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从不缺少默默坚守边关、为祖国的和平安宁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人。无论条件多么危险,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即使是日常巡逻也是在生死边缘,但他们从不退缩。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十五团直属特务连奉命进驻赛图拉边防哨所。这里是我国西北边疆海拔最高的边防哨卡,平均海拔5380米,一直被视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但当解放军战士走近哨所时,发现这里竟然还驻扎着一群国民军士兵。
这些士兵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几乎长满了冻疮,嘴唇干裂。他们把身体挤在一起取暖,来抵御高原刺骨的寒风,但手中仍紧紧握着武器,警惕地注视着不断逼近的解放军战士。当他们发现是中国的军人来了,立刻欢呼起来。
这些国民军士兵们似乎在这个哨所驻扎了很长时间。有个战士不停擦着眼泪说:“太长时间了,你们现在才过来换岗,要再不来,兄弟们就死定了。”
还有的人好奇地摸着解放军战士的制服问:“这怎么不一样?什么时候换的衣服?”
领队干部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一群被遗忘在高原边境线上的国民军士兵。他们长期与外界隔绝,甚至不知道国民政府输了,已退至台湾。
面对这些看上去狼狈不堪的国民军士兵,看着他们不离不弃为祖国坚守边疆的身影,解放军战士为之感动。领队干部忍不住一声令下:“都有,敬礼!”
中央领导知道这群被遗忘的哨兵已经在哨所待了四年,立即作出指示:“善待这些国民军战士。让他们先把伤治好,再休养,保证这些人平平安安走下高原。”
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很难想象边境高原环境的险恶。但赛图拉的地理地位太重要,是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南部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既可直通印度,又可俯瞰南疆内陆地区,对维护藏疆边境的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9世纪以来,英帝国主义殖民者便开始觊觎此地。为防止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77年清政府收复南疆后,左宗棠便下令在此修建防卫哨卡。当时有100名许多清军驻扎于此。
在左宗棠看来,这里是我国西部边境的防御大本营,可以保证800公里长的喀喇昆仑防线的安全。
直到民国时期,赛图拉哨所驻军逐渐增加到200余人,巡逻范围逐渐扩大到康西瓦地区。抗战爆发以后,由于印度成为美军训练我国士兵和提供物质援助的重要基地,赛图拉哨所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驻军兵力达到一个团的规模。
赛图拉哨所的供给基本全部依靠外部输入,但由于国民政府十分腐败,不仅这里的后勤供应无法保障,连正常的换岗也无法维持。当时奉命驻守的国民军士兵,本可以在一年后换岗,但从上来那天起,一直到民国末期,都没有人接班。
但这些边防哨兵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仍然每天保持着正常的边境巡逻。由于环境和装备原因,他们每年只能巡逻一次,但要完成一次边境巡逻,要花半年的时间,全部路线都在冰川之上。这里环境极其恶劣,昼夜温差可达数十度,稀薄的空气和高强度的紫外线辐射,时刻威胁哨兵的生命。
但这不算什么。最危险的是巡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也许是雪崩,也许是隐没雪下的深沟,甚至是碰巧路过的鸟兽,随时都可能要了哨兵们的命。解放军士兵在哨所附近发现了30多个简易坟墓。安睡在这儿的,是前前后后牺牲在这里的哨兵。
在哨所对面的冰川旁,战士们还发现了一具冰尸。从残存的衣服判断,应该是被遗忘的国民军哨兵之一。士兵的脸上布满了鸟啄吃后的痕迹。其余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取回冰尸并将其掩埋。谁也不忍心让那些忠于国家的人死在野外。
如今的赛图拉哨所冉冉升起五星红旗,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努力下,这里不再像当年那样破败荒凉,成为当地雪域高原上最美的风景。完善的后勤、强大的武装力量、高高飘扬的红旗,都在告慰过往的英灵。这些烈士戍守边疆的努力没有白费,强大的祖国会让他们愿望最圆满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