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就是一个冒牌货
作者|王朔
在某些方面,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配这么自称。(诗人单算,他们可以直接叫诗人。)我是把小说当作“作家”这一行的防伪标记看待的,因为有太多不着调的人在写散文。
凡见报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中顶着“著名散文作家”头衔那位往往是一冒牌货,不是作协官员就是某人的儿子,或者干脆是文学圈里一碎催,能写个山水游记或是某老腕某年某日一时的音容笑貌就覥着脸出来招摇了。
这些人严重败坏了散文随笔的名声,使我一想到散文随笔总觉得那不是正经东西。若说某人独以散文随笔见长,先觉得这是一起哄的,读了也以为好,仍觉得此人没根基,起码和文学无关,用那种比较装孙子的话说就是“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关于这一点,我和一个作家朋友当面争论过,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这朋友说:我坚决不同意你这说法!接着举到另一位也是很多人的精神之父阿根廷人博尔赫斯为例,这位也是没写过多少东西便一举成事儿的。这倒弄得我没话可说。
当然,我并没有被说服,我也没觉得博尔赫斯怎么着了。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
有一种为没写过什么东西、混了一辈子的老作家遮丑的鬼话,说写短篇比写长篇难,因为结构如何如何之难,语言如何如何精练,这也就是蒙蒙没写过东西的人。短就是短,长就是长,写长的要比写短的多倾注心血这还用说么?长篇就不用结构了?就该啰嗦?长篇需要用力劳神的地方那是只会写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是,小说只有好坏之分,不在长短。同是好小说,我也没见谁真拿《祝福》《交叉小径的花园》去和《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相提并论。
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也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这中间有一个悖论:如果不是那样一个乱世,周围有那么多叫他生气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么个脾气,他也就有时间写长篇了;但若不是那样一个时代,周围不是那么个环境,他也跟他弟一样客气,我们就只有在翻阅北洋政府人事档案时才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知道是那个周作人的哥。
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学的宿命,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書香】阳光丨灵魂丨阅读丨深度丨文艺
— 推荐阅读 —
▼
“北京流氓”王朔的彪悍人生:骂白岩松是肉喇叭,嘲笑赵忠祥是公交车!郭敬明就一小偷
马尔克斯 | 写《百年孤独》那段日子,我一分钱都不挣,我几乎倾家荡产
叶嘉莹 | 我用诗词渡劫,我一生遭遇很多不幸,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
柴静:野夫带我看江湖
王朔:贾平凹的《废都》完全是扒厕所的东西,颓废到无聊的程度
王朔:艳情小说帮我建立了早期的名声,后来我在成年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