呀呀的声音,上面刷的红油漆也已经是泛白变色,斑驳不堪,似乎多用点力就会散架了一般。
柜子抬上来以后,潘平发现上面竟然还挂着锁,他轻轻扯动了一下,不料锁头直接就被拉开了。
他很好奇这个柜子里到底装着什么,于是轻轻地打开柜门,里面竟然还有一个老式的梳妆盒。
地窖里拉出来的柜子
这一下,大家都很好奇了,什么东西值得这么层层保管?直到梳妆盒被打开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金银首饰,而是静静地躺着半本笔记。
为何要说是半本呢?因为笔记本的后半部分,明显可以看到被撕扯过的痕迹,剩下的纸张早已经丢失了。
翻开笔记本,上面写着一些字,只是因为岁月久远,显得有一些模糊不清了。很快,村民们推举了一位识字的后生,让他帮忙给瞧瞧上面写的到底是啥。
“潘叔叔,这个是一本战地笔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东西,上面记载了一些战场上的事情。”后生仔细观看以后,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从时间上来看的话,这本笔记确实是奶奶的,但是她怎么会有这样一本笔记?而且从来也没有听父辈、祖辈们讲过这件事情啊。
潘平觉得有必要弄清楚这件事情,于是在新房翻新好以后,他就拿着这本笔记去找了当地的政府,希望他们能帮忙查询一下这本笔记上记载的事情。
政府的工作人员仔细地研究了这半本笔记,发现无论从纸张还是制式,都和抗战时期发行的笔记本一致,于是他们把它暂留了下来,并且告诉潘平先回去等消息。
破旧的笔记本
半个多月以后,两辆政府的公务用车开到了潘平的家门口,从车上下来了当地政府、民政局、人武部的相关领导。
“潘平同志,半个月以前,你拿到我们的那本笔记你还记得吧?现在已经查清楚了。你能和我们详细说说这件事吗?这位写笔记的老太太,身份可不简单啊!”一位政府领导无限感慨地说道。
当然了,对此潘平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只能把发现笔记的过程说了一遍。
临行之际,民政局的领导关心地询问潘平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的话就提出来,政府会努力帮他解决的。
对于此事,潘平却摇了摇头说道:“小时候,奶奶就和我说过,做人一定要自力更生。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没有什么要麻烦政府的。”
其实,这半本笔记是属于一位叫“贾春英”的老奶奶的。但是为什么她要把笔记藏得这么隐秘?她到底有什么身份?政府又为何会对她的后人提出这样的优待?
关于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1912年,贾春英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贾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靠耕种家中的两亩薄田来维持生计。
3年以后,贾春英又添一个弟弟,对于这个生活本来就很困苦的家庭来说,扶养两个孩子的负担,真的是太重了。
旧社会的穷苦老百姓
不久之后,同村的一户大户人家找到了贾家,他们以付出了三块大洋的代价,将年仅三岁的贾春英买回了家,当成了童养媳来扶养。
要知道在旧社会,童养媳这样的情况十分常见。主家花费很少的钱财,就购买到了一个,不仅能像丫环一样使唤,更能帮家族延续香火的女人。
不得不说这种旧社会的陋习,坑害了无数的中国女性,它们的毁灭,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好体现。
贾春英在主家的日子,过的十分悲惨。6岁的时候,她就要开始帮主家捡拾柴火、喂猪喂鸡、烧火做饭。
旧社会的童养媳
等到稍微大一点以后,她又开始下地干农活、上山砍柴,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要么迎来的就是主家的一顿鞭打,要么就是不给饭吃。
所以,对于贾春英来说,童年时期的经历,就只剩下了一段段忍冻挨饿、挨骂被打,刻苦铭心的悲惨回忆。
1926年,是决定贾春英命运的一年。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傍晚时分准备回去的时候,突然天边电闪雷鸣,伴随着一阵狂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贾春英背着和她差不多重的柴禾,艰难地走在湿滑泥泞的田埂上。随着雨下的越来越大,她脚下踩空,一个踉跄摔倒在了水田里面,后背传来一阵剧痛。
挑着柴的穷苦人家的孩子
如果在天黑之前不能赶回去,那么等待她的又将是一顿毒打。想到这里,年幼的贾春英感到心里一阵发寒。她从水田里慢慢地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挪动着脚步,慢慢地向前走着。
走到大路上的时候,一个撑着伞的青年发现了贾春英,他赶紧迎了上去,关切地问道:“小妹妹,你这是怎么了?是谁让你背这么重的柴禾的?”
贾春英回答道:“这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不做就没有饭吃。”
岂有此理?这个青年气坏了。其实他叫罗冠国,是一名革命进步人士,更是阳新县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眼睁睁看到这么一个小女孩被剥削、被压迫,罗冠国决定必须要为她讨个说法、要个公道。
罗冠国
就这样,两个人结伴而行,很快就来到了贾春英的养父母家中。罗冠国质问道:“你们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她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去做这么重的活儿呢?”
然而,贾春英的养父母仗着家里人多,对罗冠国是又骂又赶,最后狠狠地关上了大门,随之门后就传出了一阵一阵的殴打和怒骂声。
这口气怎么能忍得下?既然讲道理不成,那就只能另想他法了。罗冠国回到驻地以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其他共产党员,大家对此都是义愤填膺,表示一定要把贾春英这个小姑娘给救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罗冠国再次来到了贾春英养父母的家门口,等到她出门的时候就赶紧追了上去。
“小妹妹,昨天都是因为我,让你又挨打了,你愿不愿意脱离他们,和我一起走?我正好缺一个妹妹。”罗冠国诚恳地问道。
其实,贾春英的内心深处是十分渴望脱离养父母的,但是她又怕再次被抓回去。于是她怯怯地回答道:“我、我会不会被抓回去?”
罗冠国拍了拍胸脯,大声说道:“你放心,他们还没有这个胆量敢找我们要人。”
就这样,年仅14岁的贾春英在罗冠国的帮助下,脱离了自己童养媳的身份,拿起刀枪,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女兵。
抗战时期的女兵
自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政府,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在全国各地制造了无数震惊全国的罪恶血案。
1927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兴隆县抓捕了大量的进步人士,罗冠国提前收到了情报,带着贾春英和几十名同事,安全转移了出去。
后来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贾春英都一直跟着罗冠国,每到一地就动员人民群众、宣讲进步思想,期间也曾遇到过多次危险,但是最终都被二人巧妙化解了。
1930年7月的一天,罗冠国正在集市上宣讲,台下坐满了围观的民众。就在这时,突然一名反动分子持刀冲了上去,打算刺杀罗冠国。
抗战时期的宣传演讲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站在台边上的贾春英一跃而起,狠狠一脚踢在了刺客的腰上。
随着一声惨叫响起,刺客直接跪倒在了地上,随后大家一拥而上,扭住了他的手臂,成功制服了这名刺客。
不久之后,组织上决定在当地开展妇女运动,有勇有谋的贾春英,成了游走在湘赣各省的优秀妇女代表。
从14岁开始,贾春英就跟随罗冠国参与革命运动,耳濡目染之下对宣传动员也十分精通。所以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就成功发展了一千多名的地下党员,为湘赣各省革命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2年,正值土地革命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贾春英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时,她毫不畏惧,而且用手上的双枪,打的地主恶霸们叫苦连天。
土地革命时期的贾春英,枪法到底有多厉害?从她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双枪女侠”,可见一斑。
1936年10月的某一天,大部队休整的时候,贾春英和其他女兵们一起,和往常一样去山上挖野菜。
临近中午时分,突然一小股国民党士兵摸进了山里,落单的贾春英和敌人进行了勇敢的搏斗,但是最终还是因双拳难敌四手而被抓。在后来敌人的交谈中,她才得知是身边的一个叛徒出卖了自己。
面对这个红军里的名人,国民党士兵根本就不敢怠慢,他们将贾春英关进了平江监狱,企图策反或者是问出一些机密的情报出来。
贾春英在平江监狱整整被关押了9个多月,期间无论国民党反动派如何折磨她,都没有透露一丝一毫关于组织上的事情。
1937年国共合作,全国抗战统一战线形成,贾春英也因此被释放出狱,重见天日。
组织上将贾春英接回驻地以后,领导考虑到她年龄已经不小了,而且刚刚遭遇牢狱之灾,于是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潘涛。
二人同为革命战士,又是同乡,因此相见如故,不久之后就堕入了爱河,顺理成章地结婚了。
家庭并没有阻挡住贾春英抗日救国的理想,她所在的红军队伍被改编成了新四军,昔日的“双枪女侠”再次拿起了枪杆,和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在后来抗日战争的战场上,罗冠国、潘涛相继牺牲,贾春英在得知噩耗以后悲痛欲绝,抱着儿子哭了整整一天一夜。
潘涛写给妻子贾春英的信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贾春英和全中国的老百姓们一样,都以为能够过上安稳和平的新生活了。不料,解放战争却爆发了。
1949年4月的一天,贾春英突然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位走街卖货的货郎,她当时看着就十分面熟。
后来,贾春英叫住了这名货郎,发现他是曾经一起在湘鄂赣战斗的曹栓增。
同为革命战士,曹栓增告诉了贾春英自己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解放军战士们渡河打探情报。
解放军渡河
贾春英将曹栓增请回了家中,将自己知道的所有情报都说了出来,并且表示开始偷偷帮他打探情报。
然而,在一次和曹栓增交换情报的时候,几名国民党士兵突然敲门。如果被发现到的话,两个人都将性命难保。
贾春英在门缝里面看到以后,她临危镇静,指引曹栓增去她房间里面的地窖躲藏,自己则站出来和国民党士兵交涉,最终顺利脱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组织上派人找到了贾春英,提出给她安排一份好工作,能够让以后的衣食无忧。
然而,面对组织上的提议,贾春英却拒绝了,她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占用国家的资源,情愿留在家乡做贡献。
后来,贾春英成为了村里小学的一名教师,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动员村民们学习文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
众所周知,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十几年,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过的十分贫苦,但是即便在最困难的那三年,贾春英情愿挖野菜、啃树皮,她也没有向国家提过任何一个要求。
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老师
直到1972年,60岁的贾春英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以后,她开始当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日子一直维持到1984年她因病去世。
在深藏功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贾春英从来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曾经的经历,甚至连她的子女们都不知道。关于她的一切,仿佛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里面。
对于曾经在战场上写下的那半本笔记,贾春英也将它锁在了自己的梳妆盒里面,放进柜子,藏在了地窖的最下面。
如果不是2012年贾春英的孙子潘平翻新房子,那么关于老人的一切,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也许永远都不会被发现了。
值得一提的是,贾春英老人的事迹被公开以后,北京湖北大厦举行了纪念革命英烈贾春英、潘涛夫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号召全社会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纪念革命英烈贾春英、潘涛夫妇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其中,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石仲泉无限感慨地说道:“贾春英、潘涛夫妇的革命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
谨以此文,向贾春英老人,以及千千万万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前辈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