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鸟被誉为行走的油包,尽管吃素但因为太胖,常被捉来熬油


综述
如今,家禽家畜一类的产品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从宰杀到清理再到加工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人们可以直接在商超的销售点获得,不用再像以前一样需要自己来动手,包括用它们做成的副产品,比如食用油等。
说到家禽或家畜制成的食用油,有这样一种动物虽然不是家禽,但也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它就是油鸱。

嚎叫的油鸱
今天的油鸱大部分都分布在南美洲地区,比如多巴哥、圭亚那等地,它们主要生活在山麓中的热带森林里,在动物学当中属于夜鹰目的油鸱科,所以油鸱和猫头鹰一样,活动时间是在夜晚。
从外形上看,油鸱和猫头鹰很相似,周身呈现暗红色,看起来又有点家养的鸡的样子,不过尾巴要长一些,展开的时候是扇形,一张宽而有力的大嘴旁边还长了长长的胡须。

除了觅食的时候,这种鸟儿喜欢栖息在自己的洞穴里,不是非常活跃,很像今天的宅男宅女们,不过有一点它又和我们不太一样,油鸱虽然活动频率不高,但是却非常喧闹,经常发出一些急促、凄厉的叫声,这种叫声频率很高且还在人耳的听力区间当中,所以在人听来是非常难以忍受的,在西班牙语当中,油鸱这一词汇的本意就是嚎哭者,可以说是相当形象了。

不过它们可不是无缘无故地发出这种声音,所谓凄厉的嚎哭其实是油鸱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也就是被称为回声定位的一种判定方位、辨别方向的方式,对于这种技能我们比较熟悉的玩家是蝙蝠,同样属于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有着相似的探路方法。
不过有一点不同我们应该注意到了,那就是蝙蝠在使用这种定位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听不见得,因为这种声音的振动频率已经超过了人耳能够听到的赫兹上限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声波。

在夜间出行捕食的时候,油鸱的嚎哭就开始了。这种每秒高达250多次的振动发声在遇到山野间的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形成频率各异的回声,油鸱可以通过细微的差异来确定障碍物到底是什么?同类还是山石,或者是自己当晚的宵夜,它们都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行走的油包
当然除了这些技能之外,油鸱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那就是它们肥胖的体态,一眼看起来让人觉得浑身上下都是油腻的肥肉,很多人形容油鸱基本上就是一个披着皮毛的肉球。不过按照相关资料的介绍,这种鸟儿并非食肉动物,它们的食谱当中大都是水果、果子一类的。

为什么能够长到这么胖呢?其实和人类一样,长胖无非两种原因,不运动和吃容易长胖的东西,油鸱因为大都在夜间活动,而且主要的活动内容只是觅食,吃饱之后就回到自己住的洞穴里睡上一整天,没有什么需要它们随时保持警惕、随时逃跑的天敌,所以也就没有没有更多主动去运动的理由。

这样长时间下来,当然不会太瘦,不过油鸱的肥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这样三大类,第一种是樟科类的果子,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牛油果,它的脂肪含量之高可是众所周知的,第二种是棕榈科的果子,比如油棕果,光是看名字就知道油脂不会少,最后还有橄榄科的果子,脂肪基本上可以占到整个果实的一半以上,天天吃顿顿吃,怎么可能不长胖呢?

不过油鸱之所以喜欢吃这种食物,其实不是因为嘴馋,而是为了保证身体里有足够的能量可以供给消耗,这样在果子较少的季节,它们能够有足够的体力飞往远一些的地方去觅食。
因为比一般的鸟儿肥胖许多,所以油鸱也成了人类捕猎的对象,不过把它们抓来不是为了吃它们的肉,而是为了制油,早在未开发时期,南美洲热带森林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发现,油鸱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用这些脂肪熬出来的油没有特别的气味,非常比较适合家里使用。

比如做饭的时候可以用,照明的时候也可以用,在油鸱繁殖的季节,印第安人会专门举办专门的仪式,来大规模地制油。一只成年油鸱制出来的油可以供给一个三口之家使用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当地的人也把油鸱称作是行走的油包。
结语
因为过度捕猎,油鸱的数量曾经在近代的一段时期内大量减少,这种情况引起了环保部门的注意,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保证热带森林当中的食物链不被破坏,政府对捕猎的活动进行了管制,保证油鸱的数量能够处在稳定的水平,这才让它们能够免于灭绝,一直存在到今天。

-END-大家都在看冷冻第一人:富豪贝德福德,原定4年前就该醒来,结果怎么样了?
日本人将皇带鱼,视为大地震前兆,这有科学依据吗?
为什么在睡觉时,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梦?它有什么深层的意义?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点击下方“在看”支持作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