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什么叫摩擦性失业?是不是又在掩饰什么?


又见新名词:摩擦性失业!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口中提到一个新鲜词汇:摩擦性失业。
什么叫摩擦性失业?
它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通俗一点,你明明可以降低要求进厂搬砖,你却非要想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但找到你满意的工作需要时间,这段失业时间就是摩擦性失业期!
据胡锡进介绍,6月份,我国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达19.3%,即这一年龄段,5人中就有1人不上学也没有工作 。说明我们的摩擦性失业,是个不小的问题!
横向比较:欧元区13.1%,英国10.8%,美国8.1%,韩国7.3%,日本3.8%。

“摩擦性失业”!是既“灵活就业”之后,又一个让大众熟知的就业相关词汇。
其实,摩擦性失业也不是什么新鲜词,但基本只在经济学书籍中出现,是指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技能和偏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说通俗一点,就是,工作是有的,只是你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空白期的失业叫摩擦性失业!比如,大学生刚毕业,在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这段时间会被归为摩擦性失业。又比如你本来有工作,但辞职了,在找到新工作之前,这段时间也叫摩擦性失业。你因为工作失误,老板把你炒了,在你找到新工作之前这段时间也叫摩擦性失业。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属于自愿失业的范畴。虽然,这些词汇理论上没有错,但我估计大多数普通人听到这种词汇第一反应就是反感!故弄玄虚!失业就失业,搞那么多名堂干吗?你叫个摩擦性失业这种高端词汇,难道就没失业了?是不是又在掩饰什么?等等.......我觉得,既然这种会议是面向老百姓的会议,真没必要去使用这种专业词汇,你就直接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不要作假,不要故弄玄虚,大家是会理解的。不过,当下青年失业率高,确实是个大问题。而且我国失业数据用的是调查失业率,是抽样调查推算得到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不知道你失业的时候有没有被调查过呢?但无论如何,保就业,基本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保就业的重要性,应该是超过住房、医疗、教育等,排在首位的民生问题。毕竟,工作没了,其他所有的民生问题都免谈了。所以,大家也不用怀疑国家保就业的决心,就看接下来怎样落到实处吧。
如今还在失业群体里的人,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这一波孩子,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吃亏。他们不是不能吃苦,但是要讲求吃苦之后的回报;他们不是不能加班,但是让他们加班必须要有加班费!企业不正规不去,不给五险一金不去,甚至不给13薪不去!进了企业之后,面对职场的倾轧,他们也受不了,总是选择直接硬钢。而且,一旦觉得老板和自己有矛盾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完全没有一点缓和矛盾的余地!
老实说,不吃亏的想法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放到如今的经济社会上,却很难实现。现实中,能真正做到完全守法经营的,一点毛病都没有的,除了那些跨国的外企,几乎是没有的。现在在国家的强令之下,五险一金算是还有保障。但是加班和加班费的矛盾,以及所谓的职场倾轧、受委屈之类的事儿,解决起来恐怕是有些困难。
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不客气地说,就是加班加出来的。可以说不加班的公司,只能证明老板签单的能力不足。比如鄙人,在过去的10年中,就总会被迫加各式各样的班。但是,是不是哪个企业都能支付得起加班费,这就需要另说了。因为有些产业的利润率摆在那里,企业要生存,只能打加班费的主意。如果没有了加班费就不加班,不知道中国会有多少个中小企业停摆。
还有职场倾轧和与老板矛盾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情商的问题了。现在的青年人普遍情商低,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家里宠惯了的,早已习惯唯我独尊。
上了班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气势。海归的人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但是在一个企业里,老员工已经打拼了半辈子,凭啥受一个小字辈的气?还有老板,毕竟是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让一个新来的员工呼来喝去,管理还做不做?所以这方面的矛盾,不能说老员工没错,但是年轻人也要从自身找找原因。这一点,可不是中国企业的专利,在外企也是一样。
而且,更让人觉得不安的是,家长还在助长孩子们的这种脾气。我们这一辈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爱,体现在不让孩子吃亏的方面。孩子在单位受了气,我们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告诉他们:不想去就不去了,爸爸养着你!我们没想过,正是这句话,让无数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在家啃老,宁可当一个倔强的肥宅,也不去社会上历练成长!
企业需要老实的员工,而年轻人总是强调公平和个性。双方的需求没有结合点,当然会产生摩擦。摩擦性就业,可能也存在这这么一个解释。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组平行线:企业的生存,需要员工的贡献和尊重;而青年人家庭,却总是强调自己的待遇和遭遇是否公平。如果不改变现状的话,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国家的未来,有可能就毁在这两条平行线上。
作为国家来讲,现在面临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产业升级,拉动内需,开放国内市场,增加企业利润率,进而改变企业端的就业环境;而我们每一个家庭,也应该学会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去尝试挫折,承受挫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全国的就业环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