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升值君
抛弃《千与千寻》是一部爱情电影的想法吧。
这未免太小看了宫崎骏,宫崎骏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结束之后的童话。
《千与千寻》反映的现实,其实不就是我们在职场经历的现实吗?
1、社畜
千寻为汤婆婆工作,在油屋和青蛙一起工作。油屋金碧辉煌,是最大的浴室,每个进入这个世界的人,都以为油屋工作为荣,那些猥琐油腻的青蛙,在千寻面前高高在上,但在油屋的主人——汤婆婆面前,却被呵斥得如同奴隶,每天拼命地工作,只有在深夜闲暇时分,才能抽一支烟。
油屋,不就是现实中那些人人向往的大公司、大厂,那些油腻猥琐的青蛙,穿着整齐的制服,不就是终日忙碌营营役役的白领吗,油屋信奉的宗旨是客人第一,现实中职场,也何尝不是要求员工客户第一,顾客就是上帝,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洗脑。
油屋所在的神界,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不工作就会消失,所以白龙提醒千寻一定要工作。这个看似残酷的规定,不就是现实正在发生的真实,一个人没有工作,就会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失业,就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恐惧,日本社会中,一个人一旦失业,几乎等于社会性死亡,再想融入社会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日本的职场氛围崇尚加班文化,崇尚等级,就是因为这种过于严苛的社会潜规则在起作用。
日本人把自己戏称为社畜,油屋里的青蛙干脆就直接以动物形象出现。
2、名字
讽刺的是,千寻与汤婆婆签订契约时,跟所有人进入职场时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千寻还知道自己只是被迫,而我们签订工作合同时,却一个个兴高采烈。
宫崎骏不愧是大师,表面写的是想象,但其实就是真实,电影的名字叫《千与千寻》,千寻签下契约,就被叫做千,不能再叫做千寻。
失去名字很有象征意义,春节时间有个老段子:上海的Mary、Tracy、Lucy回到老家变成了二丫、狗蛋、拴住;北京的小李、小张、小王回到老家变成了李处、张局、王总~
当我们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失去名字的过程,进入外企要有英文名字叫Tim,Martin,Sam,进入体制内就成了,小张小王,老李老黄,就是当个程序员互称也是张工,李工,面对这种失去,白龙的提醒就很值得玩味,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但是我们却没有人提醒,带着兴奋和刺激进入职场,抛弃自己的名字,抛弃自我。
3、自我
得到了什么呢?油屋里的青蛙们只是下意识的机械劳动,他们在油屋内,工作成了唯一的意义,而他们能够追求的只是金子,一丁点的金子就让他们趋之若鹜,成了被金子驱使的奴隶。
看见金子就抢,成了青蛙们下意识的行动,至于金子能拿来干什么他们已经不知道了,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们没有自我意识,被油屋异化成了工具。而他们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妥,青蛙们看到千寻,反映是「太臭了」,这像不像第一次去公司,嘲笑你衣着寒酸的同事。
他们没有意识到,所有人都是工作的奴隶,而这些好笑的工作,看起来金碧辉煌的公司,给你的那些等级,制服,却让一些人产生了高人一等的错觉,这是何其可悲。
锅炉爷爷年轻时最喜欢四处游逛,但在神界,他被困在这个又黑又脏又闭塞的锅炉房里,他的世界仅剩下一个锅炉房。而多少人有过诗和远方,却也囿于一个个格子间,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终老一生。
白龙是汤婆婆手下的2号人物,甘为汤婆婆驱使,当受伤以后,汤婆婆没有一丝怜悯,只是让拉出去扔进地底恶魔深渊,现代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机器,当我们失去价值,就会立刻被扫地出门,逐渐消失。
而油屋世界里的不工作的人,就会被汤婆婆变成猪或者煤炭。
4、爱情
无面男喜欢千寻,可是面对可爱的千寻,他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不知道,他只能学着青蛙一样给她药牌,或者像讨好青蛙一样给她金子,但那却不是千寻想要的。
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无面男贫瘠到一无所有,我们现实中的爱情和婚姻也是如此,一面相信自己只要成功,什么样的女孩都可以得到,一面当真正面对喜欢的姑娘时,能够付出的也只有金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在被严重物化。
当世人伸出舌头,想表达爱和美好的时候,却习惯性地给这些无价的东西定价,他送了我一个包,她是七分女神,他开着BBA,等等等等。我们一入职场,慢慢变成了那些八字胡的青蛙,猥琐功利势利,我们被他们同化了。
5、贪婪
所有人在这个世界里都被异化了,除了千寻。在宫崎骏的动画里,孩子是最纯净的,所以他们能保持本心,在面对物质诱惑的时候,千寻总能本能地找到问题。
当作为成人的父母想要走捷径的时候,千寻反对;当父母在无人看守的餐馆大吃大喝的时候,千寻反对;当作为成人的青蛙都在油屋澡堂里为无面男的金子狂欢的时候,面对无面男掏出的金子,千寻说「我想要的东西你绝对拿不出来」。
只有小孩子才知道什么是想要的,成人总是被欲望蒙蔽本心,成为欲望的奴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买买买,提前消费,像千寻的父母一样,先消费再付账,我们急功近利,想走捷径,结果反而走了更多的弯路,所有人都被物欲绑架,奢靡成风,在纸醉金迷里无法自拔。这是宫崎骏一以贯之的后工业时代的哲学和审美,这是对工业时代的批判。
6、反思
可以说,宫崎骏的所有作品,都是对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反思。
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真的是因为贪婪吗?
宫崎骏试图批判的日本社会的贪婪、浮夸、激进、癫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造成了崇尚内敛克制的东亚,翻身一变成了最狂飙激进的风格。表面上看,是人性的贪婪和社会的奢靡之风造成的,但是不贪婪就可以吗?
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的破灭,之所以要跟美国签订《市场协定》,并不是日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而是日本虽然号称技术强国,但它的强项是技术应用。日本技术的源头在美国,它擅长的是把美国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
所以,美国可以轻易地卡死日本脖子,日本人辛苦劳作换来的金砂,美国唾手可得。我们就知道动画里那些到油屋洗澡的各路神仙的灵感来源,他们其实就是美国的象征,虽然偶而光顾,但所有的享受都是属于这些人上人的,连在这里不可一世的汤婆婆,都对他们毕恭毕敬。
看起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汤婆婆掌控,但是她的财富来源,其实是客人的金砂,那些要压榨无数生灵,靠他们每日烧锅炉,擦地板,紧张到整日不得闲才能换来的一点金砂,支撑着汤婆婆的巨大宫殿。
汤婆婆同样不掌握核心科技,所以在油屋,再努力都没有用,资源有限,向上的通道逼仄狭窄,即使做到了白龙,也还是高级打工仔。我们现实里的副总,就是油屋里的白龙,中层干部,部门经理,就是八字胡的青蛙,汤女就是公司的行政、前台,文员,一个油屋,就是整个职场的缩影。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无论上下,都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维持现有的职位。所以任何人在职场都不可能靠努力成功,越是在油屋这样高大上的大公司,越是容易被异化成工具。
写在最后:
宫崎骏的动画,意象丰富,大师作品,不能道其万一。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失败,源自于日本没有掌握核心能力,国犹如此,人也如此。你的人生不取决于你有多努力,过早地压榨自己的劳动力,只是加速自己工具化的进程。机器永远不怕累,但是没有人可以做永不磨损的机器。一旦工具化,其实就进入油屋的「拼命循环」。
人需要做的是快速掌握自己人生的关键技术,然后建立自己的事业,才能跳出拼命循环。
END
扫一扫,加我的私微
升值出品,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