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个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的印章,见证了“天下第一岳父”的荣耀


1981年,陕西旬阳,13岁的宋清按住同学的头,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印章,正要往他脸上盖,恰在此时,语文老师踩着上课铃声进来了,他一把夺过印章,定眼一看,觉得是个文物,不由大声问道:“这东西哪来的?”
宋清闻言,吓了一大跳,急切道:“老师,这……这是我捡的。”接着,宋清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发现这枚印章的。

就在前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宋清捡了一根带叉的树枝,一路推着前行。树枝在地面欢快地弹射着,恰似他飞扬的青春……
突然,树杈和一个黑不溜秋的“石子”亲密接触在一起,蓄势已久的树杈“噗”地一声,将石子撞飞起来,石子划过一道优美的抛物线,翻滚着掉落在路边的杂草丛中。
“石子上面好像刻着字!”说时迟那时快,宋清一个箭步上前,在杂草丛中翻出那块石子,果然发现石子上面刻满了字。
这是一个漆黑如墨的石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正方形的面有18个,三角形的面有8个,宋清数了数,有14个面刻着繁体字。

“这是印章吗?可是印章不都是一个面的吗?”宋清拿着石子,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实在看不出个所以然,便将其揣进了裤兜里。
第二天,宋清带着石子来到学校,一位同学看过后,指着印面上的“刺史之印”四个字说:“刺史不就是古代的官名吗?这应该是仿照古代官印做的玩具。”
宋清一听,觉得在理,连连点头称是。突然,他灵机一动,把印章上带有“令”字的一面拓在白纸上,作为指使同学的一张令牌来做游戏,而后又把“大都督印”“刺史之印”等拓在白纸上分发给同学,给他们“任命”。不多时,同学们都当上了官,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玩到兴起,宋清还逮着同桌,作势要给他脸上盖个章,说要将他发配岭南。谁知上课铃声突然响起,语文老师也在这个时候进来了。
老师见学生们闹得不像话,一把夺过宋清手中的印章,定眼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原来,这名语文老师是个书法爱好者,他一眼就发现,这枚印章上所刻书法浑厚端正,遒劲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不像现代人的手笔。

想到这里,语文老师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由皱眉大声道:“这东西哪来的?”
宋清哪里敢隐瞒,连忙如实相告。而后,在语文老师的劝说下,宋青将这枚印章上交给了旬阳文化馆。为此,学校还特地给宋清奖励了一支钢笔和一本64开红皮塑料工作笔记本,对其拾金不昧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
然而,由于这种多面体印章太过罕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说清这枚印章的价值,只能把它放在角落蒙尘,后来,旬阳县博物馆成立了,文化馆又将其移交至旬阳县博物馆。
岁月悠悠,转眼就是十年。1991年的一天,考古专家王翰章各地采风时途径陕西旬阳县,得知当地有一枚印章至今未鉴定出来,特地赶到旬阳县博物馆一探究竟。
当他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印章,不由惊讶道:“居然是媒精!”

煤精,顾名思义,是煤中精华,具有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抛光后光润如玉,适宜于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故有煤玉、黑宝石之称。煤精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极为罕见,所以,用煤精刻制的印章,王翰章也是第一次见。
王翰章小心翼翼地捧起印章,仔细研究起来。这枚煤精印章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印章共26个面,其中有14个面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让他咋舌的是,印面所刻的官职一个比一个大,什么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
印章的主人到底是何方神圣?王翰章迫不及待地翻看起其他印文: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信启事、信白笺、密、令……

显然,这枚印章的主人是一名叫“信”的朝廷重臣,那么,历史上是否有个叫“信”的大佬呢?
不待王翰章细想,一面刻有“X孤信白书”的印面闯入他的眼帘,仔细辨认后,他喃喃道:“独孤信,原来是你呀!”
谜底终于揭晓!原来,这枚印章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
独孤信,鲜卑族,原名独孤如愿,宇文泰赐名为“信”,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名将。此人容仪俊美,善于骑射,年少时,与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破六韩拔陵的将领卫可孤,因而知名。
成名后,他追随葛荣,屡立奇功,成为北魏的一颗闪耀的政治明星;后来,他率众归属老乡宇文泰,并得到孝武帝的重视,在西魏混得风生水起;再后来,宇文泰笼络世族豪强,形成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关陇集团”,北周建立后,独孤信作为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地位自然是水涨船高。

然而,政坛上的丰功伟绩却远远不如独孤信名垂千古的“天下第一岳父”的称号响亮。独孤信最让人称道的是他有三个杰出的女儿。长女嫁给了宇文泰庶出的长子宇文毓,后来成为北周皇后;四女儿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后追封为元贞皇后;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成为隋朝开国皇后。
独孤信一共有七个女儿,三个女儿成为一国之后,独孤信因而被后世戏称为“天下第一岳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影响了数百年间的政治变迁。难怪连史书都惊叹,独三代外戚,“贵戚之盛,莫与为比”!
也正因如此,鼎盛时期的独孤自然位高权重、身兼多职。可以想象,每次他要回复公文时,要在一堆官衔印章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印章盖上去,也是一件颇为头疼的事,这也能解释,他为啥要刻制一个24个印面的煤精印章,如此,才能一劳永逸。
独孤信虽然显赫一时,但是他的下场却颇为凄惨,他因为赵贵欲杀晋公宇文护被诛事连坐,最终被宇文护逼死在家中,享年五十五岁。

独孤信死后,埋葬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底张湾,而这枚印章,却出现在陕西省旬阳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过查阅资料,专家发现,原来,旬阳在当时属于交战区,独孤信曾在附近的襄阳带兵打仗。专家推测,这枚印章有可能是独孤信在作战、巡视时遗失,也有可能是被后人带到这里后遗失……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不仅造型独特,制作精良,更是独孤信戎马一生、显赫一时的见证,它的发现,为研究北魏至北周的官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意义非凡,因而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