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了这句话,让患者家属泪流满面!家属:人活不过来,我也认了!


李医生工作号开通了,想加入李医生交流群的朋友可在文末添加好友入群。
——正文———
外院转来一个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是个70多岁的老人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还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加上本身还有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可谓是九死一生了。

其实病人来到这里之前,已经“死了”2次了,第一次是急性心肌梗死,当时发生的速度很快,患者晚饭后说胸口有点闷,不舒服,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没过两分钟,人就倒地上了。
这吓坏了在一旁吃饭的儿子,赶紧冲过去喊病人,没反应,整个人瘫倒在沙发上,呼吸都微弱了。还好家里人多,立即打电话叫120。
迅速接到了急诊,急诊科医生做了心电图、抽血查心肌肌钙蛋白等等,初步诊断是心肌梗死!心内科医生也被叫了回来,明确诊断是个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
总之,就是很重,很重。医生给家属下了2张病危通知书,征得同意后立即开放了绿色通道,送入导管室做介入治疗,开通了被血栓堵死的冠状动脉。手术台上患者心率一度降低到了30次/分,血压测不出来。

但凡耽误了一丁点时间,患者都死掉了。事后医生说。
还好,经过积极抢救后,成功置入了冠脉支架,患者恢复过来了。当晚就送入了心内科监护室。
这是患者第一次直面死亡,差点死掉了。
本以为患者逃过了一劫,没想到后面还有更棘手的。
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但一直没有很定时吃药,血压高的时候就吃药,血压不高就不吃药,吃药也是看心情。血脂比较高一直也没处理,平时生活也是大大咧咧,没有禁忌,酒照喝,肉照吃。肾功能损害了也不知道。一般来说,高血压超过10年,如果不是特别注意的话,多少都会肾功能损伤了。
患者住院后当晚就发现血肌酐非常高,没尿,这下惨了,肾功能衰竭了。
医生说,要血液透析治疗了。
除此以外,患者发烧了。
一查胸片,肺炎也很严重。
医生分析,估计是患者在家昏迷的时候有反流,胃内容物可能进入了呼吸道,导致了吸入性肺炎。
老人家的肺炎不总是容易处理的,有些是很难处理的。像这种基础疾病很多的,加上又有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更麻烦。
果然,搞了3天,患者肺炎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肺炎太重了,很多肺泡不工作了,那么肺就无法摄入足够多的氧气,这时候就得靠呼吸机了,呼吸机能把100%的纯氧打入肺泡,强迫肺泡吸收更多的氧气,以此患者患者的缺氧问题。

这一住,就是2个星期。
期间做了3次肺部CT,1次头颅CT。
患者用了很多药物,做了很多治疗。心脏这边的情况是趋于稳定了,但是肺这边逐渐加重了。而且肾脏也是摇摇欲坠,每隔几天就要做一次血液透析。病人血压也不好了,人再次陷入了昏迷。
显然已经是感染性休克了。
转院!我要求转院。家属跟管床医生说,在这里住了2个多星期了,没有起色,虽然心梗没要命,但是肺炎现在搞不好,我们没信心了。
此时转院风险很大。医生说。
再大也要转,转到隔壁医院,换换环境,说不定会好。这是患者事后跟我们说的。
患者转来后,我们分析了病情。
重。
棘手!
除了商讨治疗方案,跟家属这边的沟通也是重点。
可能还要再做一次胸部CT,腹部也要一起做了。管床医生告诉患者家属,一个50多岁的阿姨,是患者的女儿。
没问题,该做就做。患者女儿很爽快就答应了。
ICU的病人出去做检查那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病情重,转运风险大。所以都需要患者家属签字、陪同。
签好字后,管床医生就带着护士、护工、家属一起去CT室了。
到了CT室,几个人帮忙把患者抬上CT检查床后,管床医生就示意让家属出去了,不用留在里面。

管床医生说,阿姨你出去吧,这里不用你了,在外头等着。
话音刚落,患者家属就抽鼻子了。
门关上后,这位阿姨(患者女儿)就站在门口哭了起来,泪如泉涌,口罩都换了2个。周围人表示关心,说不用太担心,相信医生尽力就好。
这位阿姨回过头,抽泣着说,我不是哭我爸爸的病情,我是被医生感动的啊!
事后她跟我们解释,你知道么医生,我以前在那家医院也陪我爸爸做了好几次CT,但每次都是医生让我守在里面,我听到那些机器滴滴滴的响,我又不懂,很害怕,做完CT出来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浑身发抖.....而你们这里,直接让我出去了,不用我待在里面,是医生守着我爸爸,我,我真是很感动,你们真是太好人了,太伟大了。
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后,哑然失笑。就一件很小的事情,这是我们常规做的事情,很多医院都是医生亲自守着病人的。即便不是,也会隔着玻璃看着病人。但这小事却对家属有如此之大的冲击,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父亲病情重,我理解,我相信医生都尽力了,即便他死在这里,我也认了。最后她哭着说。眼睛通红,布满血丝。这个女儿啊,对父亲的感情不是一般的好,她年纪也大了,照顾父亲仍然是非常细致入微。
很多人都说,医生的人情味怎么来呢,医生每天看那么多病人,如何保证自己还有人情味呢,这是个问题,也是个难题。
其实陪病人做CT,一般没有什么辐射的,辐射不大。而且还会给穿着铅衣,但因为家属不懂,以为辐射很大,又穿了一件像太空服类的防辐射装备,阵势很吓人,所以有些胆小的家属就会吓得哆嗦了。
这都是我们没做好解释工作。
不得不让人又想起那句名言,经常是去安慰,偶尔是治愈。我这里讲这个,并不是抬高我们,贬低他人。事实上我们大家都还有做得不足的。医患之间矛盾,我一直认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肯定少不了医者和患者两方面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无辜的,也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是错误的。
做好自己,渡己渡人!

号外: 李医生工作号开通了  
后台一直有很多朋友留言咨询医学健康问题,我很少能一一回复,实在是精力有限,有些朋友在后台非常坚持,又好笑又无奈,我能理解大家求医迫切的心理,也能理解大家不掌握医学知识时对自己健康的担忧。
后来跟小助手商量了,决定启用我的工作微信号(李鸿政医生),我会建立交流群,大家可以在群内互相交流。
同时小助手会发布一个云文档,大家可以在文档里填写想要了解的医疗问题,我每隔一两天会尽量抽出一点时间统一回答2-5个问题(不收费的,纯属交流),就当大家在网络上交个朋友,也是对关注我的朋友做出真诚的回应。
再次感谢大家对李医生的关注,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医学科普、医患关系做一点正面的工作。感激!感恩!
识别二维码加我好友,我再把大家拉入我的交流群。可能由于人数较多,添加好友不会太快,请耐心等等。
↓ ↓ ↓ 长按以上二维码,添加李鸿政医生为好友吧

↑ ↑ ↑ 长按以上二维码,添加李鸿政医生为好友吧
重要通知!重要通知!重要通知!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为了方便大家能够每天看到李医生的文章,希望大家动动手指,按照以下方法把听李医生说的公众号加个星标!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点亮“在看” “点赞” | 坚持原创不容易,以示鼓励 | 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点击“分享”给您的朋友,一起为健康努力!
丁香园、网易号、一点号、微博  @听李医生说
知乎、今日头条 、大鱼号、趣头条  @李鸿政医生
抖音号  @李鸿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