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阻碍思想感情以及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心理。害羞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在孩子的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很多原本活泼的孩子,见人就笑,特别招人喜欢。但是等长大一些,特别是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见到外人就躲,扭扭捏捏的,打招呼也不理人,让爸妈觉得没礼貌,还很没面子。
我们邻居家2岁半的妞妞就是如此,小时候的她肉乎乎又爱笑,哪个邻居见了不逗一逗。但是如今在电梯里碰面,妞妞总害羞地直往爸妈身后躲。妞妞爸妈觉得挺尴尬,可怎么哄她都不肯出来。大家想不明白,之前那个大大方方、爱说爱笑的小妞怎么突然就变了呢?
关于孩子害羞的释义和影响
童年时期的害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遇到了,不明所以,会感到非常担心,尤其是一些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父母。害羞使其不会主动交际,不能与陌生人正常交流,也无法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和环境变化等。
但害羞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也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因不熟悉而产生不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的反应。
当孩子回到熟悉的人身边或熟悉的环境中,感觉安全,自然也不会害羞了。所以害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自我保护机制。
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曾这样描述:在熟悉的环境中碰到陌生人,或陌生人出现在社交场合时,婴幼儿有时出现微笑,随后头和眼睛低垂,扭转身躯,把脸藏在母亲的裙子里,或躲在母亲身后,或以不乐意的眼光偷看陌生人,表现出“害羞”的神情。
育儿专家认为,害羞是伴随着孩子的语言能力、自我意识等发展而发展的。这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也是必经的阶段,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害羞的时候。
但如果孩子表现得过分害羞,尤其是3-4岁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能力发展。孩子因害羞而变得忸怩、窘迫,导致思维、知觉和活动等都受到抑制。
过分害羞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形成过于负面和消极的自我为中心,最终使害羞转变成孤僻,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并正视孩子害羞的问题。导致孩子害羞的6个原因,家长早了解早应对
适当的害羞有利于孩子身心更好地发展,但过分害羞危害却也不容小觑。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害羞行为形成的原因,以便早了解、早准备、早应对。
遗传因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害羞心理学》有观点认为: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父母害羞,孩子也是害羞的;父母都不害羞,孩子一般也不会害羞;父母任一方害羞,那么他们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加大。
性格差异所致
因每个孩子的气质和个性特征不同,有外向、有内向,相对来说,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害羞。一般认为具有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的孩子性格多内向,他们常常因不适应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感到害羞。
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少
现下孩子都养得精细,不似以前 “放养”,满村满街的跑。而且许多家庭都是几名家长共同养育1-2个孩子,任何事情给孩子安排妥妥的,甚至事事代劳。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少跟外人、生人接触,见人害羞和怕生也就不足为奇。
孩子安全感不足
宝宝1岁以内,对于照顾者有着极度的信任的依赖,尤其是妈妈。过程当中如果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没建立起来,会对他日后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对不熟悉的人产生畏缩和不信任感。
父母的教养方式
孩子性格内向、过于害羞的表现,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因果关系。比如过度保护、对孩子期望过高、过于严厉或专制、经常打骂和奚落等,这些无不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缺乏自信心
由于孩子发育限制,各项能力也有限,与人沟通、接触社会的技巧不佳。又或者孩子过于敏感和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信心,因此会选择以退缩和逃避等行为来掩饰自身的缺点。
孩子过于害羞,建议家长从6个方面引导
◆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在该与孩子亲近的阶段,千万别推开他。亲密但也要有度,不能事事包办,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学会与小伙伴分享与合作。在亲朋好友面前,多给孩子制造一些“舞台”,比如让他在大家面前讲话、说故事、唱歌和表演等等。
◆培养孩子一门特长或兴趣爱好,并尽可能地为孩子争取展示的机会,并不吝于给他鼓励和赞扬,以此帮助他建立起阳光自信的一面。
◆引导孩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打开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孩子才不至于用回避、害羞、发脾气和哭闹等消极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肯定和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该批评、该责罚丝毫不马虎,但对事不对人,事后要跟孩子表明你仍然爱他,只是不认可他不好的行为。
◆对于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家长不要表现得过度保护和关注,保持平常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发掘他的长处和闪光点,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
写在最后
害羞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但过于害羞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吃亏,需要家长及时干预。先搞清楚原因,“对症”才能“下药”。过程中,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多一些耐心,多给予信心,才能帮助他们彻底地摆脱害羞,面向未来美好的人生!
关注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莞家妈妈】,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