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茅盾所著的《向鲁迅学习》中写道:“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
“崇洋媚外”一词最早便是出现在这段文字之中,之后也才国人们广泛的使用,其意思是指过度的崇拜西方的一切,谄媚外国人,并且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心,一味的奉承巴结外国人的人。
现如今宣传要海纳百川,对于国外的优秀文化等也要进行学习,不能一昧的排外。然而,随着与外国的交流来往,一些人却逐渐的变得崇洋媚外,不仅表明“国外的月亮圆”,甚至还对中国的一些文化进行丢弃!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会令许多的国人感到不满。
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部分的爱国题材遭到删减一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一、爱国题材遭到删除,引发国民不满
这里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狼牙山五壮士》知道吧?《黄继光》知道吧?《赖宁》知道吧?《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吧?《刘胡兰》知道吧?我们听着这一位位烈士的故事长大,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为人的知识。
如今大家都在吵嚷着学校教课不能只以教授知识为主,还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那为什么这些能够培养我们对祖国、对人民感激敬佩的文章,这些能够给予我们正确价值导向的文章,却遭到了删除呢?(因为各地的教材不同,删改的范围也不一样,但具体来说这几篇伴着我们长大的爱国主题文章都有一定程度的删减)
除开这个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删了多少大家也都知道,比如我们熟悉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确,有的是说并没有删,而是移到了必读课本中,但那个课本同样是老师不教的,学生看不看全靠自觉。
而这些文章删除后换成了什么内容呢?一些西方虚构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那篇《爱迪生救妈妈》。这是个什么故事?讲的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因为妈妈要动阑尾炎手术,但是手术环境非常不好,爱迪生就利用光的折射改善了手术环境,使得手术能够继续。
二、新增西方虚构故事,将爱国故事取而代之
在新编的教材之中,不仅是删除了上述所说的有关于英雄黄继光、董存瑞与刘胡兰的三篇文章,而且还从教材之中,增加了一个来自西方的故事——《爱迪生救母亲》,而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爱迪生借助了镜子的帮助,从而成功拯救了自己的妈妈的故事。
据介绍,该故事发生的时候,爱迪生才年仅七岁,而当时他的母亲因为患上了阑尾炎,于是便请医生到了他们家中,为母亲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历史记载,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的手术是在一八八六年开始,而爱迪生七岁的时候是一八五四年,因此,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不可能进行阑尾炎的手术,这简直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错误的记录。
而且,经过科学实验,蜡烛的光是散光,因此无法聚合到一起,即使以爱迪生手中的镜子,也无法实现这一点。
所以,爱迪生的聪明才智,本质上是一种哗众取宠的骗局,若是把这个故事流传到西方,连西方人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我们却引入到了课本之中。
因此,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教材的伤感已经脱离了原先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没有通过这些课文体现出来。
这篇课文主要是为了凸显爱迪生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优良品质,从而宣传积极向上的主旨。然而,实际上这个故事的本身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实际上,虽说这个故事看上去非常的励志,但是这个故事却更多的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在爱迪生七岁的时候,阑尾炎手术还没有出现,也就不可能出现这个故事了。
与此同时,对于删除优质爱国故事,而新添西方虚构故事的事情,也引起了一名清华教授的强烈不解。当这名教授谈起了那些经典爱国教材被无端删除时,这位清华老教授感到痛心疾首,并直呼:“崇洋媚外”!
三、清华教授表示不理解,直呼崇洋媚外
这名清华教授名叫王文湛,在记者对他进行采访的时候表示,他对于删除这三篇爱国主义的课文是非常的不理解的,并且新添的西方故事的真实性也待考究。退一万步讲,就算爱迪生的故事有益于学生,也无需将那三篇爱国主义课文删除!
对于这种做法,王文湛教授用“崇洋媚外”一词进行形容,而从他的言语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这次改编教材的结果却多么的不满意。
在群情激奋之下,专家对此给出了答案,但他们的答案还是存在着疑问。专家认为,儿童类文学可以带有一些故事性和虚构性,其关键就在于故事的结果以及目的性。而且,伴随着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应该和世界挂钩,这样可以更有利于符合时代的发展。
也就是说,被删除的那三篇优秀的教材,是这个时代所不需要的作品,毕竟我们已经是和平时代了。
很明显专家的回答让人不能接受。司马法曾经有名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安,忘战必危。”老祖宗的话掷地有声如犹在,当年南宋王朝毁灭的历史悲剧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能够在和平年代忘记爱国主义精神,忘记战场上的牺牲以及勇气。专家的观点的确不能让大家接受。
而且,要知道,所有的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儿童时代,也就是我们还在思想的建立阶段,这一时期无法分辨是非,很容易受外在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让孩子博学,而是让孩子先扎根,扎根于中国文化,扎根于道德教育。
这样等到孩子思想稍微成熟一点,并且认可了自身的文化以后,再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才叫做博学,才叫做开拓眼界,否则的话,那只是让我们的孩子西化,甚至忘本。
因此,个人觉得,中国未来的教育应该还是得学习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文教材,虽然讲究变法,讲究去封建化与时俱进,但那时候的国文,并没有忘记传统文学,而且不管形势怎么变,都延续着中国民族精神。
一切教材的改革,都必须要立足于中国民族精神,要发挥正当的引导作用,而不是让我们的孩子去忽略曾经的精神,去追求西方的迷幻。中国民族精神是什么呢?是勇敢,是奉献,是爱国主义,是自强不息。
若是国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习惯了崇洋媚外,那么很容易的就会让后世的人们忘却了当年的屈辱历史,并且会让国人们盲目的崇尚那些曾用血腥手段企图对中国人民进行统治的国家!
在如今这个时代,用飞机大炮进行侵略已经不是最可怕的手段了,最为可怕的乃是文化思想的植入,飞机大炮尚能够抵抗,若是连思想都被控制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束手就擒了!
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海纳百川,需要对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吸收融合的确没错,但是我们也需要拥有我们国家所独有的文化!为了拥有很好的文化,我们需要也应该接受外来优秀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舍弃了自身的优秀文化,不能将自己的经典文化传承放弃了!
我们所宣传的爱国主义,就正是需要像《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文章,像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人物来为孩子们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而不是一昧的宣传外来文化,因此像删除三篇爱国主义的英雄故事,换成西方虚构故事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只有我们能够传承好自身优秀文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去谈吸纳新文化的事情,切莫舍本逐末!
教育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因此,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也正是我国之所以会实行义务教育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让国人从小便接受到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养成健康的思想,因此传递爱国主义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反观如今,许多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当今和平安逸的生活,是先辈们付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用鲜血生命换来的!那些在英雄纪念碑上却铭刻的姓名,不仅仅只是见到的名字,而是那段充满着血与泪的艰辛历史的证明,正是那些英雄们的无私奉献,才造就了如今的伟大中国!
因此,为了让很多的国人能够从小便了解到先辈们的贡献与精神,在教材中保留甚至是添加中国英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