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一点也不科学


点上面“趙氏宗亲”加入趙氏大家庭
趙氏宗亲
ID: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请点击上面“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趙氏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人们常说的“井水不犯河水”,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一点都不科学
“井水不犯河水”,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各干各的,互不侵犯。早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采用这句话,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理那些饿不死的杂种,混嚼舌根!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再比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我同他井水不犯河水,他为什么要告我呢?”
因为这句话实在太通俗,所以很少有人想想背后的原因,其实这句话一点也不科学,也就是说“井水是犯河水”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水井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
历史上谁是最早的打井人,有几种说法:《经典释文》引《周书》云“黄帝作井”,《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穿井”,《世本·作篇》则说:“化益作井”,宋衷注说“化益,伯益也,尧臣”。这些记载多数与尧、舜有关。
随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河东大地“尧天舜日”与这些古井的传说,变得真实起来,水井源于河东,成为了历史和古迹。
洪洞县境内有不少古井,一眼比一眼古老,而且很有来头。
娲皇井——位于赵城侯村女娲庙东饮马池侧,其形八角,深不满二尺,取携弗竭,俗称八角井。
舜井——在洪洞历山主峰南百余米半山腰中,有相距10米的两眼水井。古时候井上有亭,亭内曾有唐贞观二年(651)的碑刻。今存“古历山舜井遗址”砂石碑刻一通,传说此井为舜亲自所凿,故名“舜井”。

水井是一种文化
在中国农耕文明社会中,水井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发明,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
挖一口井,住几户人;再挖一口井,再住几户人,人们离开河流,逐渐向高地移居。于是慢慢的有了村落,再而是乡镇,最后是都市。
所以,水井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写照,而且也是城市文明的源头。所以如今谈到城市文明,人们则爱说市井文明。
水井成了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们离家外出,居然——背井离乡了。

井水犯河水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有点明白,原来井水从一开始就是犯河水的。
河水早先熙攘的人们是因为有了井水才离开河水的。
离开的原因是井边比河边安全,不会遇到突发的山洪和鱼鳖一同随波飘流。河水冷清了,而水井火热了,这一冷一热还不是犯吗?显然是井水犯了河水。这还只是我们就现象这一方面说的。
如果从本质上来说,井水、河水都是水,水都是地下流出来的,区别在:河水是自生的,井水是人工的。
试想一下,哪一条河流的源头不是泉水呢?泉源,泉源,顾名思义。自生的泉和人工的井都是地下一体的水。水的多少是一定的,井里多了,河里就少了,这是无可争议的。

有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
太原晋祠有眼泉,曾是山西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滔滔的清水涌流不止,出了祠门,流南淌北,化为好多条河溪,浇灌出一大块北国江南鱼米之乡。所以人们恭称它为——难老泉。
但是,任谁也想不到的是,难老泉竟然老了,干了。河流也就因此干涸消失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井水。周围的井越挖越多,越掏越深,深得本该从难老泉流出的水被从井里掏走了。

所以,井口流水潺潺,泉源却干涸了。晋祠慌忙补救,打了一口深井,抽出井水转送到难老泉中流出。只是,难老泉再也不复以前的自然风貌了。
由此可见,“井水不犯河水”并不像人们口中那样的顺其自然,只不过约定俗成的力量太强大,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在看”吧。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
赵氏的家
赵氏的人
赵氏的文化
这里
弘扬趙氏文化
传承趙氏精神
团结赵氏宗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趙氏宗亲企业合作专区欢迎咨询
世界趙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865376455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