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眼中的项羽,给每一个领导者的警戒:任人唯亲,猜忌心重


韩信跟刘邦的第一次长谈,史家通常称之为“汉中对”。
刘邦对韩信说:“萧丞相常常在我面前提到将军您,请您教导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好吧?”
韩信自谦起来,说,汉王您言重了,我哪里有萧丞相说的那么贤能啊!
韩信随即进入正题:“大王您夺取天下的对手是项羽对吧?”
刘邦说:“是啊!”

韩信、刘邦剧照
接下来韩信开始比较刘邦跟项羽的为人以及领导能力还有战略突破点。
韩信说:“大王您的勇猛、强悍和仁爱跟项羽相比,怎么样呢?”
韩信先把刘邦的弱势提出来,这叫欲扬先抑。
刘邦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
还记得吗?鸿门宴之前,张良让刘邦比较一下自己跟项羽的实力对比,刘邦也是半天才说出来“不如”两个字,这说明了什么?刘邦这个人认识自己,也很难服输。
现在韩信把刘邦的软肋摆出来,刘邦不愿意看,但还得正视现实。
刘邦在勇猛、强悍方面不如项羽那是一定的,当时在这一方面,没有人能跟项羽相比!就算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在勇猛、强悍方面能跟项羽一拼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项羽、刘邦剧照
那么战场上的厮杀刘邦不如项羽,在仁爱上也不如吗?是的。
项羽不光在战场上孔武有力,战神一般的存在,在爱士兵方面也是没说的,他有着贵族的教养,待人恭敬慈祥、言语亲切。所以虽然项羽不得天下百姓的心,却得手下士兵的心,只是他没有得着很多高层将军的心,不然他们就不会叛变了。
后来楚军将士跟项羽在一起很少打败仗,这跟项羽的治军有方是分不开的,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这是祖传!
韩信很聪明,其实上面他对刘邦的询问就是对刘邦的考试,看看刘邦这人有没有自知之明,说不说实话。
在得到刘邦的答复以后,韩信很高兴,于是对刘邦拜了两拜,这两拜就是证明了韩信对刘邦的认可和赞许!

项羽剧照
韩信继续说:“我也认为大王您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王。我从前在项羽的帐下,比较清楚项王的为人,我跟您讲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打败对手,先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劣形势。
韩信说,项羽性如烈火,大喝一声,千万人都会肝胆俱裂,不能动弹。
韩信说的是实情,后来在楚汉战争中,两军对峙,项羽那边每出来一个将士就被刘邦这边的娄烦神射手给射死,接连射死好几个人。于是项羽亲自出马,他对着娄烦神射手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吓得这位神射手赶紧回到大军当中再不敢出来,可见楚霸王项羽的威名绝不虚传,项羽具有一名卓越将领的天赋神威,这是学不来的!这一点,刘邦比不上、韩信也差得远。

韩信又说,虽然项王这么雄武,他却不放手任用贤能之人,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
项羽真的是如韩信所说的“匹夫之勇”吗?部分是。
有什么内在原因吗?有。
项羽很能打,但他手下的大将却大多只能当项羽大王的跟班,难以独当一面,除了英布之外。
楚汉战争之间,当项羽在前线征战的时候,大后方却总是失守,不是手下不忠心,而是他重用的手下才能太差。

项羽阵营里就没有既有才又对他忠心的人吗?一定有。
但是忠心的未必有才,有才的又未必忠心,忠心又有才的人太少了,不但如此,能让项羽接纳的忠心的人又太少了!
那项羽是猜忌心很重啦?是的。
因为项羽是杀上级起家的,他跟叔叔项梁联手杀掉会稽郡守而起兵;叔叔项梁战死以后,他被楚怀王压制,做了宋义的副将,项羽当然不服,就在北上救赵的途中杀掉主帅宋义而自立。

干掉领导而起家的人最怕自己身边的人也把自己干掉,正像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样,他夺了北周柴家的江山,当上皇帝后后生怕他身边的大将也联合起来夺他的江山,于是终日惴惴不安,终于有一天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才放下心来。
但后来赵匡胤还是没有防住家里的人,他的皇位没有被儿子继承,反而被弟弟占有,因为他弟弟对他太了解了,对如何夺江山的套路也很熟悉。虽然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史家也没有定论,但很可能赵匡胤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谋杀篡位的。

所以,你看懂项羽的内心了吗?他没有安全感。除了自家人和亲信之外,他不敢放手用其他的人。
当然了,这只是项羽不用有才能之人的原因之一。
再一个原因乃是,项羽情商不高,他容不得不同的意见,也难以欣赏别人的才能,更听不得别人的讽刺。
还有一个原因,项羽是贵族出身,他有天生的优越感,所以很难把别人放在眼里,跟随他的人也多是仰慕他家族背景的人。
总之,项羽的用人确实比刘邦差的不少。
当然了,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也有个人的成分在内,韩信满腹韬略又自视甚高,屡次向项羽提建议而不被理会,他就觉得项羽这人没有识人之才,自己也是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所以韩信对项羽很是不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