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闻以夏变夷者,未闻以夷变夏者



今天九一八,想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当初小S事件的时候就想说的,今天这篇有点深度,如果读不懂,请立刻滑走。
 
 

 
小S们可能都搞错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其实不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文明。
 
温铁军曾经对中国有一个概括,他用了11个字,非常精准:「超大规模、原住民、大陆国家」。
 
三者缺一不可,在亚欧大陆上,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原住民的古文明,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地盘,能够维持这么大的规模,能够维持这么持续而广泛的认同。
 
我们的国家认同,来自于我们居住的区域,我们本土的人民和我们超级大的规模。实际上,这与古人的见解不谋而合,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子的第31世孙对这句有个注释,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就是聚集在这片超大规模国土上的超大规模国民,我们这种超大规模的聚集产生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这个我们,就是华夏。
 
这就是「夷夏之辨」,或者说,「夷夏大防」,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所有古文明中,成为「最特殊的一个」的原因:超大国土、超级聚集(原住民)、超级规模。
 
我知道很多人糊涂了,这跟小S和九一八有什么关系?
 
「夷夏大防」有2层意思:
 
1. 只有产生在这片超级国土上超级聚集的超级规模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才具有华夏的正当性;
2. 愿意遵循1的生活方式的非原住民,只要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同样视为华夏,这就是夷入夏则夏。
 
 
基于此两点,中国或者华夏,以文化论,而不以血统论,而且以当时当地当下,超大国土,超级聚集、超级规模的文化论。
 
 
这就是孔子说的,「裔不谋夏」,即使你还保有或者部分保有曾经的华夏的文化,你也不能说,你的方式是正宗、正统、唯一的正统,因为正统以当时当地当下,超大国土、超级聚集、超级规模的文化论。
 

 
先贤的阐释非常有智慧,为什么要这么阐释?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华夏文明的延续性,因为我们的民族尽管可能遭遇战争,尽管可能遭遇各种毁灭性灾难,但只要有超大规模的国民,就还是可以拼凑出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确保文化的正统性。
 
同样,由于超大规模国民的存在,也就确保了,任何非原住民,愿意保持其文化特性也好,不愿意保持自己文化特性主动融入华夏也好,都不影响华夏文明的延续,因为在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里,他们只是一滴水。
 
愿意保持固有文化特性,那很好,我们不care,这就是,夷不乱华;
愿意主动融入华夏文明,那也很好,你可以沐浴华夏文明,这就是,夷入夏则夏;
 
这就是超大国土、超级聚集、超级规模产生的超级文化自信。
 
日本自丰臣秀吉以来,侵华的一个思想基础,就是日本中国论,就是日本才是中国文明的代表,而中国已经成为蛮夷,所以要以夏变夷。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这些思想,其滥觞都是以裔谋夏,这个问题,先贤在春秋时已经解决,那就是不存在所谓这片国土之外的正统,只有这里才是华夏正统。
 
这就是孟子说的,「夷入夏则夏,华入夷则夷」。
 
无论日本自认为是华夏后裔也好,还是自认为是另一种文明也好,都不能改变中国文明的正统性,这就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日本人当年侵华,占领的地盘一点也不小,但是,尽管日本人占领不少地方8年,占领东北甚至不止8年,但却一直没有办法改变国民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日本人落败的其中一个原因。
 
 

 
 
同样,小s犯了一个致命的文化错误,也是台湾很多人,都有的蜜汁自信,台湾才是正统。
 
小S这种,确实是华夏后裔、中国血统,但是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定义中国,就不是夏,这就是裔不谋夏。因为她们作为迁台移民的后代,她们的文化记忆,尽管曾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因为没有超大国土超大规模超大聚集,她们的文化血统其实已经被稀释。
 
当然,如果她们愿意认同「中国」「华夏」的生活方式,她们同样还是「夏」。
这是圣人们,很早就堵上的逻辑漏洞。
而且这也不是逻辑漏洞,这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是南北朝对峙。南北朝时期,南边的梁朝有个将领叫陈庆之,曾经以七千人击败北魏三十万军队,一度攻入洛阳,但他从洛阳班师回南方以后,却对北人特别敬重,别人问他为什么,
 
陈庆之说了一番话:
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什么意思呢?我原来以为,大江以北,都是戎狄之乡,华夏文明都不存在了,但是我到了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都在中原,我们南朝根本就比不上,怎么敢轻视人家?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叫裔不谋夏,什么叫以夏变夷,也说明了华夏文明的伟力之所在。

华夏文明的伟力,就在于,「新」。
 
一方面,我们是最古老的文明,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最新的文明。
 
这就是《诗经》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如此,汉如此,唐如此,明也如此,因为中国一直如此,虽然我们一直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古老的文明,但是,我们一直在演进,这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一个超大规模聚集产生的必然。
 
因为一旦足够多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演化,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人、优秀的事物,也正因为此,我们一直在进步,也一直在接纳,礼仪、服章是华夏,同理,高铁、扫码支付、网购也是华夏。
 
裔不谋夏,既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
空间上,任何人不能以同样存在华裔的聚集区,否定大陆华夏的正统。
同样,时间上,任何人也不能以大陆涌现了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文明、新鲜的生活方式,就否定华夏的正统性。
 
因为我们华夏文明的根基,就是新,就是变,这就是《易经》之「易」,易有三易,「曰变易,曰简易,曰不易」,易经的思想,是只有在中国才能产生的思想。
 
变易,是因为我们超大规模的聚集,必然导致不断的创新;
简易,是因为我们超大规模的聚集,必然导致越变越简单;
不易,是因为我们要形成超大规模的聚集,必然有一个核心是不变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简体字。简体字是创新,是简易,同时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化的内核,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繁体字才是正体字,简体字就是没文化。而是中国文明,一直在追求更简易,谁更简易,谁才更是正统。原因很简单,超大规模的国民聚集,必然要求所有方式都更简易。
 
所以,我们即使在90年前,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还是有很多人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代不乏人,这就是那代人在那样艰苦年代,依然相信「中国不会亡」的信念基础。
 
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代不乏人?为什么在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依然能培养出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毛泽东这样的政治家,还有无数的学者,就是超大国土、超大规模、超大聚集的一个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这就是为什么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因为如此超大规模的聚集,形成的一个结果就是,表面看上去波澜不惊,其实内部无时无刻不在碰撞,无时无刻不在淘汰。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其他任何国家也都无法想象到的,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如此广泛的淘汰赛,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
 
1. 任何新事物都能在这里生存;
 
2. 任何事物都只有最好的才能在这里生存。
 
这就是能够内循环的基础,中国能够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最大的工业国,固然是国家的布局,但是其中也不乏常变常新的人民伟力,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内生力,因为你不往高水平发展,你就混不下去。
 
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也是我在创业的过程中,深刻明白的道理:一方面,你要是在这块土地上能站住脚,那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砍瓜切菜,大杀四方,一定是有综合优势的;另一方面就是,你的生意要在这块土地能站住脚,那你真的要非常非常累。
 
但是对整体而言,就是整个社会非常有活力,因为这些最牛逼最聪明的脑袋瓜,都在绞尽脑汁琢磨。我一直说,咱们这没有真的蓝海,到处都是红海,永远有活力,永远在路上。
 
这种超强活力的结果,就是最终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这就是道路自信。
 
这是不在这个社会的人,永远读不懂的,小S不是不懂网络,她是真的不懂中国。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