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明朝的历史,那可是一段传奇。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就创下记录。所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局只是一个乞丐,拿着碗乞讨为生,但是后来揭竿而起,竟然能当上皇帝。这样逆袭成功的人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奠定了明朝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朝代。
的确,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让我们汉人重新掌握了政权,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明朝结束了汉人被抢夺家园的屈辱,重新从重振旗鼓占据中原。
有了这样的丰功伟绩,朱元璋和秦始皇一样,希望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可以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简单粗暴称后世为二世三世……朱元璋给后世的起名竟然相当艺术,如果将这些皇帝的名字排列出来,会出现怎样的奇妙的组合呢?
01五行的影响
想要知道皇帝名字的排列艺术,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道教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认为万物的联系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他们相克相生,组合起来会有神奇的特效,可以改变一个人乃至国家的气运。
当时道教在全国十分流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信奉五行之道,而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更是一个典型,他希望明朝可以江山稳固,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为此,他特意提前谋划,将后代的名字都按照五行运行的规律排列,认为这样就能保大明的国运周转不息。
金木水火土的运行隐藏在万物中,包括我们的汉字,比如朱元璋给第二个皇帝起名为朱标,标的偏旁部首是木字。也就是说,朱元璋是从木字开始为后代取名。朱标,朱棣,朱棡等等,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木一样生生不息,给国家发展带来欣欣向荣。
第三代,第四代的命名依然参考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后续的皇帝分别为朱允炆、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比如朱允炆的炆,偏旁带有火字。朱瞻基的基,下面是土。朱祁镇的镇是金字旁,朱见深的深偏旁是三点水。
可见五行隐藏在名字中,而且每五代都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一直延续了16位皇帝。“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朱元璋这样下达祖训,期待五行思想能保佑大明千秋万代。
但是由于朱家的后代众多,起名还不能重名,而且又要遵从五行之说,还要有着美好寓意且有一国之君的大气。
为此明朝的大臣被难为得连轴转。到了明朝的末年,朱家的后代更是多到以万人计数,为了不辜负祖训,于是朝廷的大臣们开始了自行创造文字,用五行作为偏旁,然后加上带有寓意较好的字。如镭、钴、镁等。
02元素周期表的借鉴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造字竟然给后来的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埋下伏笔。我们就要提到了一个清朝的科学家名为徐寿,他是清末的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文字,但要是创造出新的文字又特别的难记,且并没有突出元素的规律。巧合的是,他无意之中看到了明朝的皇帝的名字于是便产生了灵感。
为什么不用偏旁部首来确定该元素的属性呢?金字旁一看就是和金属有关,用这样的名字来表达元素周期表,不仅好记还方便传播。当然也不用费尽心思创造新字,直接引用明朝皇子们的名字不就完了?
于是徐寿将明朝皇子的名字借用,给我国化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背元素周期表朗朗上口,默写起来行云如水,这都是徐寿的功劳。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命名既是一种巧合,也彰显了汉字的魅力,既可以形象的表现出该元素的特点,又能方便人民人们的记忆。
当然,一切都幸亏朱元璋定下起名字的祖训。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的煞费苦心并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参照了刘伯温的建议。
03刘伯温的预言
历史上,刘伯温是能和诸葛亮的才能所媲美之人,知天下传奇之事,还能预言未来。大明王朝的建立与刘伯温的谋略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就是参照刘伯温的建议,才给子孙后代以五行的方式命名。坚信道家思想可以维持大明国运。但刘伯温也在烧饼歌中预言“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暗示着朱家的江山依然会灭亡。且树上挂曲尺也暗示了崇祯皇帝会上吊自杀。明朝没落在朱由检手中,和第一代一样,用为木命。可见历史巧合的循环。
也有人说,明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朱元璋起错了名字!因为朱元璋应当从自己的命格往后延,朱元璋是火命,下一代应该取为土命,但是他的儿子是却是木命。名字命格的排序首先就是乱的,再怎么排也无法长长久久。也就是说五行的缺失导致后来大明的灭亡。
当然这种说法属于是无稽之谈,其他朝代的君王也并没有按照五行来进行命名,最后有长命王朝也有短命王朝。怎么能说是因为五行不顺导致了灭亡呢?真正灭朝代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宦官的当道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的矛盾才导致的覆灭。不能将明代后期的朝政昏庸完全推脱与五行。这是不负责的说法。
刘伯温的预言是玄乎其词的,但我们不否定他的学术上的研究,也许他早就看破了世间的规律。但人要有人定胜天的观念,命格是无法决定人的一生。五行虽然是万事万物的规则,但这毕竟是迷信的说法,如果仅仅是将希望寄托于此,必然会陷入了魔怔的怪圈,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
内容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