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过《狼来了》《小红帽》这些童话故事,《聊斋》里头屠夫智斗恶狼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狼的成语,比如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等等。所有这些关于狼的文化知识,几乎都把狼描述为一种贪婪、凶残、狠毒,而且阴险狡诈的动物。狼在所有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也永远都是反派,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的词会用在狼身上。
但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一方面对狼恨之入骨,但另一方面,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乃至国际竞争中,都有人在推崇狼性文化、战狼精神。
那是因为,我们对狼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今天,就让我们闯入野狼的领地,看看它们到底是怎样一群生灵。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出发。
一、狼的家庭生活
狼的家庭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狼真的是没有任何感情、残暴冷血的动物吗?
在科幻电影或动画里,我们看到的狼的形象,总是一副凶神恶煞、青面獠牙的样子,它们看起来毫无感情,是天生的反派,对自己的子女都可以下杀手,但真实的狼不是这样。作者在书里放了几十张狼的照片,在大多数照片里头,它们都是平和安详的,有的是几只狼微笑着注视着远处,有的是同伴之间在玩耍打闹,有的则是在相互舔舐亲吻,或者仰着头嗥叫。它们目光炯炯,英姿勃发,那些面目狰狞的镜头,大概只会出现在发怒或者狩猎的时候,那是在开启“战斗模式”。
我们都知道,狼是群居动物,但这个“群”不是随便组合而来的,而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狼群通常是由一对夫妻和它们的后代,以及个别叔伯辈的狼组成。偶尔,它们也会接受外来落单的孤狼成为家族成员,这样有利于保护狼群基因的多样性,避免出现近亲繁殖。但总体上,狼群跟人类一样,是过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每个狼群有自己的领地,保护领地是重要的日常工作。只有在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有一只或几只狼脱离狼群,到其他地方寻找生路,它们可能会与路上遇到的其他孤狼组建新的家庭,并繁衍后代。
一般来说,一个狼群的规模在7到37只狼之间,统领整个狼群的是一对狼夫妻,这两个“大家长”被生物学家们叫做“头狼”。头狼夫妻大都相伴终生,除非其中一只先死掉,才会有新的继任者填补空位。能担任头狼的,不一定是狼群中最年长或者最强壮的,而是那些个性鲜明的狼。头狼地位的获得不是依靠暴力,而是靠生活经验,经验让它们在任何紧急的情况下,都能为大家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一旦做出决定,整个狼群就要无条件地接受。
你可能听说过,在狼群中会有严格的等级和分工,那这种等级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它不是由头狼决定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了解到自己的禀赋,然后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它们会根据自己的禀赋为家族贡献力量。每个家族成员都很清楚自己在家里的位置,也知道遇到事情应该听谁的。
通常,它们相处得非常和睦愉快,家庭成员之间会互相关爱和照顾。狼的家族意识,在大自然的众多生物中是少见的,家是狼群的生活主题,也是它们活着的全部意义。为了保护其他的家族成员,狼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从保护幼狼和照顾老狼两个方面,来一探究竟。
对幼狼的保护:
野狼的平均寿命只有9到11岁,它们每年繁殖一次,平均每胎产幼狼五六只。每只幼狼都对家族势力的维持和基因的延续特别重要,但幼狼很容易遭到其他狼群或者猛兽的偷袭,所以,幼狼不仅会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它们的叔叔、姑姑、哥哥和姐姐们,也都会给予无私的照顾,也就是说,整个狼群会共同承担起养育幼狼的责任。
当狼崽还在母狼肚子里的时候,狼爸爸或者其他子女会给母狼带来食物。幼狼出生后,除了喝奶之外,还要吃大家吐出来的、半消化的食物。这种共同养育的方式,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别深,集体意识也就特别强。
作者就亲眼见过,一位头狼母亲保护子女的壮举。有一次,一个狼群的雌性头狼,在刚产下幼崽的几天后,突然遭到另一个狼群的围攻,它刚刚分娩完,身体还很虚弱,但为了孩子不被敌人杀害,它奋力奔跑,把狼群引开了,最后自己被逼到一处陡峭的岩石上。前面是绝路,后面是追兵,它如果跟敌人硬拼,那必死无疑,它的几个孩子也会因为没有奶喝而被饿死。没想到的是,所有对手都低估了它活下去的决心,它竟然从岩石上纵身跳了下去,结果没有摔死,后面的狼群也没敢再追,那几只幼崽也被保住了。
你可能会有疑问,这样团结友爱的家庭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呢?狼爸狼妈们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
根据书中的讲述,我为你总结出几条狼的教育原则:首先是“身教胜于言传”,狼爸狼妈很少斥责孩子,而是会做好孩子们的榜样,向它们示范各种生活和狩猎的技能,小狼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其次是在游戏中学习,比如一位头狼父亲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和小狼们玩摔跤,而且它最爱做的就是假装被打败,小狼会跳到它的背上,啃咬它的皮毛,脸上一副陶醉的胜利的表情,通过这种游戏,小狼获得了“征服”比自己大的动物的自豪感,这种自信正是优秀的猎手们所必备的;最后是必要的规训,当小狼屡次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狼爸狼妈会让它们承担后果,教育它们行为处事要有度,要有团结协作和保护自我的意识。
说完狼群对幼狼的保护和教育,你可能会觉得这没有什么特别的,毕竟理查德·道金斯老爷子,在《自私的基因》里早就说过,保护后代其实是源于一种自私的延续基因的本能。没错,但狼群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是整个家族共同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
而更特殊的是,除了养育幼狼之外,狼群还会照顾受伤、生病或者年老的家庭成员,这在自然界中可就不多见了。作者亲眼看到过很多次,有的狼因为狩猎或者与入侵者争斗而伤残,这些伤员会得到整个狼群的照顾。狼群在出发狩猎时,会有狼留下来保护它们;狩猎回来后,狼群会给它们带来食物。还有一次,她甚至看到狼群就像照顾狼崽那样,反哺一只年迈的老狼。
事实上,老狼会被狼群格外尊重,它们在狼群中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因为它们有丰富的生存经验,尤其在一些紧急时刻,往往能为团队做出特殊的贡献。虽然老狼的体格不再强壮,很少直接参与捕猎,但只要有老狼在,狩猎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尤其在与其他狼群争夺领地的时候,老狼常常是制胜的王牌。要知道,在优胜劣汰的丛林社会,老狼能够存活下来,必定身经百战,它们有丰富的经验,懂得处理各种危机,也懂得避免没有胜算的争斗,整个狼群都可以从它们的经验中受益。
狼的社会性,一直是生物行为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他们发现,这种长时间照顾其他生病和年老的家庭成员现象,只在人类和野狼两个物种身上存在。包括黑猩猩在内的很多灵长类动物,它们看起来比狼更像人类,但它们都不会这样做。作者推测,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相似性,早期人类才会让一些狼进入自己的生活领地,并把它们驯化成狗,而狗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动物。
二、狼的团队协作
狼的团队协作也是那些推崇“狼性文化”的企业家和书籍,最热衷谈论的话题。那么,野外真实的狼群,是如何进行团队协作的呢?
我们先通过一个日常的场景,看看狼群的团队文化。刚刚提到,狼群是一个等级社会,你想象一下,如果一群狼在堆满积雪的山谷中行进,那么,它们的队列会如何排布呢?很多人可能以为是这样:级别最高的头狼走在最前面,而其他成员会按照级别依次排在后面,低级别的成员必须与前面的狼保持距离,不敢超越,生怕头狼会斥责或者撕碎自己。
但这种想象完全是错误的。她看到的真实情况是,走在最前面的是狼群中的青壮年,因为它们体格强壮,能为整个狼群在积雪中开路,也为后面的头狼夫妻节省体力。跟在头狼后面的是其他成年的母狼,它们步态悠闲,就像是在逛街;在队伍最后面的是幼狼,它们慢腾腾地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如果狼群突然发现有什么潜在危险,头狼夫妻会毫不迟疑地走到队伍的最前面观察情况,再带领队伍继续前进。
你看,整个过程没有争吵,也没有逃避,头狼是绝对的权威。头狼作为大家长以身作则,承担责任。日常的“团队建设”,狼群会通过大量的仪式,比如一起嚎叫、互相梳理毛发、轻轻地啃咬、舔舐、抚摸来增进感情。头狼要维持团队和睦,它们在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一般不需要动用武力,而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一声咆哮,就能起到威慑作用。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狼就会知趣地低头认错,或者悻悻地走开。
每个头狼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更加果敢外向,而有的更喜欢深思熟虑、谨慎行事,头狼的性格也会影响狼群的性格。当然,它们有时候也会情绪化,表现出生气、失望或者不耐烦,所以,狼群的管理其实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跟头狼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好,说完狼群日常生活中的团队文化,我们就进入最紧张刺激的一部分,那就是在战斗状态,狼群是如何协作的?狼群的战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狩猎,一种是领地之争,我们主要讲前一种情况。
狼的狩猎对象主要是有蹄类的动物,在黄石公园里,主要是麋鹿和野牛。一只狼的体重一般在50到70公斤,跟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差不多,而一头麋鹿的体重可以达到350公斤,一头野牛则可以达到一吨重。也就是说,狼的猎物比自己重5到20倍。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不妨想象一下,你跟前站着一个700斤的大力士,你的任务就是要把他给撂倒,野狼干的就是这种以弱胜强的事。麋鹿与野牛都有尖角和有力的蹄子,稍有不慎,狼就会被撞成重伤或者踢断肋骨,所以,它们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
那么,狼群在团队战斗中是如何克敌制胜的呢?
首先,是要制定周密的进攻战略。尤其在对付庞大的美洲野牛的时候,战略是不可或缺的。狼群的战略精髓,就是先观察,再合围,再试探,最后进攻。一开始,野狼会藏在灌木丛或草丛里,或者躲在大石头后面侦查,等待猎物现身;当它们发现猎物在远处出现,先会按兵不动,耐心地等待猎物一点点靠近;直到最后时机成熟,它们就突然冲出来合围猎物。另一种猎杀方式是伏击,也就是,一只狼先跑到前面隐藏起来,然后其他成员把猎物朝这个方向赶,等到关键时刻,事先埋伏的杀手狼便突然蹿出来,发起致命的一击。你看,这种进攻战略跟人类的战争,几乎不相上下。据说,成吉思汗就从狼的狩猎中受到过启发,并将它应用于军事行动。
其次,除了完美的进攻战略,还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高超的捕杀技巧。在进攻过程中,狼群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它们会不断地交流,快速地把所有猎物都试探一遍,它们能从猎物的脚步、速度和神态,敏锐地判断出谁最为弱小,在谁身上胜算最大,进而迅速锁定目标。如果目标是只有几周大的小鹿,那么,狼会直接扑上去咬住它们的咽喉,一招毙命。但如果是成年的麋鹿,那就至少要两只狼来配合行动,它们分别跑在麋鹿的两侧,伺机咬伤麋鹿的后腿,让它失血而变得虚弱。它们不会直接去咬成年麋鹿的咽喉,因为那样太危险,很可能会被麋鹿撞飞或者踢伤。
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勇猛无畏的精神和强劲的耐力。狩猎是一场生死搏斗,猎手和猎物各有各的策略,没有一只猎物会束手就擒。哪怕是一只不起眼的老鼠,它们在临死前,都会拼尽全力殊死反抗。面对比自己高大壮硕得多的麋鹿或野牛,狼有时候很难找到进攻点,尤其当这些猎物不是四散逃开,而是聚在一起准备正面迎击的时候,那将是一场持久的耐力的较量,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狼群会审时度势,伺机而动,根据天时地利改变进攻策略。比如,它们可能把野牛逼进厚厚的积雪里,然后和它展开几个小时的“车轮战”,直到把野牛的体力耗尽。而母麋鹿喜欢借助腿长的优势跳进河里,逃避狼群的追杀,野狼没法下水追捕,它们就会一直在岸边守候,直到麋鹿被冰冷的河水冻得受不了,不得不重新跑上岸,狼群又会把麋鹿逼到河水里。直到最后,麋鹿的力气被消耗殆尽。这样的一场猎杀通常都会持续几个小时,狼群需要有足够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才有可能最终取胜。
野狼捕猎,确实是一场血腥的生死搏斗。但对狼来说,捕猎既不是罪恶,也不是凶残,而只是为了生存。就像人类为了填饱肚子,要吃各种动物的肉一样,狼也是在自食其力,靠本事吃饭。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别强,当食物供给不足的时候,它们就会以老鼠、田鼠或河狸果腹,它们甚至把自己进化成杂食动物,会去吃鱼类和水果,在西班牙甚至还有喜欢吃南瓜的狼。
野狼习惯于生活在气候寒冷的荒野丛林,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它们能占据食物链的上层,这确实展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作者由此联想到人类的境遇,“人类有时也会像狼群一样,陷在夹缝中,找不到出路,这时我们需要主动去寻找突破口,在夹缝中求生存。有时候,突破口看上去可能不会那么舒适顺畅,但我们仍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三、狼与人的关系
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与狼的关系?
在历史上,人类与狼的关系可谓相爱相杀:一方面,人类的先民曾经把一部分狼驯化成狗,狗成为人类看家护院和狩猎的帮手,以及重要的伴侣动物;另一方面,狼常常袭击人类圈养的牲畜,给人类造成财产损失,偶尔还会发生狼伤人的事件,所以,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人们都对狼这种凶猛的野兽恨之入骨。这种憎恨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化里,已经成为人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很多牧民心里,“狼死绝了才好”。在欧美国家,因为人们觉得狼危害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曾经一度发起过大规模的猎杀狼的运动,狼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它们被迫迁往更寒冷、偏远的地区。上世纪20年代,美国黄石公园的狼就被杀光了,欧洲很多国家的野狼也都销声匿迹。
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人们逐渐对狼有了新的认识。1995年到1996年,美国黄石公园从加拿大引进了几十只狼,结束了黄石公园70年没有狼的历史。狼的重新引进,让当地麋鹿的数量锐减,这给了草原和小树生长的机会,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也随之得到解决。你看,狼对地貌、植被和生态的恢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我采访的那位蒙古作家,是“狼图腾”的坚定反对者,但他也承认,狼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有两个巨大作用:一是狼吃老鼠,而老鼠吃草根,草是草原的生命线,吃老鼠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草原的作用;二是狼消灭腐尸,这样可以防止出现瘟疫。
现在,人们对狼的看法在不断改变,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把狼列为保护动物,禁止盗猎。在南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人们已经能比较轻松地看待人与狼共存的问题。这种“与狼共存”、“与狼共舞”,不是说给狼划定一个保护区,或者把狼关在动物园里,而是不去划定人和狼的生活界限,让狼能自由地进入人类的地界。
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他们不怕狼伤人吗?作者指出,一般情况下,狼是不会伤害人的。她给出的专业建议是:如果有几个人站在一起,那么根本不用害怕狼,狼是不敢靠近人群的;而如果你是一个人与狼狭路相逢,在来不及避开的情况下,只要站着不动就好了,你可以跟它打招呼,或者小心地驱赶它。历史上的狼伤人事件,可能是在狼极端饥饿或者危急的情况下发生的,狼可能会吃死尸,但在正常情况下,两条腿的人类,是不在狼的食谱里的。
作者所在的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新出现野狼,德国政府也下令对野狼进行保护。在有的地区,人和野狼比邻而居,二三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狼伤人的事件。这种景象吸引了很多猎奇的游客,不论是狼群固定生活的地方,还是只能偶尔见到狼的地区,都有狼迷前往,他们就是为了亲眼看见野狼的身影,亲耳听到野狼的嗥叫,或者可以捎回一些和野狼有关的纪念品。对于狼、熊和猞猁等动物的回归,德国人感到很骄傲,他们觉得这是当地自然保护的成果。
结语
我们经常说,人是神性和兽性的结合。作者通过二十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在狼身上也发现了神性的一面,称它们是“治愈系的精灵”。这不是在故作矫情,而是确实有一部分人通过与狼群的相处获得了治愈。
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动物救援中心,收容了很多因为受伤或者被驱逐、被虐待的狼。同时,这个救援中心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退役军人,提供一个服务项目,就是让他们在救援中心工作,通过给狼喂食、打扫狼舍,和狼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受过创伤的狼和人,都重新学会信任,从而治愈心理疾病。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狼和人千百年恩怨的一场和解,但我读到这里很受触动。我们太习惯于以人类为中心,经常会忘了,人与狼其实是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里的两个物种,同呼吸共命运。长期地观察狼群,让作者习惯于去换位思考,她说,“在野狼眼中,我们人类是渺小的、无足轻重的,也许这种态度就是野狼送给我们的最棒的礼物。我们的确在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谦卑和虚心,不要太过于看重我们自己。”
因为文明的进步和观念的革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和狼的关系,开始深入荒野,从狼身上寻找智慧和力量。生物学家在狼身上看到社会组织模式,企业家从狼身上看到团队管理艺术,军人从狼身上看到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不死的意志,他们都通过观察狼群来激发自身的潜能。这些都是狼所能给予我们的,我们重新认识了狼。
来源:得到《狼的智慧》\编辑:小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