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核查|从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的三个问题谈起



明查员丨郑淑婧
工具
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北马其顿共和国,地处内陆,山脉广布。源于萨尔山东坡的瓦尔达尔河,从北至南贯穿此国,经希腊,最后注入爱琴海萨洛尼卡湾。瓦尔达尔河流经之地有个小镇,名曰韦莱(veles),距离美国纽约7553公里,镇上的人口仅4.5万。2016年美国第58届总统选举期间,这个镇上发生了件吊诡的事——100多家美国政治新闻“报刊”在短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年轻人在未受雇佣情况下,自发地为一位纽约地产大亨“造势”参与总统竞选。
这位被服务的地产大亨名叫唐纳德·特朗普,之后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第45任总统。而这100多家打着诸如“世界政治”“美国政治日报”“今日美国保守派”等旗号的政治“报刊”,本质上不过是一个个新注册的网页,它们负有同样的“使命”——针对2016年的美国大选发布各种对特朗普有利的假新闻。
倒不是说,特朗普本人对这些经营网站的年轻人具有多大感召力。这种“义务劳动”背后,究其原因在于,这是一门生意:早在美国大选之前,韦莱镇上的年轻人们就从扎克伯格创办的脸书社交平台运营模式中发现了商机。利用广告商为点击量付费的商业体系,他们将“假新闻点击”发展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有“专业人士”告诉《华盛顿邮报》,脸书上每千次的浏览量有时能为他们带来13-14美元的广告收益,而炮制与总统选举有关的假消息获利尤丰。
在大选初期,年轻人们也曾尝试发布过支持桑德斯或希拉里的“新闻”,但他们很快发现,抹黑希拉里和支持特朗普的内容能带来最多的利益。正因如此,2016年的互联网上,诸如“教皇背书支持特朗普”“希拉里即将被定罪”等病毒式传播的假新闻层出不穷。据《华盛顿邮报》透露,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期,有的假消息账号仅靠15万左右的粉丝量,便能实现1万至4万美元的月收入。2016年11月底,当白宫的新主人名单被敲定后,一位化名为保罗·霍纳的写手还在脸书上自鸣得意,称特朗普入主白宫是他的功劳:“他(特朗普)的追随者不做任何事实核查,什么帖都发,什么事都信。”
我们无法得知,韦莱的“假新闻点击业”究竟对美国的总统选举结果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但钓鱼式假新闻产业的曝光无疑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不负责任的假消息编造、不辨真伪的信息获取或许真的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成为政治操控的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庞杂的信息,一则消息是真是假,究竟要如何分辨呢?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历史教育小组走访了美国12州共7804位大学和中学学生,对他们的假新闻辨识意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约82%的中学生不具备分辨互联网广告和互联网新闻的能力。大部分中学生判断新闻真实性是看细节多不多、照片大不大,而非消息源、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甚至看不出为何有理由怀疑银行高管对年轻人需要财政规划帮助的主张。与此同时,伴随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日益增长现状的,却是学校中越来越少能够教授信息搜寻技巧的图书管理员和日益边缘化的媒介素养教育。
有感于此,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的成员们开始从专业事实核查者们常用的“横向阅读”(lateral reading)技巧中汲取灵感,归纳出了可供普通读者使用的三个问题,即:
1)         信息背后的是谁?
2)         证据是什么?
3)         其它消息源怎么说?

公民在线推理——在网上遇到不确定真假的信息时,可以自问三个问题:信息背后是谁?证据是什么?其他人怎么说?
这三个问题为帮助人们判断一则消息的可靠程度提供了明晰的路径,如今已被全世界多家专业事实核查机构奉为圭臬。但这三个问题要如何被应用到具体的核查过程中去呢?此处我们将以“澎湃明查”曾经甄别过的一则消息为例,分步骤演示这一过程。
案例
2021年11月,中文网络流传消息称,缅甸和泰国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人血液制品贩卖案件——24名中国安徽籍偷渡者在缅甸果敢清水河设据点,以打工名义诱骗中国青年前往缅甸,然后将其圈禁起来抽血卖钱,过程中导致5人血液被抽干后死亡。
面对如此耸人听闻的消息,我们有理由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而鉴定此消息真伪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这则消息从何而来?消息的发布者是谁?经过一番搜索,“明查”发现,在中文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与此消息相关内容中,有用户援引了名为“KOKANG OF MYANMAR缅甸果敢”的推特账号@shenzhilong001在11月14日发布的一则推文。尽管这则推文在核查当时已不可寻,但从推特保留的用户就此消息对@shenzhilong001的回复中可以基本判断,原推文应当真实存在过。
而查看该账号过往发布记录,则可以发现大量与中国相关的中文推文,其中不乏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和假消息。例如2021年11月14日,@shenzhilong001声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在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2日代表中国政府向缅甸教育部无偿捐赠总额达11.6亿人民币的物资,用于为全缅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而使用谷歌搜图对推特中图片进行反向搜索可知,该配图为11月12日举行的中国援助缅甸疫苗交接仪式,而非向缅甸教育部捐助物资的活动,所谓“11.6亿人民币”更是子虚乌有。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发布此消息的@shenzhilong001并不是那么靠谱。
而当我们自问第二个问题“证据是什么”,即消息发布者提供了什么佐证其说法的依据时,我们注意到了已删推文中所包含的两张图片,疑似抓捕现场的配图。但通过图片反向搜索可以发现,配图中的两名男子虽然确实为偷渡客,但并非所谓的安徽蚌埠籍贩血罪犯,而是另有身份——左图中的男子因在家乡欠下大量赌债,曾在2021年1月铤而走险决定越境参赌,却被边境的铁丝网卡住动弹不得,最后被云南陇川边境管理大队章凤边境派出所解救后抓获;推文右图中的男子,则是一位从缅甸木姐偷渡入境后被瑞丽当地武装民兵查获的偷渡客。中国首份缅文报纸、德宏团结报数字报《胞波》曾在4月1日当天在其官方短视频频道@缅甸之音 对这位男子做过报道。因此,@shenzhilong001提供的所谓“安徽籍贩血团伙被抓捕”消息的证据也经不起查证。

网上流传的推特账号截图。
两个问题结束,我们心中基本已有判断——网传消息是假的概率极高。但为求严谨,我们仍然可以对“其它消息源怎么说”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是因为信息能否在不同出处得到交叉印证,是判断一则消息是否为真的重要依据。
事实证明,在谷歌、duckduckgo等搜索引擎上分别使用缅甸语和泰语,围绕关键词“泰国 警察 果敢”对消息发布前后日期的资讯进行检索,未能找到相关媒体报道。在果敢地方网站大众网和泰国皇家警察总署官网上,也没有发现相关消息。至此,通过回答斯坦福历史教育小组总结的这3个问题,我们基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网传的“24名安徽籍偷渡者诱骗中国青年赴缅,5人血液被抽干后死亡”等信息并无实证,而更有可能是被一个具有传播假消息“前科”的推特账号炮制的假消息。
实践表明,斯坦福教育小组的这三个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事实核查方法论。不过具体地,判断消息是否可信的依据有千千万,查询发布者来源的方法也有十数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消息的具体内容灵活选择核查的方法,解决各种各样真伪判断的问题。
“明查”愿与各位读者不定期分享一些系列教程和有关事实核查的前沿资讯,不知大家是否期待?欢迎各位读者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你感兴趣的核查内容。

澎湃新闻全球事实核查平台


 澎湃明查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澎湃明查”公众号现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讨论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