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病房,他拔掉了身上的针管,毅然要出院。文末有李医生给大家的彩蛋,别错过!


这是个有20多年历史的老故事了。今天是除夕,日子特别,所以也挑选了这个特别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有两个,一个是40岁的父亲,一个是10多岁的儿子。
父亲从小体弱多病,乡里邻居都是知道的,隔三差五就要去诊所拿药打针,每年赚的那几个小钱,都给垫医药费了。
将来得好好读书,养好身体,过点正常的生活。父亲对儿子谆谆教诲,口里还吧嗒吧嗒着水烟,眼里透着迷蒙,额头的皱纹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那是个夏天的夜晚。
他父亲疾病发作,喘不过气,又去了诊所打针。没想到药水刚进入不久,他整个人就倒地了。吓坏了诊所的医生,连忙抬上车送去了附近的医院。
家里亲戚通知了儿子,说你爸爸犯病了,很严重,送去了医院,现在人也不清醒了,赶紧去看看他。
儿子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如晴天霹雳。
飞速赶到医院后,看到自己可敬的父亲躺在抢救床上,嘴角还残留着泡沫,口唇青紫地吓人,大口大口喘气,紧闭着双眼,怎么呼喊都没有反应。
医生说,患者昏迷了,估计是药物中毒,现在得送到县医院抢救,我们这里条件不行,去晚了怕凶多吉少。
妈妈、弟弟妹妹也来了,全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在转运的120车上,儿子擦干了眼泪,鼓起勇气问随车的医生,我爸爸情况怎么样,会不会死掉?
医生没有直接回复他,只是说病人很重,需要进一步抢救,其他的迟点再说吧。
没有得到确定的答复,儿子的心脏悬在半空,10多岁的男孩子,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老天爷,一定不要让我爸爸有事。爸爸还那么年轻,怎么能就这样走掉呢。
弟弟妹妹眼泪都哭干了,妈妈也成了一个泪人。
到了县医院,迅速收入了监护病房。
经过医生的积极抢救之后,父亲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稳定了。医生出来跟他们说,病人已经过了危险期,但人还没醒,估计这两天能醒过来。
这真的是天大的好消息。妈妈当场又哭了出来。
害怕,紧张,焦虑,无助,一下子都化成泪水夺眶而出。
当天晚上,妈妈带着儿女守在父亲的病床旁,寸步不离。
大家累了就趴在床沿上眯一眯眼睛。
妈妈买来凉席,乞求了医生的同意,直接铺在地上,度过了最艰难的一个晚上。
儿子作为长子,更能体贴妈妈,执意不肯睡觉,让妈妈和弟弟妹妹睡,自己守着,看着吊瓶,挂空了就喊护士。
妈妈心疼儿子,两个人轮流睡了一小会。
半夜,父亲突然躁动起来,闭着眼睛胡乱说话,表情极为痛苦,喊:我还不想死啊,不想死,我的大儿子才读初中,小儿子和女儿还读小学呢,不想死啊不想死!
这一喊,惊醒了妈妈,慌忙中找来了医生。医生说病人这是谵妄,是疾病的一种表现。给用了些药物,后面逐渐缓和下来了。
终于没再说胡话。
老天这回终于站在这可怜的一家子这边,第二天早上,父亲悠悠醒来了。
全家人都非常开心,妈妈再次喜极而泣。
父亲很快就了解到了自己的形势,知道自己现在医院。于是咧开嘴笑着说,我已经好了,咱们出院回家吧,医院住着难受。
没想到刚一挣扎起来,就觉得天旋地转,只好继续躺床上。
医生,我要出院回家。他叫来医生,开始拔掉自己身上的针管。
医生生气了,你能站得起来再说。
他终于还是站不起来。
低声问医生,这里住一天大概要花费多少钱。现在又到我大儿子交学费的时候了,没有多余的钱了。
我们会尽量帮你省钱,但我估计你还得住个三五天才能回家。医生语重心长地说。
医生说服了父亲,继续住院。

挨到出院那天,全家都很开心,妈妈帮父亲系好腰带,悠悠地说住院几天,瘦了一大圈了。
父亲则嬉皮笑脸地说,这下倒好了,不用花力气减肥了。
父亲终于捡回了一条小命。
从那以后,儿子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以后,立志做一名医生,治好自己父亲的病。
几年后,儿子高考报读了医学专业。
每逢节假日回家,身体每况愈下的父亲都要教诲儿子,以后做医生,一定要懂得安慰病人、体贴病人,医生就是病人的救命草,如果你说话难听,病人生不如死。如果你说话好听,病都好了一大半。
大抵是这个意思。
父亲生了一辈子的病,出入医院已经是家常便饭,受到医生护士的冷言冷语不是一次两次,最能体会这种心酸无奈。偶尔收到医生一句暖心话,能激动半天。所以会这么教导儿子。
等到儿子成为医生后,才知道父亲这个病并不是绝症,而是有药可医。以前父亲身体一直差,那是没有得到正规的治疗。后来在儿子的亲手治理下,父亲重换新生。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总算看到了希望。
朋友们估计已经猜到了,我就是这个儿子。
2020年初,武汉疫情告急,医院要组织医疗队援汉。我妈妈心疼我,不愿意我报名。但我父亲支持我,理应尽一份力量。
我父亲所患疾病是支气管哮喘,我以前反复发布过很多相关文章了,我最初做医学科普自媒体,就是宣传哮喘的正确治疗方法,目的是帮助那些患了哮喘而病急乱投医的人,少走弯路,事实上我的确帮助了好几千哮喘患者。他们感谢我,我也感谢他们。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多,不局限于哮喘。于是有了听李医生说(公众号:听李医生说)这个公众号,有一系列受到朋友们喜爱的科普文章,每一篇文章我都精心撰写,每一篇文章都能帮助到一部分人。每天都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说阅读我的文章后受益匪浅,还有些人直接跟我说,幸亏读了我的文章,才及时发现了肺癌,才及时诊断出肝癌,才及时识别出头痛的原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荣耀。
我现在是一名ICU医生,有时候努力了半个月一个月可能也就能拯救一条人命。但作医学科普,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给很多人带来获益,甚至直接挽救一条甚至更多性命。这就是科普的力量!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了,文化水平也总体拔高了,但是普通群众对医学健康知识的了解还是相当浅薄的。
我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做这项科普工作,把自己所学所懂都分享出来,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更深入的了解医学,了解人体,了解医院,了解生命,这不仅对普通人有好处,对改善医患关系也有莫大的好处。很多朋友看了我的文章,说以后去医院会乖乖听话,医生让做什么检查就做吧(当然,过度检查也是存在的),都理解医生,大家都不容易,疾病的诊断有时候真的是太难了。
患者理解医生,医生也要体谅家属。正如我父亲对我的教诲,暖言安慰几句,真的是无比重要,工作再忙再累,都不要给患者和家属脸色看。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患者有病求助于我那是我被人信任的荣幸,再不济,那也是我的工作而已,哪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我父亲做了半辈子病人,太能体会患者这种心酸无奈了。所以对我是强调又强调。
2020年,我完成了上述两件事。第一,继续深入做了医学科普,帮助了不少人,少走弯路,同时自己也获得一定的提高和名利,可谓两全其美。第二,跟患者和家属打交道,本着真诚坦诚的态度,赢得对方的信任。说难听点,沟通到位了,即便治不好病,家属都不怨我。只是我自己良心难安而已。所以,这个行业就需要我们不断前进、精益求精。
2021年,初心不改,细水长流。
继续做好科普,渡己渡人。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听李医生说(公众号:听李医生说)!
另外,千唤万唤我的新书最终还是不能赶在年尾出来跟大家见面,估计年后3月份就能出来了,这将会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汇聚了我一年来的心血,希望到时候大家能喜欢和帮衬,感谢,感恩!
除夕快乐!
最后,添加李医生工作号为好友,入群,春节期间抢红包哦。

号外: 李医生工作号开通了  
后台一直有很多朋友留言咨询医学健康问题,我很少能一一回复,实在是精力有限,有些朋友在后台非常坚持,又好笑又无奈,我能理解大家求医迫切的心理,也能理解大家不掌握医学知识时对自己健康的担忧。
后来跟小助手商量了,决定启用我的工作微信号(李鸿政医生),我会建立交流群,大家可以在群内互相交流。
同时小助手会发布一个云文档,大家可以在文档里填写想要了解的医疗问题,我每隔一两天会尽量抽出一点时间统一回答2-5个问题(不收费的,纯属交流),就当大家在网络上交个朋友,也是对关注我的朋友做出真诚的回应。
再次感谢大家对李医生的关注,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医学科普、医患关系做一点正面的工作。感激!感恩!
识别二维码加我好友,我再把大家拉入我的交流群。可能由于人数较多,添加好友不会太快,请耐心等等。
↓ ↓ ↓ 长按以上二维码,添加李鸿政医生为好友吧

↑ ↑ ↑ 长按以上二维码,添加李鸿政医生为好友吧
重要通知!重要通知!重要通知!
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为了方便大家能够每天看到李医生的文章,希望大家动动手指,按照以下方法把听李医生说的公众号加个星标!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点亮“在看” “点赞” | 坚持原创不容易,以示鼓励 | 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点击“分享”给您的朋友,一起为健康努力!
丁香园、网易号、一点号、微博  @听李医生说
知乎、今日头条 、大鱼号、李鸿政Pro、趣头条  @李鸿政医生
抖音号  @李鸿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