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长(共1822字,阅读约4分钟)
孩子在3岁之前,真的是一点记忆也没有吗?
有很多人都说,他们对于自己在三岁之前的记忆没有任何印象,好像是真的不记得一点点事情。
但从事实上来讲,人们对于任何一段时间里的记忆,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只是这种印象对我们的大脑选择性的淡化了而已。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身上,记得有一个离家已经14年的孩子,他在见到亲生父母以后,依旧能够回忆起来儿时的一些事情。这说明他们对于小时候的记忆,仍然会有所保留,有那么一丝丝模糊的印象。只是平常没有被激发到,在看到某个画面时,那段记忆就被提取出来了。
★我们会一直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事,这些“记忆”是不会丢失的
最近看到许多令人暖心的新闻,其中之一就是4岁时被拐的符建涛,14年终于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让很多人特别是有孩子的父母都感到了十分的欣慰。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跟亲生父母已经14年未曾谋面,但是在见到亲生父母的那一刻,曾经的记忆仍然会如流水一般涌来。
被拐卖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仍然会对自己当时被拐卖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印象,甚至能够说出来一些具体的特征。
经过对比以后,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蛛丝马迹确实是非常准确的,3岁前的这些记忆,其实仍然会留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在3岁之前,一段比较稳定的关系,能够促进记忆的生成和保存
从单独的个例上,其实并不能得到什么非常有信服力的结论,可是,结合其他孩子的案例来看,我们能够知道,一段比较稳定的关系,对于记忆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个跟亲人家庭没有较为深厚情感联系的人来说,脱离了亲生父母以后,孩子同样能够作为一个新个体而生存,对家人也没有什么留恋。
如果新的家庭和这个孩子有着很好的关系,那么这个孩子同样会融入新家庭,逐渐的也就会和原生家庭脱离了所有的联系。
我们能够看到,和原生家庭有着比较稳定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依旧会在多年以后保留着自己的记忆,想要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与此相反,那些没有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甚至和父母矛盾重重的孩子,便会开始一段新生,反而会有一种释放的感觉。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段稳定的关系和比较有安全感的环境,才是良好记忆的基础。
★“内隐记忆”往往伴随我们一生
科学家告诉我们:
●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是外显记忆,具体指的就是我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事件、地点等等,通常都是比较具体的信息。
而内隐记忆,则是一个人内心当中深藏起来的一种无意识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能够最大程度的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的价值观,是大脑自动形成的一种记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些比较特殊的场景或者思想,就会潜伏在他们的内隐记忆当中,在某一瞬间被激发出来。
★家长应该多多给予孩子“温暖治愈”的记忆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常常会吓唬孩子:
“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
“再捣蛋,坏叔叔过来抓你!”;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
如果父母在孩子们的耳边,经常提起这样一些话时,那么孩子们很容易就相信了。
这类孩子常常被父母吓唬,那么和父母的沟通也会很少,彼此间往往会形成一个隔阂。孩子一旦真的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很容易就会产生“自己被卖掉”的想法。
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新的家庭,可是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这样的想法,因为他们可能会以为父母不要自己了,不会来找自己,自己只能呆在这里,那么更不用说去寻找他们的原生家庭了。
●一段稳定的依恋关系,对于一个孩子的记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父母平常真心的爱孩子,不管是话语还是行动,都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怀,那么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关系,在一些非常关键的时刻,这些依恋关系便能够帮助孩子记住一些比较特殊的信息,而这些特殊的信息,也能够帮助他们脱离险境。
儿童教育专家也曾经提到过,想要让3岁的宝宝变得比较聪明,那么就要不断给予他们新鲜事物的刺激。
如果这些刺激是温暖而又治愈的:
比如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春游,和孩子一起玩儿一个刺激的玩具,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一种温暖的情感色彩,就会成为孩子人生当中最大的自信和底气,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辣妈语录: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童年时期的记忆,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留存心底。一个充满爱和被父母宠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踏实的,他们的记忆是温暖的。
有底气的孩子,在遇到不公或者委屈时,他们会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去拼搏,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家长们,你平常有吓唬孩子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