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初春之际,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来到中国多省之地拍摄社会状态照片。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初期,而哈里森摄影镜头下亦是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场景,以及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市井生活等诸多细节影像。
民国1937年的青楼欢场,一个年轻的窑姐嫣然一笑花枝招展的肖像留影。虽然古代曾有诗人嘲讽青楼窑姐皆是“不知亡国恨”之人,却殊不知在那些贫穷无奈的年代,又有多少青楼女子是因为被迫无奈才会走上风尘之路。正所谓子非鱼焉知,若不是遇到了无法渡过的困难与苦处,谁又愿意将清白之身付与这腌臜之地。
1937年兰州城一带的乡村老汉留影旧照。当时的日本倭寇为了打击我国军民一些的抗日决心,不但对兰州与甘肃一带多地进行了炮火轰炸,甚至还多次派军队士兵进村烧伤抢掠,让无辜可怜的平民百姓们的生命与财产都遭到了严重的毁害。于1937年的11月5日之时,日军首次展开了对兰州的轰炸扫射。
1941年兰州,一位车夫赶着马车出行时留影旧照。彼年的7月之时,兰州成立了新的市政府与管理处。当时兰州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大后方的功能与责任,于是将加强城市与社会建设作为首要重任。而在其社会贫穷面上,当地政府更是咬牙坚持施行“一面全力抗战,一面余力建设”的诸多措施方针。
民国时期的兰州城内大街上的国军真实旧照。彼时在甘肃省任职主席之人是朱绍良,军人出身的朱绍良文武双全、骁勇善战,而且在军中掌权十三年之久。上任后的朱绍良不余遗力地积极抗日,另一方面亦是费心费力地处理与当地不同实力派的来往关系。而朱绍良在“安定中求进步”的方针之中,亦是为当地社会、民生、军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成绩。
民国时期兰州城内的神龛前的道士肖像旧照。朱绍良作为当时兰州城内的掌权人,他在民国总统蒋介石的支持下施行了诸多利民政策。比如其中的禁烟与惩治腐败贪官,甚至将当地的该屯为民,皆对甘肃省地的开发与经济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与推进。
民国年间兰州某地的乡镇街头,一群穿着冬袄的乡村男子坐在门口附耳低言笑语聊天。其实自从抗日战争爆发后,甘肃兰州便成了大后方的保障之地。众所周知兰州自古便是西北国际的交通要塞,而黄河铁桥更是国际的交通线上的咽喉。因此兰州的地势之重,实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