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英国归还了香港,为何拒绝归还没什么经济价值的马岛,还不惜动用武力?


在历史上,奉行殖民主义的国家有很多,英国就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帝国。
英国总共殖民了56个国家,势力范围极大。在清王朝时期,我国部分地区也曾沦为英国殖民地,比如香港曾被英国租借了99年。
香港到期后,在邓公的指挥下,英国最终归还了香港。
不过,令人生疑的是,还有一个经济价值比香港差很多的岛屿,但它却让英国死不归还,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这片岛屿,叫做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

那么,为什么英国归还了香港,但拒绝马岛呢?
一、香港与马岛的问题本质不同
马岛,地处南太平洋,总面积一万两千二百平方千米。
1600年以前,马岛只是一个荒岛,1600年,荷兰航海家维尔德发现了这个岛屿,但当他远远看到岛上毫无生机,便就放弃了上岛的想法。
不过,总会有人发现,螃蟹虽然面目可憎,但却味道鲜美。
1764年,法国人布干维尔首次登上马岛,并在岛上建立了居民点。
英国人紧随其后,在1765年上岛居住,但不久后,因为西班牙人买下了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英国人被西班牙驱逐出岛。

请注意,英国人只是暂时离开,但并未放弃马岛。
1771年,英国发动战争威胁西班牙,终于换来在岛上建设前哨基地的机会。
而50年后的1820年,刚刚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阿根廷,开始就马岛主权问题跟英国叫板。
阿根廷之所以认为自己拥有马岛主权,原因在两个方面。
第一,马岛距离阿根廷不到500公里,按照国际法,阿根廷认为马岛是自己的合法领土。
第二,西班牙在马岛有长时间的统治,而作为从西班牙中独立出来的阿根廷,认为自己接管马岛合情合理。

有这两点基础打底,阿根廷十分豪横地跟英国宣示马岛主权,要求英国归还马岛。
面对阿根廷的叫嚣,英国认为,自己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马岛在历史上就归英国所有,但是阿根廷完全是口说无凭。
两个国家争论了一百多年,1982年,阿根廷终于发动了战争。
二战后的英国虽不比当年,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场堪比我国对印反击战的作战中,阿根廷仅仅坚持了10个星期就向英国打了白旗,并且还阵亡650名士兵。
而英国为了捍卫马岛的绝对主权,在战争中也耗资不少,几乎透支了马岛未来三十年的经济价值。

二、英国的对手今非昔比
分析阿根廷和英国的马岛之战,可以说阿根廷总统十分愚蠢。
二战后,阿根廷的经济一泻千里,特别是马岛之战的前几年,阿根廷国内经济已到崩溃边缘。
1981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 22.9%。
如此糟糕的经济环境,导致阿根廷国内一片混乱。所以,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才想出跟英国打一仗的方法,来转移国内矛盾。
结局可想而知。

与阿根廷不同的是,二战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无数前辈呕心沥血,终于使中国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
无论是重返联合国,还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都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强盛起来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香港租借时限即将到期。
面对香港问题,邓公明确表示,如今的中国是强大的新中国,如果不收回香港,那么说明当今中国政府仍然是清政府,中国的官员仍然是李鸿章。

当时的香港经济十分繁荣,各行各业百花齐放。面对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英国自然抵赖不想归还。
但在邓公的雷霆手段下,他们的一切小手段都被识破。
双方经历了将近22轮会谈后,终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被邓公折服,中英双方于1984年9月26日签署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一起,准时在香港冉冉升起。

三、国际形势大有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英两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多。两国之间更多的是友好合作,而不是强硬对抗。
英国主动归还香港,有利于中英未来的经济合作,这是大势所趋。

而且,中国在收回香港后,实现了香港继续繁荣稳定地发展,让世界一度刮目相看。可见中国收回香港,是有底气和实力的。
反观马岛,当时阿根廷处于经济崩溃期,即便收回了马岛,也难以保证马岛的繁荣和发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