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戚工”是什么意思?


点上面“趙氏宗亲”加入趙氏大家庭
趙氏宗亲
ID: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请点击上面“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趙氏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古往今来,有很多名言警句不断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孔夫子的“食不言,寝不语”教导我们在平常的吃饭睡觉之时也需要讲礼仪,“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告诉我们要时常注意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

流传千古的名人言语大多跟我们生活中的思想修养相关,而事关我们生活中的风俗小事,却是由古代的民间俗语代代相传。有的作为文化糟粕已被抛弃,而有的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的农村人面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流传出这样一句俗语:“穷死不耕丈人田,饿死不打亲戚工”,这句俗语有着什么样的意思?为什么身为亲人的丈人和亲戚,却要拒绝呢?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丈人田,家中生瓜葛
“穷死不耕丈人田”,意味着不论夫家再穷困潦倒,也不能去丈人家的田里帮忙谋生。在现代的人可能会产生疑惑,明明家中一贫如洗,穷得揭不开锅,为什么还不能寻求丈人的帮助呢?其实古时候的婚姻观念和现代大有不同。

在古时候,社会结构以男权为中心,男人是家中成家立业的顶梁支柱,女人大多依附于男人并在家中进行打理。所以当一个家中女儿成婚后,父母就会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是留不住也不能留的。女儿和女婿成婚后只会偶尔回到家中走动,并不会常住,更不用说经济上的往来。

如果女儿在家中经历难处,生活条件不好,娘家也只能是在暗处帮一些忙,并不会直接让女婿光明正大地来到家中,尤其还是田地里。因为在古代百姓的心中,农田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家中的一大产业,是要代代继承给家中的后人,以此来谋生的。这个时候女婿一旦牵扯进来,就容易造成家庭之间的利益纠葛,使家庭不和睦。
亲戚工,活多拿钱少
如果说“穷死不耕丈人田”现代人不能理解,那这后半句或许很多人会感同身受,即便是饿死也不愿意到亲戚那打工。既然都是打工谋生,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亲戚那干活呢?而这其中的难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在古代,农村百姓的谋生方式很单一,主要是依赖农耕,如果今年收成不好,那就回外出打工添补家用。倘若在毫无亲属关系的地方忙活,那就是出一份力拿一分钱,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比较纯粹。

但是在亲人那里工作,工人很有可能出了力但拿不到应有的钱,伸手去要会伤了双方的情谊,但不足的工钱又实在让人恼火,这就容易造成里外不是人的局面。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亲戚家工作。
生活艰辛时的无奈之举
其实这样的俗语,却道出了古代人谋生的艰辛。假若古时家家户户衣食不愁,大家又怎么会介意自己的丈人和亲戚。皆是因为生活艰难,但穷也不能穷志气的一种无奈之举。

古代皇帝大多提倡“重农抑商”,家家户户都以农业为主。但是权高位重,锦衣玉食的皇帝又怎么知道百姓的苦楚呢!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颁布了所谓的加派“三响”,就是变相地向农民增加赋税收取粮食,最终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有能力之士纷纷揭竿而起,明朝彻底结束。

在古代,粮食不仅仅只是用来果腹的,更是能够存活的根本,一家老小的生活都依托于农业,但凡在某一季节遇到了突变的气候,发生自然灾害,那么一家人的吃饭都是难题。于是人们只能离开家乡,或打工或逃荒,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外出打工时,也不像现在一样有合同保证,很多百姓都是口头交易,被不断压榨劳动力。
赵氏宗亲小编小结
在现代社会,在完善的制度保证下,很多人对这样的俗语并不能表示认同。但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样的说法只是在古代的生活环境下,普通百姓对待人情往来独到的理解。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古代人们生活的真切感受,在那样混乱动荡的年代,养家糊口都是难事一桩。时至今日的我们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可能也会面临多种经济上的困难,但只要勤劳奋斗,定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
赵氏的家
赵氏的人
赵氏的文化
这里
弘扬趙氏文化
传承趙氏精神
团结赵氏宗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趙氏宗亲企业合作专区欢迎咨询
世界趙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865376455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