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附属国,曾100次申请加入我国,灭亡前升起我国国旗


中国在清朝中后期之前的综合国力还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很高,那个时候有很多国家,特别是周围的一些小国,例如日本、韩国等,时常来中国朝拜当朝皇帝,还会进献贡品以表敬意。在古代的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常常因为各种争端发生或大或小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一些比较小的国家很有可能在某次战争中从此消亡,为了避免这种被“灭国”的结局,他们会向强大的国家寻求庇护,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扮演着“强大”的角色。
西汉时期受中国庇护的“小国”已经颇具规模,数量有五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官方称呼为“藩属国”。这些藩属国虽然在政治上是隶属于中国的,但是中国对他们管控力并没有很强,而是给予他们高度的“自我管理权”。不过,中国还是会提供给他们需要的物资或者是技术知识,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其他国家的攻击时,中国还会倾力相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睦邻友好”的理念,“藩属国”不仅是我国经济力和政治力强大的体现,同样也是我们国家对邻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尊重和友好。直到清朝中后期之前,“藩属国”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好处,很多“小国”是非常向往的,特别是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锡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锡金如今是印度的一个邦,但是五十多年之前,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国家。再往前推两百多年,锡金还是我国的藩属国之一。它能成为我国的藩属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锡金的地理位置。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侧,与它相邻的除了我国的西藏外,还有尼泊尔和不丹。
当时的锡金面临着来自尼泊尔的入侵,力量比较弱小的锡金,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得不求助相对强大的邻国――中国。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很快出兵帮助锡金打退了侵犯的敌人,从此锡金也成了中国的一个藩属国,这件事情也是乾隆皇帝的生平功绩之一。

清朝中后期,清朝国力大不如从前,甚至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西方的炮火之下,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自身难保,对于那些藩属国清朝更是无暇顾及。没有了强大的力量的庇护,锡金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之时,最终沦为殖民地,归于英国。之后的锡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见天日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迎来了转机。终于,1947年锡金宣布独立,摆脱了长久的殖民生活。
本以为好日子已经到来的锡金,却再一次身处困境。原来,印度看上了锡金这块风水宝地,想要占为己有。印度凭着自己的“大国”身份,不仅强迫锡金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甚至在1973年的时候剥夺了锡金的一切政治权利。
锡金面对如此无理甚至可以称之为蛮横的印度感到深深的无望,在面临绝境的时候,锡金再一次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中国,所以,锡金再一次向中国呼救。不过这一次,锡金不只是寻求帮助,它希望能够加入中国,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为了达成这个愿望,锡金曾经超过100次申请加入中国。
可惜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内也处于特殊时期,面对锡金的求助,中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岌岌可危的锡金凭借着微弱的力量强撑了两年,在1975年的时候,印度强势吞并锡金。这般强盗一样的行径深深地激怒了锡金,锡金抱着最后的希望在被印度军队侵占的最后三个小时内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宣布自己将单方面加入中国。尽管如此,印度还是强行占领了锡金,锡金的国王也被软禁,从此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邦。

锡金的国王后来逃往美国,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合法控制权。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以来也没有承认锡金是印度的。直到2003年,西藏的归属权得到了印度的认可,中国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
虽然印度占领锡金的方法是不正义的,但是在之后的统治过程中,印度为了能够安抚锡金人民,曾多次拨款给锡金,锡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尽管如此,锡金人民对印度的认同感并不高,反而忘不了中国,甚至还保留着和中国西藏一样的信仰――藏传佛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