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年仅28岁的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消息传到中国,举国悲伤。作为父亲,毛主席几度哽咽,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虽然主席说:“革命吗,总会有牺牲的。”“我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不允许他上战场、报效国家。”
但当儿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后来,关于毛岸英烈士遗体的安葬问题,毛主席只是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最后,毛岸英被安葬在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
毛岸英去世后,还有一个人和毛主席一样痛彻心扉。她就是毛岸英的夫人、毛主席的儿媳刘思齐。
一、忠烈之后
刘思齐,1930年生于上海。她的父亲刘谦初和母亲张文秋都是早期党员,很早就认识了毛主席,并在革命道路上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9年7月,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和怀孕的妻子张文秋被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里,刘谦初、张文秋坚贞不屈。
1930年1月,在组织的营救下,怀孕的张文秋重获自由,刘谦初则继续被敌人关押。夫妻分离之际,刘谦初深情地对张文秋说:“无论生男生女,都叫‘思齐’!山东自古就是齐鲁大地,英雄辈出,要让我们的孩子永远记住这个地方!”
不久后,张文秋在上海生下一个女儿。按照丈夫刘谦初的嘱托,她给女儿取名“刘思齐”。
一个月后的1931年4月5日,刘谦初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4岁。
刘思齐(右)
刘谦初去世后,张文秋擦干眼泪,继续投身革命工作。她一边在上海秘密开展情报工作,一边抚养女儿刘思齐。
1938年,张文秋带着女儿刘思齐来到延安。当时,刘思齐已经8岁了,天真活泼,能歌善舞,被学校选为话剧《弃儿》的主角。
一次,毛主席看了这出话剧。当看到剧中一对革命夫妇被敌人逮捕,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走在寒风中,喊着“妈妈,妈妈”时,毛主席深受感动。
戏演完,毛主席把小演员叫到身旁,抚摸着她的头,和蔼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思齐有些害羞地答道:“我叫刘思齐。”
毛主席又问:“你的父母是谁?”
刘思齐指着站在一边的妈妈张文秋:“这是我妈妈。”
毛主席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个小姑娘是忠烈之后。他弯下腰,笑着问刘思齐:“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吗?”
年幼的刘思齐不知如何回答。她看着妈妈张文秋,张文秋笑着示意女儿赶紧叫爸爸。就这样,刘思齐成了毛主席的干女儿。
刘思齐(左)
1946年,毛岸英回国,也见到了这个机灵乖巧的小妹妹。之后,他和刘思齐通过慢慢地接触、了解,最终彼此产生了感情。
起初,刘思齐有些犹豫。她觉得,毛岸英有文化,是从苏联回来的高材生,而她因为严酷的革命斗争耽误了学业,只有初中文化。
毛岸英看出了刘思齐的心思,对刘思齐说:“你还没出生,就和妈妈一起被敌人关进监狱,后来在新疆又被敌人关押近4 年!我是8 岁就和妈妈被敌人关进监狱!你父亲和我母亲都为革命牺牲了。其实,咱们两个人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啊!”
儿时的共同经历,让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心走到了一起,两人最终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9年10月15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毛岸英和刘思齐也结婚了。毛主席非常高兴,特意准备了三桌酒席。朱老总、周总理等领导同志都来了,祝贺两位新人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毛主席拉着儿媳刘思齐的手,慈爱地说:“你以前是我干女儿,现在是我儿媳。祝你和岸英和和美美,一起进步……”
毛岸青与刘思齐
婚后,毛岸英在北京机械总厂工作,平日里非常忙碌。刘思齐在学校读书,只有周末才回家。虽然聚少离多,但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十分恩爱。
一年后,朝鲜局势日益紧张,志愿军即将入朝作战。毛岸英向毛主席、彭老总提出加入志愿军的想法。
一开始毛主席和彭德怀有顾虑,但在毛岸英的坚持下,最终同意了。
出国前夕,毛岸英特意赶到北京医院,看望因阑尾手术住院治疗的妻子刘思齐。
那时,他们二人结婚还不到一年。这一年,两个人聚少离多,难得见一次面。
见到毛岸英突然来看自己,刘思齐非常惊讶。
出国作战是军事机密。毛岸英不能随便透露,但又不能不告诉她。
毛岸英坐在病床前的凳子上对妻子说:“我明天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赶紧通知你,我要走了,那里通信不便,要是没收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
“那么,你……”
毛岸英依依不舍地说:“我得走了,出院后每周六去看看爸爸,还有,好好照顾岸青。”
“好,我向你保证!”刘思齐点了点头。
毛岸英离开医院后,又骑车到岳母张文秋家告别。
毛岸英见到岳母,深深鞠了一躬,说:“我和岸青没有母亲,您没有儿子,我们兄弟就是您儿子。”
临走时,毛岸英说:“妈妈,我的表坏了,把那块自动表借给我,等我回来还给您。”
张文秋拿出手表,深情地说:“好孩子,这块表送你了。”
毛岸英接过手表便走了。
毛泽东与毛岸英、刘思齐、李讷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跟随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
1950年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掠过志愿军驻地,汽油弹倾泻而出,志愿军总部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后来,凭借那块苏联自动手表和斯大林的手枪,最终确认毛岸英壮烈牺牲。
此时,毛岸英年仅28岁。
彭德怀得知消息后,亲自起草电文发往北京。
电报很短,但毛泽东读了好几分钟。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毛泽东的脸色完全变了,但他只是摆摆手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岸英,是主席家里献身革命事业的第六位亲人。
毛泽东与毛岸英
后来,有人提议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说:“就让他和战友们继续并肩作战吧。”
于是,在朝鲜桧仓镇志愿军烈士陵园,出现了一座“毛岸英烈士墓”。
毛岸英的殉难,毛泽东十分悲痛,但同时,他也十分担心儿媳刘思齐。她怎么能经受住这样的打击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让刘思齐安心读书,毛泽东要人对她隐瞒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他独自默默承受着老年丧子的悲痛。
孝顺的刘思齐每周都去看望毛泽东,每次,都会问毛岸英有没有写信回来。
毛泽东十分难受,只能若无其事地安慰、敷衍。
最初,刘思齐没想太多,但渐渐地心里还是有了疑惑。
朝鲜战争都结束了,大部队也都陆陆续续回国了,为什么岸英还是没回来呢?
于是,她问向毛泽东:“爸爸,岸英已经两年多没有给我写信了,他到底怎么了?”
听到刘思齐的疑问,毛主席一脸愁容,很久,才轻轻地对儿媳刘思齐说:“岸英牺牲了!”
这句话犹如一声霹雳,让刘思齐大脑瞬间一片空白!紧接着,她心如刀绞,放声大哭起来。
毛主席拍着她的后背安慰说:“岸英走了,以后你就是我亲生女儿了!”
刘思齐哭着,拉着毛主席的手。她感到毛主席过去温暖柔软的手,此刻却冰冷僵硬。
刘思齐突然十分心疼,毛岸英的牺牲,毛主席应该更加难过!
1959年,刘思齐到朝鲜为毛岸英扫墓。临行前,毛泽东对她说:“去吧,孩子,替我向岸英问好。说我很想他,很爱他,就是不能去看他。”
还叮嘱道:“你去朝鲜扫墓,不要打扰当地,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不要登报。所有费用,包括往返差旅费,都由我出,不要花公家的钱。”
刘思齐从朝鲜回来后,毛泽东问得十分仔细,还让她把陵园和毛岸英墓的方位图都画了初来。
刘思齐走后,毛主席留下两行热泪,洒在刘思齐带回的儿子坟前的一把黄土上……
毛主席与毛岸英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刘思齐依然孤身一人。
毛泽东担心她,想让她改嫁。他说:“思齐,你还年轻,来日方长,不能一辈子都这样。”“老来没伴,好凄惶啊!”毛主席的话,让刘思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1961年1月,毛主席再次给刘思齐写信,以父亲的名义让她改嫁。
这一次,刘思齐终于听从了毛主席的建议,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芝确立了恋爱关系。
毛泽东很高兴,给了张文秋600块钱,让她给女儿买嫁妆。
1962年,刘思齐和杨茂芝结婚时,毛主席又送了300元,说:“我不上街,不知道买什么,你可以根据需要买件礼物。”“你不是我媳妇,但你还是我女儿!一定要常回来看我。”
刘思齐再婚,终于了却了毛主席的一桩心愿,高兴之余,亲自写下一首诗《卜算子·咏梅》,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刘思齐。
这首词,上阙主要写梅花的优美姿态,描绘梅花的秀丽、坚贞;下阙主要写梅花精神,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不畏严寒、对春日的到来充满信心。
毛主席把这首诗送给刘思齐,借用了梅花英俊、不屈不挠的形象,勉励她要有一种坚强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走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让我们向伟大的毛主席致敬!向毛岸英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