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划界,争议土地18%归中国,82%归缅甸,原因何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曾经四次出国作战,其中出兵援朝、出兵援越(包括老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三次大家都很清楚。鲜为人知的是:1960年底至1961年初,我军曾经越过边界进入缅甸境内,清剿边界地区缅甸一侧的蒋军残兵,在境外打了一场内战,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此战,清除了缅甸境内的蒋军残兵,维护了中缅边界地区的稳定。

历史上,缅甸虽然是朝贡体系的一员,但与中原王朝关系远不如朝国、越南那样紧密,其君主也不受中原王朝册封。其主要原因:一是山高路远,鞭长莫及;二是文化迥异,缅甸不属于汉文化圈,其文化根源在印度。

边界历史:由于中缅两国在历史上是宗藩关系,以及边界地区两国边民跨境杂居等原因,两国2100多公里的边界一直没有界定,双方各守传统边界。1885年英国开始统治缅甸后,乘机越过传统边界,侵占中方领土,扩大殖民范围,使中缅边界问题复杂化。

谈判中,英国上演了一个强盗的角色,帝国主义思维特别严重,在清朝不断让步的情况下,他依旧挑起事端,不断餐食中国的领土。如今我们看到清朝的版图,云南边界大多数是中英两国划定的。
早期的时候,清朝的云南边界,还是包括野人山等地的,到划定边界线时,清朝已经失去了一块相当于海南岛的领土,约3.4万平方公里。如果从明朝控制的范围来看,失去的有十几万平方公里领土,1897年,中英的《续议滇缅务条约附款》签订,包括果敢等地区被划走。而中英谈判也是相当的艰难,英国人多次刁难,在清朝时期,北部边界并没有划定。而如今中缅边界,大致保持中英两国划定的边界线。
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中缅边界事宜,清王朝和民国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三个边界条约,即1894年的《中缅边界条约》、1897年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1941年6月的《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一般称为1941年线)。

【果敢难民逃入中国,窝棚前插五星红旗,以防炮弹乱枪】
这三个边界条约都是不平等的,都是英国乘中国国力衰弱(清王朝)或有求于英国(抗战时期)之机,强迫中方签订的。前2个条约是将中缅两国的传统边界线向中国境内大范围推进(果敢地区就是在1897年条约中划归英属缅甸的);后一个条约是将已经划定的边界又按英国的要求作了修改,使其对我领地的强占合法化。
1941年,英国为了继续扩大他们在缅甸的统治,在中国全力以赴抗日之时,英国以封闭“滇缅公路”向国民党施压,被迫之下,国民党只得同意了英国在佧佤山区划定一条霸权边界线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1941年线”。
新边界线划定后不久,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突然对英国统治下的缅甸发起进攻,最终缅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也正是因为接连不断的战乱,使得中英双方并未在当初的“1941年线”上建立界桩。
1948年,缅甸宣布独立,紧接着,新中国正式成立,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中缅两国一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当时两个国家都刚刚成立,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国内稳定上,所以双方并未正式划定边界,可这一疏忽却给中缅两个日后关系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中,1941年《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的实质,是英国以封闭中国战时生命线滇缅公路相威胁,逼迫中方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英国人的这个手段极其丑恶、卑鄙。当然在英国的历史上,尤其在开拓殖民地期间,类似的事比比皆是。

【中缅边境边民,每家每户插五星红旗】
1960年3月21日,中国和尼泊尔签订《中尼边界条约》,中国和尼泊尔自此有了明确的边界线。1963年3月2日,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边界协定》,中巴两国接壤地区的归属正式完成划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致力于和邻国划定边界线的工作,可殊不知,这一切的起点,还要从1955年中缅边境的那起军事冲突说起……

边界谈判:1955年,解放大军因追击蒋军残余部队,越过了1941年线,导致中缅两国边防部队发生冲突,史称“黄果园事件”。两国遂于1956年开始进行边界问题磋商。经过3年多的谈判,双方最终就边界争议事项达成一致意见。
缅甸的混乱导致缅甸人背井离乡
云南紧挨缅甸的那些城市并不发达,在中国人眼里,或许就是不起眼的十八线小县城,可在对面的缅甸人眼里简直好到极点,吃饱穿暖,不用担心明天被炸弹炸死,这不是天堂是什么呢?边境的缅甸人看着中国的小镇,总是流露出渴望。
也有一些缅甸青年把中国当作最好的出路,去中国打工在缅甸是个很好的选择,哪怕是做最脏最累的活,在工地搬沙子,帮农民扛甘蔗,他们都愿意做,只要有一个留在中国的机会。孟古镇每到甘蔗成熟的季节就会雇不少缅甸人来干活,其实大家说起来都是邻居,关系不错,这些缅甸人也都是熟练工人了,正好孟古镇留守的老人孩子多,缺少壮劳力,双方合作百利无一害。

孟古镇的雇主也都是普通农民,除了管吃管住之外,能给缅甸人的工资并不多,可这么一份又累工资又低的活,缅甸人还是抢破头。能有个暖和安逸的地方,睡觉吃饭,虽说未必合法,缅甸人也很知足,更重要的是能短暂地享受一下中国人拥有的生活。
还有不少缅甸人是合法入境的,他们在中国边境有正经工作,其中最受缅甸女性欢迎的工作是超市售货员,一个月拿两千块钱工资,对这些缅甸姑娘来说是一笔巨款,在缅甸一年都未必赚到这些钱。而且因为国内局势动荡,找工作很难,就是在缅甸找到了好工作,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打起仗来,所以在中国工作要强得多。

这些缅甸人直接在中国安家落户,尽管没有中国籍,但因为有工作得到了居住许可。在缅甸人眼里,能达到中国的居住许可,就是幸福人生了。只要有留在中国的机会,缅甸人基本不会走。
1960年1月28日,两国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条约共12条,主要内容有:缅甸同意把片马、古浪、岗房地区(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归还中国;中国将缅甸“永租”的勐卯三角地区(即南坎,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划归缅甸。作为交换,缅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辖区(面积约189平方公里)划给中国;对1941年线中的一小段,进行一些公平合理的调整,使一些骑线村寨不再被边界线所分割;其他边界按传统习惯线定界。

1960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对双方1909平方公里的争议领土,18%划归中国,82%划归缅甸。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在边界谈判中让步太大,吃了大亏。对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历史地看待。
新中国成立后,在边界谈判中坚持的原则是:坚决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但可以这些条约划的边界走向为基础,商谈如何解决问题。与缅甸的争议领土,是由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所导致的,也就是三个条约所划给缅甸的地区。
对“前朝”正式签订的条约,如果新中国完全不予承认,那边界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解决。因此,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也尊重历史与现实,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解决邻国之间最为敏感的边界问题,是处理此类历史遗留问题比较理性的做法。所以,新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原则,完全合情合理,无可指责。
如果要说吃亏,也是在签订3个不平等条约时已经吃亏,而不是新中国在解决边界问题时吃亏。中缅边界是新中国第一个谈判解决的边界线,也为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探索了一种路子。

缅甸迄今依然战火不断
勘界难题:按解决边界问题的程序,边界条约签订后,下步的工作就是双方联合勘定边界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