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汉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原创长篇连载)

  第一章【灵活的刘邦】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

  刘邦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成长于农村,但是长大成人之后,刘邦并不喜欢干农活,而是喜欢到处喝酒交朋友,他还有个哥哥,性格和他截然不同,干活勤勤恳恳,兄弟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刘邦的父亲经常说他:“你看你整天不务正业,将来肯定不如你哥哥”

  刘邦也不听,继续我行我素,当时是秦朝统治时期,秦朝朝廷经常抓老百姓去服徭役,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有一次被安排到咸阳去服役。

  咸阳在陕西西安附近,是秦帝国的首都,在咸阳服役的时候,刘邦有一天在街上偶遇了秦始皇的出巡队伍,队伍很庞大,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刘邦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羡慕的说了一句:“大丈夫应该像这样才像话。”

  在咸阳大开眼界之后,回到沛县,刘邦开始奋发努力,通过考试,他当上了当地的一名亭长,亭长是一种负责乡间治安的小官,刘邦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一干就是很多年。

  很多年之后,刘邦悲哀的发现,自己一直得不到提拔,四十多岁了,还是一名小亭长,他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但是刘邦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一般的官员他还看不上,经常找机会戏弄他们。

  有一天,沛县来了一个外地人,叫吕公,带着全家千里迢迢从外地搬到了沛县,原来这个吕公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这次是过来投靠县令的,来了好朋友,县令很高兴,宣布要举办一场大宴会,为好朋友接风洗尘,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要来捧场,刘邦也决定去凑个热闹。

  等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宴会正式开始,来的人很多,带的贺礼有多有少,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为了维持秩序,县令的下属萧何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规矩:凡是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坐外面。

  这个规矩一出来,就难到了刘邦,因为他没什么钱,但是刘邦又不想坐外面受这个气,胆子很大的刘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做了一个礼盒,礼盒外面写着:贺钱一万,实际上里面一分钱也没有,刘邦把这个礼盒一交,就混了进去。

  进去之后,刘邦就和那些贵客们坐在一起,吕公作为县令的朋友,自然也是贵客之一,吕公就看到了刘邦,这个吕公喜欢给人看面相,而刘邦的面相很独特,刘邦的鼻梁很高,胡须很美,吕公就对刘邦说:我给很多人看过面相,像你面相这么好的,我还是第一次见,我有个女儿,希望能嫁给你。

  刘邦一个大龄单身男青年,遇到这种好事,就欣然同意了,吕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个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
  就这样,刘邦现在是身任亭长,家有娇妻,如果是太平时期估计刘邦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下去了,然而现实并不太平。

  当时秦朝使用严刑峻法治国,老百姓苦不堪言,乱世可能随时来临,刘邦知道,要想在乱世里生存,最好是自己掌握一支武装,很快,他就等来了一个机会。

  有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负责押送本县的囚徒去骊山修墓,沛县和骊山之间有一千多公里,一路上不断有囚徒逃走,估计等到了骊山,人都跑的差不多了,到时,作为押送官的刘邦也难逃责罚,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有所行动。

  于是有一天,在队伍中途休息的时候,刘邦对囚徒们说:“我现在把你们都放了,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去逃命了”说完,他真的把囚徒们都放了。

  当时天下已经不稳定,与其一个人独闯江湖,不如抱团取暖,囚徒们说想跟着刘邦,刘邦就带着他们在芒砀山一带落草为寇,这批人就是刘邦第一批武装力量。

  等到了公元前209年,在刘邦47岁的时候,天下发生了巨变。

  由于秦朝实行暴政,老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209年,陈胜首先举起反秦的大旗,一时间风起云涌,百姓们早就受够了秦朝的暴政,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行动起来,杀死秦朝官吏,响应陈胜,陈胜的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这下沛县县令慌了,他怕沛县百姓们也把他干掉,他想宣布反秦,以便在未来的新政权里抢的先机,但手里又没多少兵,怕沛县子弟们不听他的,一时左右为难。

  县令的下属萧何看穿了他的心思,对县令说:“刘邦就在附近当草寇,他手下有数百人,把他找来,大事可成。”

  县令觉得有道理,就派人去招募刘邦,于是早就和萧何等人达成默契的刘邦,就名正言顺的带队归来。

  后来县令仔细一想,觉得不对劲,用刘邦来管理大家,那万一刘邦反了,谁能管住他?反应过来的县令立即下令,关闭城门,把刘邦的队伍挡在了城外。

  这样刘邦就不得不面对他的第一次攻城战,他很快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

  刘邦没有强行攻城,而是写了 射进城里,信里内容是“现在各地都在反秦,起义大军即将杀到沛县,如果你们继续帮助县令守城,一定会被起义大军杀死,只有杀了县令,你们才能自保”

  信把利弊分析的很清楚,沛县子弟们也早就听说了外面的动荡,于是他们就杀了县令,打开了城门,拥护刘邦成了沛县起义军的首领。
  刘邦当上沛县起义军首领后,率军出去攻城略地,扩大地盘,把老家交给一个叫雍齿的人镇守。

  这个雍齿也是沛县的风云人物,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比刘邦差多少,这次让刘邦做了老大,雍齿表面上没反对,其实心里很不服,现在刘邦带兵出去了,沛县由自己说的算,雍齿的野心开始膨胀了。

  正好当时魏国已经复国,魏国的大佬周市派人对雍齿说:“沛县以前是魏国的领地,现在魏国已经复国,只要你带领沛县投靠魏国,就封你为候,如果拒不投降,我们就来屠城。”

  雍齿本来就不甘心做刘邦的手下,现在遇到这个机会,雍齿立即宣布,沛县加入魏国,与刘邦为敌。

  刘邦当时正在外作战,突然间听说老家被人端了,大吃一惊,立即率军返回,但为时已晚,雍齿已经关闭了城门,刘邦率军攻城,但由于兵力不足,攻城失败。

  这下子刘邦的部队就失去了基地,成了一支无家可归的流浪军,正在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手下告诉他:附近有一位大佬,兵强马壮,风头正劲,不如去投奔他,或许还有一线转机。

  刘邦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带着一百多名残兵败将,去投奔这位大佬,那么这位大佬是谁呢?我们下回再说。
  刘邦失去基地之后,去投奔了一位大佬,这位大佬就是项梁。

  项梁是什么人?他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叔、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项燕曾经率领楚军抵抗秦军,兵败被杀,楚国也被秦国灭国。

  楚国灭亡之后,项梁带着小侄子项羽在老家生活,项羽那时还小,项梁教他学剑,项羽却不好好学,惹得项梁不高兴,没想到项羽人小志气大,说:“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事”项梁觉得这个小侄子很有志气,就教他兵法

  后来项梁在老家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的报复,项梁带着项羽,逃到了会稽郡,秦朝设置的会稽郡在江苏苏州附近。

  项梁这个人豪气仗义,很快在会稽郡结识了很多当地的英雄豪杰,同时他很有组织能力,能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当地的很多大型活动都请他主持,这样项梁逐渐在会稽郡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的侄子项羽也很厉害,魁梧雄壮,能够 举起大鼎,当年的青年都很佩服他。

  等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反秦之后,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杀死当地官吏,响应陈胜,这股风潮也影响到了会稽郡。

  当时会稽郡的郡守叫殷通,他为了自保,也准备宣布反秦,需要找几个得力的帮手,他就找来声望很高的项梁,对他说:“我准备宣布反秦,请你和同样号召力很强的桓楚一起做大将,怎么样?”

  项梁作为楚国名将的后人,当然愿意反秦,但是他不甘心做殷通的下属,于是他将计就计,对殷通说:“桓楚现在逃亡在外,只有我侄子项羽知道他在哪,把项羽找来问问就知道了”。

  殷通也没多想,就同意了,项梁就出去找到项羽,偷偷嘱咐了他几句。

  然后项梁带着项羽,来到殷通面前,殷通刚准备问话,项梁突然说:“动手”项羽立即拔出宝剑,把还没反应过来的殷通一剑杀死。

  会稽郡的最高长官,突然在自己的衙门内被杀,手下顿时大乱,项羽又杀了几个人,最后没有人再敢反抗。

  项梁和项羽就这样控制了会稽郡,他们立即宣布反秦,带着江东子弟渡过长江,开始了反秦的征程。

  等刘邦过来投奔的时候,项梁已经打了好几个胜仗,是各路起义军里实力较强的一支,当时刘邦手里只剩下一百多名残兵败将,好在刘邦的一大优点就是亲和力很强,他很快取得了项梁的信任,项梁拨给了刘邦五千多人的兵马,派刘邦和项羽一起出去攻打秦军。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未来的死对头,这时还是亲密的搭档,两人合作效果还不错,多次击败秦军。
  项梁有个很厉害的谋士叫范增,在他的谋划下,项梁派人在民间找到了楚国王室的后代熊心,把熊心立为楚怀王,利用楚国号召力招兵买马,使得部队的声势进一步壮大。

  然后项梁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秦军,屡战屡胜,秦军一退再退。

  胜仗打多了,项梁开始骄傲自满,觉得秦军不过如此,部队的防备有所松懈,而秦朝吸取了教训,给大将章邯补充了很多兵力,章邯带着秦军,在夜里偷袭项梁的部队,项梁军猝不及防,被杀的大败,项梁本人被当场杀死。

  消灭项梁的主力部队后,秦军主将章邯觉得楚军已经不足为虑,率军向北进攻赵国,大破赵军,同时另一支秦军由大将王离率领,把赵王包围在巨鹿,赵王危在旦夕,派人向各路起义军求救,这时楚怀王已经成为各路反秦起义军的盟主,他收到了赵王的求救信。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楚怀王立即开会商讨对策,将领们认为现在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去赵国救援赵王,另一路直接进攻秦帝国的基地关中,这样才能迅速彻底的推翻秦朝,关中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当时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

  项羽因为自己的叔叔项梁被秦军杀死,急着报仇,想亲自带兵进攻关中,但老将们认为项羽为人残暴,派他去会引起秦人激烈的反抗,而刘邦比较宽大,善于安抚百姓,派他去的话胜利的把握会大一些,所以老将们都建议楚怀王派刘邦去进攻关中。

  最终楚怀王听从了大家的建议,派刘邦带兵西进去进攻关中,派项羽带兵北上去救援赵王。项羽对楚王的这个决定应该是很不满的,这为以后2人翻脸埋下了伏笔。

  为了鼓励大家早日推翻秦朝,楚王和大家约定:谁第一个打进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这样楚怀王就等于设置了一个比赛,谁能第一个打进目的地关中,谁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但是这个比赛从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因为楚怀王允许刘邦直接去进攻关中,却要项羽先去救援赵王,等于刘邦可以直线跑,项羽只能按曲线跑,这当然有利于刘邦率先到达终点,项羽对楚怀王的这个安排非常不满,但他此时地位不高,只能忍气吞声,奉命行事。

  刘邦很快带兵出发,大军走到一个叫高阳的地方停了下来,休整了一段时间。

  高阳有个奇人叫郦食其,他家里很穷,也没什么像样的工作,在高阳负责看守城门,但是这个人喜欢读书,爱研究天下形势,一直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现在听说刘邦的大军来了,郦食其觉得刘邦是个英明之主,恰好刘邦手下有个骑兵是郦食其的老乡,郦食其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请这个老乡在刘邦面前推荐自己,老乡推荐后,刘邦答应见他一面。

  于是郦食其兴冲冲地来到刘邦住的地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卫兵进去通报,刘邦就问卫兵:“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卫兵说:“看他的穿着,像是个儒生”。刘邦向来看不起儒生,就说:“告诉他,我现在忙着天下大事,没空见儒生”。

  卫兵出来后,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郦食其,郦食其当时就怒了:自己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难道就因为自己是个儒生就错过?

  这绝对不行!郦食其手持宝剑,怒目圆睁,大声对卫兵说:“请你再去通报,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卫兵被这个人的气势吓住了,赶紧再去通报,刘邦听说后,知道来的是个不好惹的家伙,就请他进来一谈。

  没想到两人谈的很投机,刘邦当时正苦于兵力不足,郦食其告诉他:在附近的陈留囤积了大量粮食,但只有少数秦军把守,如果把陈留打下来,利用那里的粮食招兵买马,兵力很快会大大增加。

  刘邦的一大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别人好的意见,他觉得郦食其的建议很好,立即行动,果然很容易就拿下了陈留,利用那里的大量粮食招兵买马,队伍得以迅速壮大。

  现在刘邦这一路人马取得了一些进展,项羽那一路人马的进展怎么样呢?我们下回再说。
  上回说到,楚王为了鼓励大家推翻秦朝,立下约定:谁第一个打下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关中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当时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楚王让项羽去救援赵国,让刘邦去进攻关中,这明显是有利于刘邦率先打下关中的,所以项羽对楚王的这个安排很不满意,这也为日后两人的翻脸埋下了导火索,而且派去救援赵国的这一路楚军里,楚王只是让项羽担任副帅,主帅的位置交给了一个叫宋义的人。

  这个宋义是什么人呢?他原先是项梁的下属,之前楚军多次打败秦军的时候,楚军士兵们普遍都轻视秦军,宋义对主帅项梁说:“骄兵必败,现在秦军在不断得到增援,我们要多加防范。”项梁不听,后来果然兵败被杀,这件事传到楚王那里后,楚王觉得宋义懂军事,所以派兵去巨鹿救援赵王的时候,让宋义做主帅,统领部队,让作战勇猛的项羽做副帅。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秦国共有40万大军在赵国,其中20万由大将王离率领,在巨鹿包围赵王,剩下的20万由大将章邯率领,在对付其他赵军。项羽这一路楚军只有5万人左右,其他的起义军有数万人,但是他们害怕秦军,不敢主动进攻秦军,在旁边看着

  巨鹿在今天的河北平乡,宋义带领楚军走到安阳就停了下来,安阳距离巨鹿只剩下一百多公里,但宋义似乎走累了,下令大军驻扎在安阳,一停就是40多天。

  当时赵王被秦军包围,危在旦夕,等了40多天之后,项羽终于忍不住了,问宋义为什么不赶紧前去攻击秦军。

  被楚王视为军事专家的宋义,搬出了一套理论,他说:“现在秦赵相争,如果秦军赢了,他们会疲惫不堪,我们就可以乘机进攻他们,一定能胜利,如果秦军败了,我们就去痛打落水狗,必然大胜,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让秦赵鹬蚌相争,我们坐收渔翁之利。”宋义最后还特意强调了一下:“作战勇猛,我宋义不如你项羽,但是运筹帷幄,你项羽不如我宋义。”

  否定项羽的进攻提议后,宋义怕他轻举妄动,特意下令:“凡是军中不听命令,擅自行动的人,格杀勿论。”做完这些,宋义就去大吃大喝了

  让他人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看起来是高明的理论,但任何高明的理论都要去结合实际情况,同样的按兵不动,有时是等待时机,有时却会错过机会,关键就看对时局的把握,而这时的项羽就看的比较透彻。

  项羽就分析说:“现在秦军依然很强大,刚刚复国的赵国还很弱,秦军很快会消灭赵国,到时秦军得到赵国的人员和资源补充,会更强大,对我们更不利,宋义作为主帅,耽误战机,不体恤士兵,反而自己大吃大喝,他不配做主帅。”

  下定决心之后,项羽利用早上拜见主帅的机会,在宋义的营帐里把宋义一剑杀死,然后对外宣布:宋义阴谋反叛楚国,楚王密令我杀了他。项羽向来勇猛无比,将领们都怕他,没人敢反抗,一致同意让项羽做主帅,项羽派人向楚王报告,楚王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主帅,统领部队救援赵王。荡气回肠的巨鹿之战由此正式开打。

  项羽先派出2万人做一些试探性的进攻,结果被秦军击败,面对赵王的再次求救,项羽拿出了他的狂人本色。

  项羽带领所有人马过了河,命令把渡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锅碗全部砸烂,军营全部烧掉,所有人只带三天的口粮,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人被逼到绝境,往往会爆发强大的力量,现在楚军人人都知道,船没了,已经回不了头了,如果不能战胜秦军,就是死路一条。

  求生的本能让楚军爆发了,包围赵王的是王离率领的秦军,是一支很强的队伍,但面对拼了命的楚军,王离的秦军扛不住了,多次激战之后,秦军被击溃,主帅王离被活捉。

  当时过来救援赵王的诸侯军队有十几只,但都不敢主动攻击秦军,楚军进攻的时候,他们在旁边观战,项羽带领下的楚军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深深震撼了他们,等到战斗结束,项羽召见诸侯们,诸侯们吓的都不敢抬头看项羽,项羽因此一战成名。
  祝大家国庆节快乐,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在巨鹿消灭王离的秦军之后,赵国境内还剩下章邯的秦军,章邯不敢再和项羽交战,双方陷入了对峙。

  进入对峙之后,双方都存在一些隐患,项羽的隐患是军粮不足,无法长期作战,章邯则不用担心军粮的问题,但是他有个更大的问题需要去担心:那就是皇帝的指责。

  派出去的秦军主力迟迟无法扑灭起义军,秦二世很生气,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怕了,秦二世可是杀人不眨眼啊,当初为了抢皇位,把自己的兄弟都杀光了,章邯怕秦二世怪罪自己,赶紧派使者去咸阳汇报军情

  当时秦朝大权被宦官赵高控制,使者去求见他,但是赵高拒不接见。

  赵高为什么不肯见章邯的使者呢?赵高这个人,靠阿谀奉承成了大宦官,为了让秦二世安心玩乐,自己把持大权,赵高对秦二世隐瞒了很多军情,现在事态严重,无法再隐瞒了,赵高怕秦二世知道真相后怪罪自己,准备拿章邯来做替罪羊,所以赵高根本就没打算见章邯的使者。

  使者见不到赵高,就更别想见到皇帝了,使者也不傻,在咸阳摸清楚情况之后,就回去向章邯报告。


  使者对章邯说:“现在赵高把持大权,如果我们战胜楚军,功劳会被赵高抢去,如果我们打败仗,赵高就会拿我们做替罪羊,我们也难逃一死,请将军慎重考虑。”

  听完使者的汇报后,章邯动摇了,在这种形势下,再打下去是自取灭亡,不是被楚军杀死就是被赵高害死,谁都想活下去,于是被逼无奈的章邯只好暗中派出使者,联系项羽,准备投降。

  项羽正在担忧楚军粮食不足的问题,突然得知章邯想投降,项羽喜出望外,立即同意,和章邯见面结盟,封章邯为雍王,为了控制章邯的秦军,项羽把章邯安置在楚军队伍里,把投降的秦军做先锋。

  楚军里大部分是楚人,以前经常被秦人欺压,现在秦军投降了,楚军士兵们就乘机报复,欺压秦军的士兵,秦军士兵们不堪忍受,聚在一起说:“我们是被章邯欺骗才投降的,现在被楚军作为先锋进攻关中,如果能打进去当然最好,如果打败了,我们在秦国的亲人们肯定都要遭殃了。”秦军士兵们因此准备密谋反叛。

  但是秦军和楚军住在一起,人多嘴杂,秦军士兵们的密谋就被楚军将领知道了,楚军将领立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项羽。

  项羽的一大缺点就是过于残暴,得知投降的秦军士兵想反叛后,项羽对将领们说:“投降的秦军人数很多,他们内心不服,如果我们到了关中以后,投降的秦军不听指挥,我们就危险了,不如杀光他们,只带章邯等几人进入关中”。

  于是楚军就在夜里袭击秦军的营地,把投降的20万秦军全部杀死了。

  然后项羽带领楚军向西进攻秦国,这时突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刘邦已经占领了关中。项羽大惊失色,那么刘邦是怎样这么快就拿下关中的呢?我们下回再说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晚上好
  上回讲到,项羽在向关中进军的路上,突然得知刘邦已经拿下了关中,那么刘邦是如何快速拿下关中的呢?

  原来,刘邦采用郦食其的建议,攻下陈留,利用那里的粮食招兵买马,大大扩充了兵力。

  然后刘邦带兵向咸阳方向进攻,一路上攻城略地,很快打到了南阳,南阳太守抵挡不住,带兵逃到宛城,继续坚守。

  宛城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下,楚王当初和刘邦、项羽约定:谁先打下咸阳,就封谁为王。所以刘邦急着去咸阳,但宛城易守难攻,刘邦就准备带兵绕过宛城向西走。

  这时有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张良。

  张良家族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本来张良可以继承父辈的事业,可是秦国打了过来,把韩国给灭了,张良也从贵族变成了平民,所以张良从一开始就对秦朝怀有国仇家恨。

  为了报仇,张良散尽家财,曾经策划过一次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当时秦始皇到东部来巡视,张良知道后,找来一个大力士,给他准备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按照规定,只有皇帝的马车用六匹马,大臣的马车只准用四匹马,张良就准备到时刺杀有六匹马的马车。

  张良摸清秦始皇的行踪之后,和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经之路上,过了一会,秦始皇的车队来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由于秦始皇被人多次偷袭过,所以防备之心很重,秦始皇让所有的马车都用四匹马,这样张良就分不出哪个车是秦始皇的。

  于是张良只好赌一把,让大力士瞄准最豪华的一辆车,把大铁锤砸过去,一下子把那个车上的人砸死了,然后张良赶紧趁乱逃走,但其实秦始皇并不在那个车上,张良暗杀失败。

  后来反秦起义爆发,项梁拥立楚王,恢复楚国之后,张良也想恢复韩国,就去找项梁帮忙,项梁答应了他,派人找到韩国王室的后代,立为韩王,张良就去辅佐韩王,以颍川附近为地盘。

  刘邦向西进攻关中,路过颍川,张良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打算绕过宛城的时候,张良对刘邦说:“我知道你现在急着想打进咸阳,但秦军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不打下宛城,绕过去继续前进,那前面路上还有秦军挡着我们,后面宛城的秦军可能袭击我们的后方,那我们就危险了!”

  这番话点醒了刘邦,他立即带兵返回,把宛城重重包围,摆出一副不打下来,誓不罢休的样子。

  南阳太守一看,这下子是不可能突围了,绝望之下,太守准备自杀,被他一个叫陈恢的手下拦住了,陈恢说:“你先别急着死,我还有办法!”

  兵临城下之际,陈恢还有什么办法呢?他的办法就是:谈判。

  陈恢越过城墙,来到刘邦的大营,以守军代表的身份,见到了刘邦,一场改变命运的精彩谈判上演了。

  首先分析当前形势,陈恢对刘邦说:“我听说楚王约定,谁先打进关中,就封谁为王,现在你停在这里,包围我们宛城,守军们怕投降被杀,所以都决心坚守,宛城城池坚固,你天天攻城,损失了很多士兵,如果绕过宛城前进,宛城的秦军又会打击你的后方,这样你前面难以接近咸阳,后面又有宛城秦军的威胁。”

  这番话直击刘邦的要害,刘邦也无法反驳,陈恢接着提出了解决方案:“你不如和我们订盟约,招降宛城,封赏南阳太守,让他继续守南阳,你带着他的部队继续向西,路上其他城池的官吏听说投降有封赏后,一定不会再拼死抵抗,你就可以顺利的抵达咸阳。”

  陈恢的方案,有效的解决了双方的困境,刘邦很满意,立即招降宛城,封赏南阳太守,然后带兵继续向西走。

  其实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下忍受很久了,各地守军并不是对朝廷有多么的忠心,只是因为怕投降后被起义军杀死,现在一看,投降不仅不会被杀,还有封赏,沿途的守军就不再拼死抵抗,纷纷向刘邦投降,刘邦顺利的接近了关中。

  随着刘邦大军的步步逼近,秦朝的实际掌权者赵高慌了,为了自保,赵高除掉秦二世,派人去和刘邦谈判,想和刘邦分割关中的土地,各自为王,刘邦不听他的,继续进攻,打败了咸阳附近秦军的抵抗。

  赵高看和谈不成,就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想把罪责都推到他身上,自己乘机逃跑。

  但是子婴不像秦二世那么好糊弄,他暗中准备,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赵高,等政变结束,子婴把皇位坐稳的时候,刘邦的部队已经到了霸上,到了咸阳门口了。


  这时子婴已经无力抵抗,只能向刘邦的部队投降,以前称霸天下的秦国,就这样被亭长出身的刘邦给灭掉了。

  活捉子婴后,有的将领建议杀了他,这就属于感性上的泄愤了,项羽会这么做,刘邦不会,刘邦是理性的人。

  刘邦答道:当初楚王派我进攻咸阳,就是考虑到我比较宽容,而且杀死投降的人也不吉利。

  刘邦没有杀秦王子婴,而是把他交给官吏看守,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当时秦人刚刚投降,人心不稳,如果一来就把秦王杀死,只会制造恐慌,增加管理的难度。

  秦朝皇宫富丽堂皇,刘邦看了也叹为观止,想进去住几天,被张良劝住了,敏感地点不能落人口实啊,刘邦带兵退到霸上驻守,然后为了稳定人心,表明态度,请秦国的父老豪杰们来开了个会。

  会上刘邦说:大家在秦朝的严刑峻法下已经受苦很久了,稍微说点和朝廷不一致的话就会被定为诽谤,然后被灭族,这样的日子过去了,我们和诸侯之前有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就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应该在关中称王,秦朝的严刑峻法全部废除,新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和偷窃按严重程度受罚。

  这就是约法三章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新的规定传开之后,秦国人都很高兴,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忍受多种严刑峻法,生活在恐惧之中了,刘邦的这一举动让秦人很感激,都支持他在关中称王。

  这时有人就对刘邦说:关中地理位置好,易守难攻,现在听说项羽正带兵向关中前进,如果他来了,关中恐怕就不是你的了,应该派兵守住函谷关,挡住项羽,然后自己在关中招兵买马,壮大实力。

  刘邦觉得有道理,就照这个方案去办,派兵守在了函谷关,那么刘邦能否阻止项羽入关呢?我们下回再说。
  第2章【危险的鸿门宴】

  上回说到,在起兵反抗秦朝的众多起义军里,刘邦第一个占领了咸阳,然后派兵守住函谷关,想拦住项羽的部队。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关口,在历史上有2个函谷关,一个是秦代函谷关,一个是汉代函谷关,这里我们说的是秦代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

  函谷关在秦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战国后期,秦国国土已经扩张到了函谷关以西,秦国的不断扩张,严重威胁了其他国家,为此韩、楚、赵、魏、燕5国曾经策划过一次联合进攻秦国的行动。

  因为秦国边界大多有山,在那个时代,想翻山越岭的运输粮草是非常艰难的,只有函谷关那里比较好走,所以五国联军打算从这里进攻秦国。

  其他国家知道函谷关好走,那秦国当然也知道了,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函谷关的北边是黄河,南边是悬崖,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秦国很清楚,函谷关一旦失守,秦国将无险可守,所以秦军在函谷关全力防守,五国联军人数虽多,但各有各的打算,都指望别人出力,自己保存实力,人数虽多,但人心不齐,所以最后秦军在函谷关挡住了五国的进攻,把他们打退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攻守双方换人了,现在防守函谷关的是刘邦的部分兵力,进攻方是项羽统一指挥的40万楚军。

  所以历史没有重演,楚军轻易就攻破了函谷关,很快抵达了咸阳附近。

  这下刘邦着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刘邦这边又出了个叛徒,刘邦手下有个左司马叫曹无伤,这个人看项羽实力强,就想换个阵营,投靠项羽,他就偷偷给项羽通风报信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还要把秦国的宝物全部占为己有。

  项羽一听就火冒三丈啊:我项羽是贵族后代,消灭了秦军主力,你刘邦算什么!项羽立即下令:明早大家大吃一顿,然后去消灭刘邦!

  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项羽有40万楚军,驻扎在鸿门,刘邦有10万部队,驻扎在霸上,双方距离只有20公里左右,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而且楚军刚刚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士气正盛,战斗力爆表,如果真打起来,刘邦凶多吉少。

  关键时刻,刘邦运气不错,虽然他这里出了个叛徒曹无伤,给他引来了祸患,但项羽那里也出了一个叛徒,让事情有了转机。

  项羽有个叔叔叫项伯,这个人和张良关系好,张良在刘邦的阵营里,项伯不想看到好朋友被杀,就连夜找到张良,把项羽明天要带领楚军大举进攻汉军的消息告诉张良,叫他赶紧逃,不要陪刘邦一起死。

  没想到张良很有义气,没有独自逃命,而是把项羽明天要进攻的消息告诉了刘邦。

  刘邦一听,头都大了,自己现在的实力自己清楚,根本打不过项羽,刘邦就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项伯是我好朋友,我们只有拜托他去给项羽做工作,说你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情商高啊,立刻就反应过来,赶紧把项伯请进来,毕恭毕敬的接待他,为了把他拉到自己这边,还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然后刘邦解释说:“我到关中后,封存财宝,等项羽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而已,我从来没想过背叛项羽将军。”

  这些话当然是瞎扯,但是项伯本来就意志不坚定,现在又被刘邦拉拢成了儿女亲家,项伯就站到了刘邦这一边,答应帮刘邦带话给项羽,并且约定:刘邦明早去跟项羽认错。

  然后项伯连夜赶回去,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可能是刘邦的人格魅力太大啊,项伯完全站在了刘邦那一边,帮他说了很多好话,最后特意对项羽强调:“如果不是刘邦先占领关中,让秦国崩溃,你又怎么能轻易的进入关中呢?现在别人有大功还要消灭他,这不仁义啊”。

  项羽这人虽然强横,但是他喜欢感情用事,怒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几句好话一听就不生气了,答应不进攻刘邦,明早等他来认错。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了一些随从就来了,一见面就对项羽赔罪道歉,态度很谦虚,项羽很满意,火气也就消了,请刘邦吃饭。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就此开始。

  项羽的谋士范增一直认为刘邦是个潜在的威胁,坚决要铲除刘邦,所以他在宴席上多次暗示项羽,要项羽下令杀刘邦,但是刘邦谦卑的态度骗过了项羽,项羽不愿下令杀刘邦,对范增的暗示置之不理,范增一看项羽不肯配合,就拿出了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方案是什么?就是借刀杀人,范增跑了出去,找来一个叫项庄的年轻将军,叫项庄进去舞剑助兴,找机会刺杀刘邦。

  关键时刻,刘邦的人脉再次发威,儿女亲家项伯站了出来,他知道项庄来者不善,但又不能说破,于是他也出来舞剑助兴,用身体护住刘邦,让项庄下不了手。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张良赶紧出去找帮手,当时樊哙陪他们一起来的,张良就叫樊哙进去救刘邦。

  樊哙是个粗人,他拿起宝剑和盾牌就往里冲,门口的卫士想拦住他,被樊哙直接撞倒在地,然后樊哙就闯进了鸿门宴。

  项羽正在吃饭呢,突然看到有个人闯了进来,拿着剑和盾牌,气势汹汹的瞪着自己,项羽立即警觉地握住自己的宝剑说:“来的是什么人?”

  张良赶紧解释说:“这是为沛公驾驶马车的车手樊哙。”

  因为刘邦出身于沛县,所以他的下属称他为沛公。

  项羽看着樊哙这气势,知道他也是个猛人,顿时有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就和樊哙聊了起来。

  樊哙是个爽快人,聊了几后,他直接把话挑明说:“因为秦朝残暴,天下人都起来反秦,楚王约定:谁先打进关中,谁就是关中王,现在沛公首先占领关中,封存财宝,退军到霸上,等待项王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沛公是有大功劳的人,而项王你相信小人的话,准备杀了有功之人,这么做和残暴的秦朝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大王你不会这么做!”

  项羽被他说的无话可说,半天后冒出来一句:“请坐”。

  樊哙就坐到了刘邦旁边,被他这么一闹,项庄的舞剑助兴也就停了,过了一会,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了出去。

  刘邦出去后就不想回来了,项羽等了半天,看刘邦还没回来,就派人去请他,刘邦已经被吓的够呛了,没回去,招呼都没打就跑了,项羽估计喝多了,也没有继续追究。

  就这样,刘邦从鸿门宴上有惊无险的逃了回来,那么项羽接下来还会怎么对付他呢?我们下回再说
  起义军们攻占了关中,推翻了秦朝,实力最强的项羽获得了分封诸王的权力,但是他这时需要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把刘邦安置在哪里?

  当初为了鼓励起义军们早日推翻秦朝,反秦联盟的盟主楚王定了一个约定:谁先打下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关中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当时是秦朝的核心区。结果刘邦第一个打下了关中,按照约定,他应该是关中王,但是项羽随后率领大军赶到,由于当时项羽的兵力最强,所以其他起义军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让项羽来决定封王。

  根据约定,应该让刘邦在关中称王,但是关中这个地方地理位置重要,易守难攻,项羽怕刘邦留在关中势力越来越大,将来威胁到自己,不想让刘邦留在关中,但又不能违背约定,有点左右为难。

  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范增说:巴蜀也属于关中地区,我们可以把刘邦封到巴蜀地区,这样就不算违背约定,而且巴蜀地区交通不便,刘邦也难以发展。

  项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对外宣称巴蜀属于关中,把刘邦立为汉王,封到巴蜀。

  刘邦本来指望自己能当上关中王,结果一公布,自己被封到巴蜀,心里很不乐意,但是刘邦情商很高,他知道现在对抗不了项羽,所以刘邦没有做出任何抗议,乖乖地带了几万部队去了巴蜀,刘邦这种老老实实的表现让项羽放心了,放了刘邦一马,暂时没有再对付他,但是刘邦心里真的乐意吗?

  刘邦心里当然不乐意啊:我第一个打下了关中,根据约定,我应该是留在关中称王,现在你仗着你实力强,不履行约定,把我封到巴蜀,我现在打不过你,所以我暂时忍一忍。

  正当刘邦苦闷不已的时候,身边的一个人才给他提了一些建议,这个人才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韩信来自淮阴,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淮安一带,他家境贫寒,常常靠朋友的接济来过日子,比如他常常去一个当亭长的朋友家里蹭饭。

  在朋友家蹭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啊,亭长的老婆不想让韩信白吃白喝,于是她故意在饭点之前把饭吃了,等到了饭点,韩信来时发现没饭了。

  这摆明是嫌弃他,韩信也有自知之明,以后再也不来了。

  但是吃饭问题还要解决,韩信决定去河边钓鱼吃,一位在河边洗东西的老母觉得韩信很不容易,就经常给韩信带饭吃。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还有人要找韩信的麻烦,韩信喜欢研究兵法,身上总带着一把宝剑,一个混混看不惯韩信,故意在大街上拦住他,说韩信有种就杀死自己,否则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

  最终韩信选择从混混的胯下钻过去,周围人们都嘲讽韩信,觉得韩信是个懦夫。


  韩信到底是不是懦夫?时间会证明一切。

  后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韩信起初投奔了项羽的军队,给项羽出了不少妙计,但项羽根本不听,韩信只好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

  这次依然不顺利,刘邦只让韩信在后勤部门工作,他也没看出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现在社会需要交流和协作,古代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汉军的后勤工作是由萧何主管的,韩信在后勤部门工作,因此韩信和萧何日渐熟悉,和韩信聊了几次后,萧何发现韩信的确见识过人,非一般人可及。

  当时项羽势力大,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项羽把刘邦等人封到了汉中,很多下属不看好刘邦,纷纷逃离,韩信见刘邦迟迟不肯重用自己,也跑了。

  消息传来,萧何赶紧去追韩信,这就是“月下追韩信”的由来,最终萧何总算把韩信劝了回来。

  刘邦知道这事后很生气,把萧何骂了一顿,说其他人跑了你不去追,偏偏追一个平平无奇的韩信?

  萧何给出了一个让刘邦吃惊的解释:一般人跑了无所谓,你要想统一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奇才!
  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之下,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并跟韩信聊了聊未来的战略规划。

  毕竟不能完全听别人的,总得自己把把关,刘邦就问韩信:你对安定天下有什么好计划?

  这是一次入职面试,韩信不慌不忙,反客为主,他反问刘邦:您的部队和项羽的相比,谁打仗更勇猛?

  刘邦承认自己的军队没有项羽一方那么强悍。

  韩信欲扬先抑,他先点出刘邦部队目前战斗力比对手稍逊一筹,接下来韩信开始分析项羽的缺点。

  韩信之前为项羽效力过一段时间,对项羽比较了解,韩信认为项羽主要有以下几大缺点:


  第一,不会用人。韩信认为项羽虽然勇猛,但他不会用人,对下属们不够信任,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项羽即使再厉害,打仗光靠他一个人也是不行的。

  对下属们太小气,每次下属作战立功之后,项羽经常舍不得给下属升职,因此下属们积极性不高。
  分封不公。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项羽在分封时以关系好坏作为标准,关系好的就封王,明显分封不公,大家都对他很不满。
  过于残暴。项羽打胜仗后经常屠城,老百姓们都很怨恨他。

  总而言之,韩信认为项羽只是表面强大,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民心,汉军一定可以打败他。

  这一番话可不是凭空拍刘邦的马屁,都是有理有据的,刘邦听后大受鼓励,下定决心对抗项羽。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韩信接着对刘邦说:“我们的士兵都是东部地区的人,他们天天想回老家,现在应该利用他们想回老家的急切心情打回去,能做一番大事业,否则时间久了,天下安定,人人安居乐业,就没有这种机会了,不如现在出去争霸天下。”

  韩信的话提醒了刘邦,刘邦决定立即行动,首要目标就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关中。

  当时想从巴蜀去关中,陈仓是必经之路,但陈仓那里有高山峻岭阻隔,而且还有重兵把守,很难正面突破。

  好在刘邦手下谋士多,没有被这个难题难住,刘邦当初来巴蜀的时候,为了向项羽表示自己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烧毁了沿途的栈道,栈道就是古代在悬崖峭壁之间建的一种木板通道,用于运输士兵和粮草,刘邦决定用这个来做文章。

  刘邦派樊哙带一万人大张旗鼓的去修栈道,把声势搞的很大,让陈仓守军很快知道了这个事情。

  守军一看,刘邦在派人在修栈道,以当时的技术,这样的栈道没个三年五载根本修不好,所以陈仓守军估计刘邦的部队几年内过不来,就不再高度戒备。

  其实修栈道只是刘邦用来麻痹守军的招数,在修栈道的同时,刘邦派出精锐部队,翻山越岭走小路,如同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现在陈仓,陈仓守军猝不及防,被迅速拿下,刘邦就用这个办法占领了陈仓,打开了前往关中的大门,那么刘邦下一步还会如何发展?我们下回再说。

  上回说到,刘邦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占领了陈仓,打开了前往关中的大门,本来项羽兵力雄厚,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项羽犯了三个错误,导致局面逐渐对自己不利。

  第一个错误就是滥杀无辜,在项羽抵达咸阳之前,刘邦采取取消秦朝各种严刑峻法,简化法律等措施,已经逐渐让咸阳安定了下来,但是这个安定的局面被项羽一来就给破坏掉了,项羽出身楚国军事贵族,家族里有很多人死在秦军手里,所以项羽对秦朝怀有深仇大恨,等他率大军占领秦朝首都咸阳后,项羽不顾大局,立即开始疯狂的报复,指挥军队把咸阳屠城,放火烧毁秦朝宫殿,把咸阳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些做法让秦人对项羽大失所望,导致项羽在关中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第二个错误是都城的选址。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有高山大河做屏障,易守难攻,当初秦国就是以关中为基地,进可攻退可守,逐步统一了天下,因此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关中。

  但是项羽有很强的虚荣心,不考虑实际,把面子摆第一位,项羽说:富贵之后不回去让别人看看,这和在夜里穿好衣服有什么区别?

  所以项羽没有在易守难攻的关中定都,而是定都在他比较熟悉的彭城,彭城在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

  第三个错误是杀害义帝。在反秦战斗中,楚王起到了反秦联盟盟主的作用,所以推翻秦朝后,各路起义军都尊称楚王为义帝,当初义帝不肯派项羽率先进攻关中,导致关中被刘邦第一个拿下,所以项羽对义帝一直怀恨在心,现在项羽手握强兵,为了报复,就派人害死了义帝。这件事被刘邦抓住了把柄。

  刘邦嚎啕大哭,亲自为义帝举办了三天的葬礼,派人对各个诸侯说:天下人一起拥立义帝,我们都表示服从他,现在项羽竟然杀了义帝,这是大逆不道,我亲自为义帝置办了丧事,准备出动所有部队,请大家和我一起出兵,讨伐杀害义帝的凶手项羽!

  通过这番操作,刘邦让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把项羽变成了众矢之的。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拿下了咽喉要道陈仓,打开了前往关中的大门。

  关中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因为东有潼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处于四关之中,所以被称为关中,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来按照约定,刘邦第一个打下了关中,应该让他在关中称王,但是项羽仗着自己势力大,强行把刘邦封到巴蜀,巴蜀就是四川一带,所以刘邦现在想夺回关中。

  这时项羽已经离开了关中,留在关中的是项羽封的三个王。

  这三个王原本是秦朝的军官,当初秦朝大将章邯率军和项羽对战的时候,章邯率领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怕秦军难以控制,把投降的20万秦军全部杀死,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军官。

  后来在划分关中这块地盘的时候,考虑到关中地区的重要性,项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把关中一分为三,分给了章邯他们,立章邯为雍王,统治关中西部,立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关中东部,立董翳为翟王,统治关中北部。

  项羽这个一分为三的办法,避免了关中被一家独大,但是这也造成了关中力量分散,难以抵挡外来势力,而且当初是因为章邯等人率军投降,导致20万关中子弟被杀,所以关中百姓对章邯等人并不支持。

  刘邦抓住了这一点,率军对关中三王各个击破,三王本来就力量分散,又得不到百姓支持,很快被刘邦击败,刘邦顺利的拿下了关中,然后带兵南下,去攻打项羽的基地——彭城。

  刘邦带兵打了过来,不过项羽这时没工夫应付刘邦,由于项羽分封不公,齐国大将田荣起兵反对项羽,项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这时正带领楚军主力在齐国攻打田荣兄弟。

  楚军主力尽出,留守基地彭城的没剩多少人,因此刘邦带领的汉军轻松攻占了彭城。

  彭城在江苏徐州一带,是项羽为自己选定的都城,听说汉军打下了彭城,项羽大吃一惊,他不敢继续在齐国打仗,赶紧带楚军主力返回彭城。
  当初以破釜沉舟之势击溃秦军的楚军还是那么犀利,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对占据彭城的汉军发起猛攻,汉军难以抵挡,大败而退,楚军乘胜追击,把刘邦部队包围在安徽灵璧附近。
  当时的形势可谓十分凶险,汉军损失了十多万人,刘邦只剩少量人马在坚守,危在旦夕,这次如果刘邦被项羽抓住,项羽一定不会像上次鸿门宴一样放过刘邦。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正应了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

  在危急关头,突然吹来一阵狂风,刹那间飞沙走石,尘土飞扬,而且狂风恰好对着楚军阵地吹,楚军士兵们因此陷入混乱,刘邦乘机在骑兵的护卫下突围。

  这一战结束后,刘邦和项羽都有损失,刘邦由于匆忙撤离,来不及转移留在老家的家人,他的一些家人被楚军抓走。

  项羽虽然打跑了刘邦,但由于他带领楚军主力离开了齐国,导致齐国又被田荣的弟弟田横占据,不过从大局上看,项羽依然占优势,在他打败刘邦后,一些中间势力倒向了项羽这一边。

  这时刘邦这边出现了新问题:有人开始质疑他的谋士陈平。

  我们知道刘邦身边有汉初三杰,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曾说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保障后勤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这三人为汉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除了这三人以外,陈平也是刘邦身边的一位重要谋士,不过此时陈平刚来投奔刘邦,他之前分别为魏王和项羽效力过,由于陈平多次跳槽,刘邦的一些下属觉得陈平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劝刘邦不要用他。

  刘邦也是心存疑虑,陈平的确有多次跳槽的行为,如果自己重用他,万一他哪天也背叛自己呢?

  刘邦心里没底,就把陈平叫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先后离开魏王和项羽,是不是不守信用?

  这算是刘邦对陈平的一次求职面试,如果回答不过关,陈平可能马上要卷铺盖走人。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听到刘邦的问题后,陈平很快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陈平答道:“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从来不用我的计策;我离开项羽,是因为他任人唯亲,我听说您爱惜人才,所以才来投奔您,如果您觉得我的谋略无用,我马上辞职。”

  刘邦有一点比项羽强很多,那就是知错就改,不死要面子。听了陈平的话,刘邦知道自己错怪了陈平,马上道歉,之后没有再怀疑陈平。

  孙中山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古往今来,人才在干事业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刘邦重视人才,才有一批能力杰出的人愿意为他效力,包括陈平和韩信等人,接下来韩信就为刘邦立了个大功。
  祝大家周末愉快
  当时刘邦和项羽势不两立,刘邦需要扩大地盘,增强实力,中间势力之一的魏国就成了他的目标,刘邦派人去游说魏王,希望他率众加入自己这一边,结果被魏王拒绝了。

  谈不拢只能打了,刘邦派出了自己这边的王牌名将——韩信!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打仗出神入化,面对魏王的部队,韩信声东击西,在临晋河摆出一些士兵和战船,做出一副要在这里过河进攻魏国的样子。

  魏王信以为真,派兵盯着临晋河一带,韩信趁机带领主力部队在别处过河,直击魏王的基地安邑。

  等韩信带领汉军逼近安邑之时,魏王才知道中计了,赶紧组织人手迎战,仓促开打的魏王人马被汉军一战击败,魏国被汉军顺利拿下。

  接下来是韩信的个人表演时间,拿下魏国后,韩信又带兵北上,去对付对抗刘邦的赵国,当时在赵国主持大局的是赵王和重臣陈馀。

  其实赵王这边也有人才,一个叫李左车的人给陈馀献计,他说韩信大军走的是狭窄的井陉道,物资肯定放在部队后面运输。李左车提出自己带兵截击韩信的后勤部队,然后陈馀带兵堵住韩信大部队的前进之路,让韩信一方进退两难,过了几天后,等他们吃完随身带的粮食,就可以轻松打垮他们。

  这里解释一下井陉道,我们知道山西、河北、河南之间有高大的太行山,难以翻越,古代这三地来往一般走太行山里的八条通道,号称“太行八径”。井陉道就是太行八径之一,韩信部队从魏国去赵国,走的就是井陉道。

  井陉道很狭窄,通行者很容易被敌人打伏击,如果陈馀采纳李左车的计策,韩信部队就危险了。

  然而李左车万万没想到,陈馀是个死脑筋的人。陈馀不屑使出设伏的战术,坚持要正面开打。

  其实韩信注意到了走井陉道的危险,他也怕敌人在这里下手,后来通过情报得知陈馀不屑在井陉道设伏,韩信大喜,很快带兵通过了井陉道。

  接下来双方就要开打了。
  开打之前,韩信做了一些奇怪的安排,他让一支骑兵部队带着汉军的旗帜躲进山里,然后派人在河边设置阵地。

  背水一战?那不是自断退路吗?看到汉军在河边设置阵地,赵军士兵们都笑了。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祝大家周末愉快
  看事情不能光看表象,背水一战的确不利于己方撤退,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会激发出更强的斗志,看来韩信是个善于揣摩心理的人。

  不久之后,战斗打响,韩信先假装打不过,带领汉军退到河边的阵地。

  看到汉军后退,兴奋的赵军将士们全部从大营里冲了出来,去追击汉军。

  这时韩信的安排起作用了,看到赵军离开了大营,韩信事先埋伏在山里的骑兵冲了下来,把汉军的旗帜插满了赵军的大营。

  远离大营的赵军没有察觉汉军骑兵的行为,还在追击韩信带领的汉军主力,很快追到汉军设在河边的阵地。

  到了河边,汉军已经退无可退,再退就被河水淹死了!
  人在绝境里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为了活命,汉军士兵拼死战斗,赵军怎么打都打不垮汉军,无奈之下,赵军只好选择退回大营。

  走到大营门口时,赵军士兵们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大营里插满了汉军的旗帜!

  这个景象让赵军士兵们又惊又怕,看起来汉军已经攻占了己方大营,赵军因此乱作一团,很快被追来的汉军击溃,赵王被汉军活捉,韩信在继攻占魏国之后,又拿下了赵国。

  前文介绍过,在开战之前,李左车曾经给赵军献计对付韩信,现在韩信攻占了赵国,他会怎么对付李左车呢?

  果不其然,占据赵国后,韩信很快发布通缉令,对李左车发出高额悬赏,要求活捉李左车,通缉令发出去没多久,就有人把李左车绑过来了。

  你以为韩信要报复李左车?那你就小看韩信的格局了。

  见到李左车后,韩信立即给他松绑,把李左车当成了座上宾,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

  现在韩信已经拿下了魏国和赵国,附近还有燕国和齐国跟汉军作对,韩信知道李左车很有战略眼光,所以特意来问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

  看到韩信这么有诚意,李左车就开诚布公地谈了谈他的看法,他认为韩信部队连续作战,士兵已经很劳累,此时不适合再去强攻燕国,而是应该让部队休整,同时向燕国展示汉军的强大实力,然后派人去游说燕王,就有很大把握劝降燕国,到时再兵临齐国,则天下可定。

  总之一句话:用威势吓唬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大程度地减伤己方的消耗。

  这个计划让韩信拍案叫绝,他马上依计行事,派部队在燕国附近耀武扬威,同时派人去游说燕王,果然成功地劝降了燕王。

  韩信这边屡战屡胜,刘邦那边也取得了一个重大进展——策反了英布。
  刘邦知道英布有一定的实力,他希望派个人去策反英布,让英布对项羽反戈一击,这样刘邦战胜项羽的希望就更大了,这时一个叫随何的下属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去游说英布。

  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当时项羽的实力比刘邦强,英布不想站错队,所以随何来了几天后,英布一直避而不见。

  其实避而不见说明英布的内心在做思想斗争,如果他真的坚决忠于项羽,随何作为刘邦的使者过来,英布早把他抓起来了,现在英布避而不见,说明随何有机会说服英布,但是英布不肯见面,怎么办呢?

  看来只有搏一把了,随何对英布身边的下属说:“请让我和九江王英布见一面,觉得我说得对就听,说的不对就处死我,好给项羽表忠心。”

  下属把这话告诉了英布,英布看随何这么有决心,就见了他一面。

  凡事要分析,英布之所以不敢和刘邦的人走太近,无非是他觉得项羽带领的楚军更强,要想策反英布,就得改变英布对楚汉两军的看法。

  随何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他列出2个理由,证明项羽一方在走下坡路。

  第一点,项羽违背誓言,擅自杀死盟主楚怀王,在道义上理亏,舆论是站在刘邦这一边的。

  第二点,汉军在荥阳靠深沟高壁坚守,楚军进退两难,只要英布带兵对项羽反戈一击,汉军一定能平定天下。

  也就是说,无论在舆论还是在实际作战中,汉军都是占主动的,英布应该早点加入刘邦阵营,前途肯定比跟着项羽好。

  听了随何的话,英布心动了,答应帮刘邦。

  考虑到项羽势力大,英布不敢立即和项羽翻脸,这时随何推了他一把。

  项羽对刘邦的策反行动一无所知,他还以为英布是自己的忠实下属,项羽也派使者来到英布这边,要求英布出兵帮助楚军。

  随何知道后,直接找到项羽的使者,对他说:“九江王英布已经加入了汉军,楚国怎能来调他的兵?”

  项羽的使者一听,拔腿就跑,这下子英布是说不清了,他只好死心塌地地加入刘邦一方,派人干掉项羽的使者,然后带兵进攻项羽的地盘。


  得知英布背叛自己,项羽勃然大怒,派头号将领龙且带领楚军去对付英布,楚军一如既往地强悍,英布部队被龙且带领的楚军打败,英布只好去投奔刘邦。

  策反英布是刘邦下的重要的一步棋,英布起初是项羽的得力干将,现在变成项羽的死对头,其实刘邦身边不少人是跟过项羽的,比如韩信和陈平,但是项羽不会用人,最终这些人才都去了刘邦那里,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项羽虽然不善于管理,但还是有少数人才愿意跟着他,比如范增和钟离昧等人,范增是项羽这边为数不多的谋士,足智多谋,为项羽出过不少好点子,钟离昧则是项羽手下的猛将,楚汉之争是双方团队的比拼,双方已经打了好几年,胜负未分,为了早点赢得胜利,刘邦就让身边的谋士想想办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平之前在项羽那边待过一段时间,对项羽阵营的情况很熟,陈平向刘邦指出:项羽的核心团队不过是范增、钟离昧等寥寥数人,我方可以使出离间计,项羽多疑,离间计肯定会起作用,到时楚军发生内讧,我们就可以一举打败他们。
  第3章【四面楚歌】

  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陈平的离间计有可行性,刘邦于是派人在楚军那边散布流言,说钟离昧等将领劳苦功高却没有被项羽封王,他们怀恨在心,打算背叛项羽。

  这个谣言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多疑的项羽还真信了,可能是之前英布的背叛给项羽造成了心理阴影,听说钟离昧等人要背叛的谣言后,项羽不再那么信任钟离昧等将领。

  第一波谣言攻势割裂了项羽和手下武将们的信任,接下来陈平瞄准了项羽的大谋士——范增。

  范增是项羽身边为数不多的智囊,对楚军有重要作用,陈平为了让项羽怀疑范增,故意演了一出戏。

  某一天,项羽派使者去刘邦那里谈判,刘邦让陈平负责接待,陈平起初把接待规格搞的很高,等见到项羽的使者后,陈平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来的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来的是项羽的使者!”

  说完之后,陈平马上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这是见人下菜碟啊,项羽的使者被气得不轻,回去就把这事告诉了项羽。项羽怀疑范增暗中勾结刘邦,从此不再采纳范增的计策,把范增气跑了。

  抛弃范增是项羽的一大失误,从此没人给项羽做长远规划,当然短期内项羽没发现有什么不同,他还在打胜仗,又一次在成皋击败了刘邦。


  成皋的战败让刘邦损失惨重,慌乱中他带着少数人从成皋城里逃了出来,失去大军的他该何去何从呢?

  天无绝人之路,刘邦这边是打了败仗,但他还有一支生力军——韩信的部队。

  当初刘邦拨给韩信部分人马,让他去攻打魏国,没想到韩信屡战屡胜,相继拿下了魏国和赵国,这时韩信已经扩充了不少兵力,如果刘邦能得到韩信的部队,就能重振旗鼓!

  但是韩信已经独立作战很久了,现在他手握重兵,而刘邦刚刚打了败仗,韩信还会听刘邦的吗?

  接下来刘邦用事实证明,他之所以能成为韩信的上级,是有原因的。

  某天一大早,刘邦带着几个人来到韩信部队的大营,说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然后进入大营,来到韩信的住处。

  当时天蒙蒙亮,韩信还在睡觉,刘邦迅速拿走他的兵符,夺走了指挥权,等韩信醒来时,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韩信惊讶无比,只能接受刘邦的安排。

  一切发生的太快,只能说刘邦的确厉害。

  刘邦后来创建汉朝后,曾经说自己在带兵打仗方面比不上韩信,不过从夺取兵权这件事来看,刘邦在某些方面比韩信厉害多了。

  首先,刘邦很机智,他来到大营后没有说自己就是汉王,那样肯定会有人去通报韩信,刘邦在战败缺兵的情况下过来,手握强兵的韩信会是怎样的态度还未可知,刘邦自称是汉王的使者,就不会引人注意,便于行动。

  其次,刘邦行动果断,趁韩信睡觉时先拿走兵符,控制军队,等韩信醒来时,刘邦已经控制了大局。

  这可以看做是刘邦和韩信的第一次过招,刘邦轻松取得主动权。

  接下来刘邦做出巧妙的安排,先封韩信为相国,稳住韩信,然后叫韩信带领新兵部队去攻打齐国,刘邦自己带走了韩信的老兵部队,带着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去对抗楚军。

  楚汉双方再战,打了几次后,双方对峙于广武,由于刘邦的盟友彭越在后方烧掉了楚国的部分粮食,导致在前线打仗的楚军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草不足可撑不了太长时间,项羽心急如焚,想和汉军速战速决,但是刘邦故意坚守不战,怎么办呢?

  前文介绍过,在之前的彭城之战中,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了逼刘邦出来决战,项羽使出人质战术,他把刘太公推到两军阵前,对刘邦喊话说:“你再不投降,我就煮了你父亲!”

  这给刘邦出了个难题:如果投降,自己就彻底输了;如果不投降,自己会背上不孝的骂名。如何抉择呢?

  对手如果给你出选择题,无论选哪个选项可能都对自己不利,这时就需要跳出对手设定的框架。

  刘邦很灵活,他答道:“我和你曾经在楚怀王面前结拜,所以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如果非要煮了你爸爸,请分我一杯羹。”

  这逻辑推理没毛病,刘邦四两拨千斤,把球踢回给了项羽,项羽气得要命,却又无可奈何,人质战术失败。
  接下来,楚汉双方各自的王牌大将展开了精彩的对决。

  前文介绍过,刘邦让韩信带着新兵部队去攻打齐国,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头号名将。

  项羽自然不希望齐国落到刘邦的手里,项羽就派大将龙且去支援齐王,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王牌大将,这次他和韩信对上了。

  王牌相争,结局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开打之前,有人给龙且出主意,劝龙且先以防守为主,同时让齐王号召齐国各地反击韩信,到时就能轻松打败韩信。

  结果龙且说:“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是个没有勇气的人,不用怕他!”龙且拒绝防守,打算一战定胜负。

  从龙且的话来看,他对勇气的认知比较肤浅。

  我们都知道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当时还是秦朝统治时期,韩信喜欢读兵法,天天带着一把剑,一个市井无赖看不惯他,就当街拦住韩信,给了韩信2个选择:要么拿剑刺死自己,要么从自己胯下爬过去。

  最终韩信选择从无赖的胯下爬过去,龙且认为这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按照龙且的认知,韩信一剑杀了无赖就叫有勇气了?

  我们不妨推理一下,如果韩信杀了无赖,按照秦朝的法律,韩信肯定难逃一死,因为一个无赖葬送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这叫有勇气?
  真正有勇有谋的人,该忍的时候要忍,该拼的时候才会拼。龙且认为的勇是匹夫之勇,和韩信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人和人的一大差距就是认知的差距。

  不久之后,韩信部队和龙且部队在一条河流相遇,双方隔河对峙,大战即将开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韩信再次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他没有立即开打,而是先做了一些特殊的准备,他派人做了大量沙袋,然后用这些沙袋堵在河流的上游,让大量河水聚集在上游下不来,导致敌我双方之间的下游河流水位很浅,士兵们可以轻松过河。

  做好安排后,韩信派部分士兵过河攻打龙且部队,叮嘱他们假装打不过对方,接触一会就败退回来,由于此时河流水位浅,韩信部队来去很轻松。

  龙且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他原先就以为韩信是个胆小鬼,现在看到韩信部队一打就退,更加坚信韩信部队不堪一击,于是龙且带兵过河追击。

  眼看龙且中计,韩信立即派人破坏河流上游的沙袋,没有了沙袋的阻挡,上游的大量河水马上冲过来,淹没了正在过河的龙且部队。

  龙且部队顿时大乱,很多士兵被大水淹死,等大水过后,韩信部队立即反击,龙且部队在大水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无法抵挡韩信一方的攻击,最终龙且当场被杀,楚军大败,韩信顺势拿下齐国。

  这一战对楚汉战争的进程有重大影响,项羽的得力助手龙且被杀,齐国被汉军拿下,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汉军倾斜。

  在前途一片大好之时,汉军阵营里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的心态是会随着地位的改变而改变的。当年韩信在落魄之时投奔刘邦,刘邦肯用他就已经让韩信很感激,但现在不一样了,韩信带兵接连攻克魏国、赵国和齐国,威望大增,韩信不再满足于当个将领,他希望自己能封王。

  刘邦是韩信的上级,韩信称王需要刘邦的批准,韩信不好意思直接要王的封号,他就派人去联系刘邦,请求刘邦让自己当个代理性质的齐王。

  韩信心想:我只是要个代理的齐王,刘邦应该不会反对吧?

  人们通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很少会换位思考,在韩信看来,自己连下三国,要个代理齐王不过分。但是在刘邦看来,自己正忙着和项羽大战,你韩信不赶紧过来帮忙,反而乘人之危,跟我坐地起价?

  因此当韩信的使者赶到刘邦那里,说出韩信的请求后,刘邦第一反应是愤怒,他骂到:“我正等着你过来支援我,没想到你要独立称王了?”

  这属于感性上的正常反应,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发火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让情况恶化。
  陈平和张良这两大谋士当时就站在刘邦身后,他俩赶紧拉住刘邦,对刘邦说:“我们正面临着项羽一方的巨大压力,眼下管不了韩信,不如顺着他的心意,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刘邦是个从谏如流的人,马上反应过来,他的临场反应能力堪称一绝,刚才还在那怒骂韩信,转过头刘邦就对韩信的使者说:“要当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

  刘邦立即下令,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命令韩信带兵攻打项羽。

  刘邦忙着拉拢韩信,项羽在损失龙且部队后对韩信也很忌惮,也派人去拉拢韩信。
  当时天下的形势可谓三足鼎立,刘邦和项羽是对立的两方,韩信一方由于连战连胜,逐步成为第3个强大的团队,楚汉双方都急着拉拢韩信,韩信帮谁,谁的胜算就更大,因此项羽也派使者到韩信那里游说,希望韩信能加入自己这一边。

  这时刘邦和项羽的管理水平就体现出了差距。

  韩信以前就在项羽手下效力过,因为项羽不重视他,他才去投奔刘邦,刘邦对富有才能的韩信很重视,正是由于刘邦的重用,才有了韩信如今的地位。

  俗话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由于刘邦重用韩信,因此韩信根本就不听项羽使者那一套,项羽拉拢韩信的计划失败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过于残暴,不重视人才,导致自己四面受敌,这时他要面对多个麻烦:彭越带兵在后方破坏楚军的粮草,刘邦和韩信的部队则在前线攻击楚军。

  在这种困境下,强横的项羽也不得不低头,他派人去和刘邦和谈,约定双方以鸿沟为分界线,东边的地盘归项羽,西边的地盘归刘邦。

  鸿沟在河南营荥阳一带,是古代的一条人工运河。刘邦对这个和谈方案比较满意,准备接受。

  两大谋士陈平和张良却反对和谈,他俩认为天下大部分地区已经在汉军手里,没必要跟楚军和谈,应当一鼓作气消灭楚军,以绝后患。

  刘邦一想,是这个理呀,项羽现在局势不利才跟我和谈,如果放他走,将来他重振旗鼓后再来打我,胜负就难料了,不如趁现在形势对我方有利,一举消灭他。

  于是刘邦派人联系韩信和彭越,约好时间一起攻打项羽的楚军。

  但是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韩信和彭越的人马根本就没出现,刘邦只好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打楚军,结果被楚军打败,刘邦被迫转攻为守。

  都约好了这一天一起打项羽,怎么韩信和彭越的人马不来呢?刘邦非常郁闷。

  人家不来,必然有其原因。

  大谋士张良善于分析人性,他向刘邦指出了关键原因——没有明确的封赏。

  韩信和彭越现在都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光凭几句空话是很难调动他们的,张良建议刘邦把韩信和彭越的家乡分别封赏给二人,这样他们才有动力来打项羽。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刘邦于是承诺给韩信等人封地,效果立竿见影,韩信和彭越果然带兵前来围堵项羽的大军。

  项羽固然勇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何况韩信和彭越都是当时的名将,刘邦更是古代君主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联合进攻下,项羽的人生开始进入倒计时。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的楚军被汉军包围在垓下。

  垓下位于安徽灵璧一带,由于项羽刚愎自用,抛弃了大谋士范增,加上不信任下属等原因,项羽这时已经到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的楚军越打越少,汉军却越来越多,楚军屡战屡败,被迫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

  这时刘邦那边出了个妙招,迅速瓦解了楚军的斗志。

  项羽的部队号称楚军,因为他们大多来自楚地,其实汉军中也有不少人来自楚地,刘邦自己的老家在战国时期就属于楚国,因此刘邦那边有不少人会唱楚地的歌谣。

  在某天夜晚,汉军阵营中突然传唱楚地的歌谣,成语四面楚歌就是来源于此。

  项羽听到外面很多汉军士兵在唱楚歌,大吃一惊:难道楚国完全被汉军占领了呢?怎么这么多汉军士兵会唱楚歌?

  其实汉军此时没有完全占据项羽创立的楚国,只不过刘邦一方擅长使用攻心计,用四面楚歌的办法吓住了项羽,项羽的内心防线崩溃了。

  郁闷的心情会影响人的状态,项羽以为楚地全部丢了,内心苦闷,失去了坚守的意志,他集合所剩不多的人马,在夜色的掩护下杀出重围,向南撤退。

  汉军紧追不舍,项羽一方边打边撤,最后来到长江北岸的乌江镇。

  乌江镇位于安徽和县一带,从这里渡过长江,就能回到项羽当初出发的地方——江东。

  长江在安徽一带是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流,大体呈南北走向,因此古代把这段长江的东部地区叫做江东。当年项羽就是从江东率众起义,一步步成为西楚霸王。

  乌江亭长认识项羽,得知项羽被汉军追杀,乌江亭长早就为项羽备好了船只,劝项羽坐船过江,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其实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如果真的过江,是有机会重振旗鼓的,唐朝诗人杜牧针对此事写过一首《过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项羽这时又暴露出了他一个致命的缺点——太好面子。

  项羽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当初他率领强盛的楚军占据关中时,有人认为关中易守难攻,建议项羽把都城放在关中一带。

  结果项羽来了一句:“发达后不回老家展示一下,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走路一样,谁能知道?”项羽拒绝在易守难攻的关中定都,而是把都城定在了自己熟悉的彭城。

  由此可见,项羽的虚荣心太强,宁肯放弃易守难攻的关中,也要回老家炫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说过:“人性最特别的一个弱点,就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实力强的时候好面子,现在在乌江被汉军追杀,项羽依然以面子为重,他认为自己损兵折将,没脸过江去见江东父老,他拒绝了乌江庭长送自己过江的好意,选择和追来的汉军死拼,最终被人数众多的汉军杀死。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争霸的结束,至此无人可以抗衡刘邦,刘邦的汉军很快平定了天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以长安为都城,历时400多年的汉朝开始了。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由于刘邦以西边的长安为都城,后来的刘秀以东边的洛阳为都城,因此后人把刘邦的创立的政权称为西汉,把刘秀创立的政权称为东汉,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西汉的故事。

  项羽死了,怎么对待项羽手下的那些将领呢?这是刘邦遇到的新问题。

  人都是有报复心的,以前楚汉相争之时,楚军季布多次带兵进攻刘邦部队,刘邦差点死在他手里,因此刘邦对季布恨之入骨,现在刘邦统一了天下,他就发布悬赏令来搜捕季布,并且在悬赏令中说明:谁敢收留季布,也会被处死!
  这份悬赏令杀气腾腾,季布为了活命,投奔了一位姓朱的大侠。

  这位朱大侠的确有侠肝义胆,他冒着风险收留了季布,不过这样藏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想办法让刘邦消除对季布的杀心,季布才能活得久。

  怎样才能让刘邦回心转意呢?朱大侠决定去找刘邦的轻信滕公,展开了一番精彩的游说。

  第1步是说明季布无罪。朱大侠对滕公指出:以前大家是各为其主,季布奉命战斗,何罪之有?

  第2步是点明悬赏令的危害。朱大侠说:“皇帝如果因为个人恩怨去报复季布,显得没度量,而且季布能力出众,皇帝要是执意搜捕他,只会逼他去投奔敌国,反而对大汉不利!”

  这番分析很有道理,滕公就把这话传达给刘邦,刘邦从谏如流,善于反省,他很快意识到悬赏令的不妥,不再追究季布的过错,还让季布在自己手下任职。

  刘邦对过去的对手还是比较宽容的,不过对于那些投机分子,刘邦就没那么客气了。

  季布有个亲戚叫丁公,这个丁公和季布一样,以前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当年在彭城之战时,丁公曾经带领楚军追击刘邦,当时敌强我弱,刘邦危在旦夕。

  每次到了危险关头,刘邦总能靠灵活的策略化险为夷,这次也不例外。眼看丁公的人马逐渐逼近,刘邦急中生智,对丁公说:“我们都是贤能的人,何苦互相为难?”

  言下之意: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听了这句话,丁公还真放了刘邦一马,没有继续带人追击,刘邦逃过一劫,当时如果丁公没有放走刘邦,楚汉争霸的结果就可能有变数了。

  现在刘邦平定了天下,丁公就喜滋滋地跑来找刘邦,他觉得自己以前在战场上放过刘邦,刘邦一定会重赏自己。

  然而丁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刘邦能赦免季布,是因为以前大家各为其主,季布奉命战斗,忠诚可嘉;而丁公不一样,丁工在有利的情况下放走对手,如果刘邦重赏这种人,不就是鼓励下属们去脚踏两只船吗?

  对于这种投机的行为要严厉打击,才能扶正祛邪,因此丁公过来之后,刘邦没有重赏他,而是当众处死丁公,告诉下属们不要效仿这种脚踏两只船的行为。

  季布和丁公都是败军之将,翻不起多大浪,但下面这个人就不一样了,他要作乱的消息让刘邦坐立不安。

  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打仗最厉害的将领——韩信。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刘邦建立汉朝后大赏功臣,韩信被封为楚王,带兵镇守楚地;大谋士张良选择明哲保身,很少再出来出谋划策;只有陈平还留在刘邦身边出点子。

  公元前201年,身在长安的刘邦突然接到密报,说韩信密谋造反!

  这个消息让刘邦大吃一惊,韩信谋略过人,手下的楚军十分精锐,如果他真的造反,影响可就大了。

  于是刘邦召集身边的将领们开会,把韩信要起兵作乱的消息告诉大家,问将领们该怎么办?

  将领们一致表示:发兵打他!

  听完这句话,刘邦没说话,又跑去问大谋士陈平的意见,陈平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耐心地问了刘邦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刘邦的军队和韩信手里的军队相比,谁更精锐?

  刘邦不情愿地承认:自己这边的军队比不上韩信的军队。

  第二个问题:刘邦这边哪个将领打仗比韩信强?

  刘邦说:论带兵打仗,没有谁能比得上韩信。

  那么结论就很明显了,兵不如韩信,将不如韩信,怎么跟韩信打?

  那该怎么办呢?别慌,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方面,此路不通,可以试试别的路。陈平想了一个点子——设计直接抓韩信。

  陈平的计划是:以前的皇帝都有巡游的惯例,刘邦可以以巡游为名义,在楚国附近的陈地召见各地诸侯,韩信作为刘邦的下属,也得来拜见刘邦,到时当场把他抓起来。

  这个计划不用打仗,成本较低,而且有迷惑性。正所谓硬拼不如智取,刘邦就宣称要去巡游云梦泽,在陈地召见各地诸侯。

  听说刘邦是出来巡游的,韩信放心了,他以为刘邦没有怀疑自己,就离开楚国去陈地见刘邦,结果一到就被刘邦的人抓了起来。

  刘邦没有立即处死韩信,只是将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让韩信待在长安,不准他返回楚地。

  其实到了这个份上,韩信如果识时务的话,应该低调做人,像张良那样明哲保身,或许还能保住性命,毕竟古代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的功臣太多了。

  但是韩信依然孤傲,刘邦把他软禁在长安后,韩信整天苦着脸,有一次他去樊哙那里串门,樊哙隆重接待,韩信还不屑地说了一句:“我居然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混在一起了!”

  这种孤傲的心态,为韩信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韩信被刘邦抓到了长安,那么怎么处理韩信的封地楚国呢?考虑到楚国地盘过大,为了便于朝廷管理,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让自己的两位族人分别管理,其他很多族人也获得了封地。

  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持刘邦的统治,但引起了功臣们的不满,某天在皇宫附近,刘邦看到功臣们聚在一起切切私语,刘邦有点好奇,就问张良他们在聊什么。
  张良冷不丁冒出来一句:“他们准备起兵作乱!”

  这句话把刘邦吓了一跳,刘邦赶紧问是怎么回事。

  张良本身就是功臣中的主要成员,对功臣们的想法很了解,他告诉刘邦:皇帝封赏的都是跟自己关系近的人,杀的都是跟自己有过节的,将士们怕得不到赏赐,又怕因为以前的过错而被杀,所以他们打算作乱。

  这一下子刘邦坐不住了,少数人造反他还能应付,如果出现功臣大规模作乱,那麻烦就大了,刘邦赶紧让张良想对策。

  张良的一大特点是善于分析人性,他抓住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喜欢和别人比。

  张良让刘邦从工功臣中找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必须是刘邦最恨的,而且大家都知道刘邦恨他。

  刘邦脱口而出:雍齿。

  前文介绍过,刘邦刚刚在沛县率众起义时,雍齿也是沛县的风云人物,他虽然加入了刘邦的阵营,却在关键时候背叛了刘邦,因此刘邦对他恨得牙痒痒,只是后来雍齿又向刘邦投降,立了不少战功,因此刘邦不方便报复他,其实功臣们都知道刘邦最讨厌雍齿。

  这就好办了,张良建议立即封赏雍齿,这样其他功臣就安心了

  这一招很巧妙,功臣们会互相比较各自的待遇,封赏雍齿足以安定人心。

  果然,在刘邦宣布封雍齿为什方侯后,功臣们都很高兴,私下都说:“连雍齿都能获得封赏,咱们还怕什么?”局面迅速稳定。

  当刘邦逐渐稳住大局时,外部却出现了新的威胁——匈奴。

  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在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秦始皇曾经派大将蒙恬带兵痛击匈奴,西汉文人贾谊在《过秦论》中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后来秦朝崩溃,匈奴趁机发展势力,当刘邦刚刚建立汉朝之时,匈奴的首领叫冒顿。

  这个冒顿是个狠人,他起初是匈奴太子,他的父亲头曼是匈奴的首领,后来头曼喜欢的女人生了个小儿子,头曼爱屋及乌,就想弄死冒顿,让小儿子来当太子。

  但是冒顿毕竟是头曼的亲生儿子,头曼不方便直接下手,他想了个毒计,派冒顿去敌对的月氏部落当人质,然后头曼带兵袭击月氏,想借月氏的刀来杀冒顿。
  祝大家周末愉快
  大家好

  没想到冒顿反应很快,看到月氏和匈奴打了起来,冒顿估计月氏部落会拿自己这个人质撒气,他他第一时间溜回匈奴,这让头曼吃了一惊,他觉得这个儿子有点本事,就让冒顿管理匈奴的骑兵部队。

  头曼万万没想到,冒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冒顿了。

  在经历了生死危机后,冒顿意识到父亲想借刀杀人,他决定报复。

  利用管理匈奴骑兵的机会,冒顿做了一只会发出响声的弓箭,他对骑兵们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看到自己的弓箭射向哪个目标,骑兵们就要一起射击那个目标,违者处死。

  命令下达了,骑兵们会不会严格执行呢?冒顿做了一个试验。

  某一天,冒顿带着骑兵们出来逛逛,突然之间,冒顿一箭射向自己最喜欢的一匹马,然后又向自己喜欢的女人射了一箭。

  一个是冒顿是爱马,一个是冒顿的爱妻,部分骑兵犹豫不决,没有跟着冒顿一起射击,冒顿马上处死了那些没有跟着自己射击的士兵。

  这样一来,其余的骑兵不敢再违抗命令,冒顿又用弓箭对父亲的爱马射了一箭,骑兵们都跟着射击,这下子冒顿心里有数了。

  不久之后,冒顿和父亲头曼一起出来打猎,冒顿突然对着头曼射出一箭,骑兵们如同条件反射一般,齐刷刷地跟着射击,头曼顿时被乱箭射杀,冒顿成了匈奴新的首领。

  当时草原上有几大势力,除了匈奴之外,东边还有一个较强的游牧民族叫东胡。

  东胡首领喜欢惹事,他听说冒顿当上了匈奴首领,就派人联系冒顿,索要头曼名下的一匹千里马。


  这个举动有很强的挑衅意味,东胡和匈奴本来就是草原上的竞争对手,听说东胡首领的要求后,冒顿马上开会讨论对策。

  下属们认为千里马不能给东胡,冒顿倒没那么小气,他说了一句:“既然和人家相邻,何必舍不得一匹马?”他把千里马给了东胡。

  没想到东胡首领得寸进尺,又要求冒顿把身边的一个女人给自己。

  这个要求太过分,冒顿的下属们都很生气,但是冒顿再次满足了东胡首领的要求。

  一来二去,东胡首领觉得冒顿是个软柿子,过了一段时间又提了个新要求:请把匈奴和东胡之间的无人区交给东胡。

  冒顿再次开会讨论对策,有的下属说那块地是没人要的地方,给不给他都无所谓。

  这次冒顿一反常态地发火了,他说:“土地是根,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冒顿处死了那些支持交出土地的下属,然后带领匈奴军队去突袭东胡。

  由于之前冒顿多次满足了东胡的无礼要求,东胡首领以为冒顿怕自己,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因此东胡对匈奴没做什么防备,被突然杀到的匈奴军队一下子打垮了,匈奴从此称霸草原,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南下进攻汉朝的城池。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祝大家周末愉快
  早安
  这次冒顿一反常态地发火了,他说:“土地是根,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冒顿处死了那些支持交出土地的下属,然后带领匈奴军队去突袭东胡。

  由于之前冒顿多次满足了东胡的无礼要求,东胡首领以为冒顿怕自己,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因此东胡对匈奴没做什么防备,被突然杀到的匈奴军队一下子打垮了,匈奴从此称霸草原,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南下进攻汉朝的城池。(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没想到冒顿反应很快,看到月氏和匈奴打了起来,冒顿估计月氏部落会拿自己这个人质撒气,他他第一时间溜回匈奴,这让头曼吃了一惊,他觉得这个儿子有点本事,就让冒顿管理匈奴的骑兵部队。

  头曼万万没想到,冒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冒顿了。

  在经历了生死危机后,冒顿意识到父亲想借刀杀人,他决定报复。

  利用管理匈奴骑兵的机会,冒顿做了一只会发出响声的弓箭,他对骑兵们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看到自己的弓箭射向哪个目标,骑兵们就要一起射击那个目标,违者处死。

  命令下达了,骑兵们会不会严格执行呢?冒顿做了一个试验。

  某一天,冒顿带着骑兵们出来逛逛,突然之间,冒顿一箭射向自己最喜欢的一匹马,然后又向自己喜欢的女人射了一箭。

  一个是冒顿是爱马,一个是冒顿的爱妻,部分骑兵犹豫不决,没有跟着冒顿一起射击,冒顿马上处死了那些没有跟着自己射击的士兵。

  这样一来,其余的骑兵不敢再违抗命令,冒顿又用弓箭对父亲的爱马射了一箭,骑兵们都跟着射击,这下子冒顿心里有数了。

  不久之后,冒顿和父亲头曼一起出来打猎,冒顿突然对着头曼射出一箭,骑兵们如同条件反射一般,齐刷刷地跟着射击,头曼顿时被乱箭射杀,冒顿成了匈奴新的首领。

  当时草原上有几大势力,除了匈奴之外,东边还有一个较强的游牧民族叫东胡。

  东胡首领喜欢惹事,他听说冒顿当上了匈奴首领,就派人联系冒顿,索要头曼名下的一匹千里马。

  这个举动有很强的挑衅意味,东胡和匈奴本来就是草原上的竞争对手,听说东胡首领的要求后,冒顿马上开会讨论对策。

  下属们认为千里马不能给东胡,冒顿倒没那么小气,他说了一句:“既然和人家相邻,何必舍不得一匹马?”他把千里马给了东胡。

  没想到东胡首领得寸进尺,又要求冒顿把身边的一个女人给自己。

  这个要求太过分,冒顿的下属们都很生气,但是冒顿再次满足了东胡首领的要求。

  一来二去,东胡首领觉得冒顿是个软柿子,过了一段时间又提了个新要求:请把匈奴和东胡之间的无人区交给东胡。

  冒顿再次开会讨论对策,有的下属说那块地是没人要的地方,给不给他都无所谓。

  这次冒顿一反常态地发火了,他说:“土地是根,为什么要交给别人?”冒顿处死了那些支持交出土地的下属,然后带领匈奴军队去突袭东胡。

  由于之前冒顿多次满足了东胡的无礼要求,东胡首领以为冒顿怕自己,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因此东胡对匈奴没做什么防备,被突然杀
  不好意思,发错了部分文章

  敌人打来,刘邦自然要带兵反击,汉军和匈奴军队在山西北部相遇。

  当时刘邦带兵聚集在晋阳,晋阳就是山西太原一带,刘邦收到一个情报:匈奴的军队赶到了代谷。

  代谷在山西北部的繁峙县一带,在太原东北方向200多公里,为了摸清敌人的具体情况,刘邦特意派出了很多使者去察看敌情。

  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使者们赶到匈奴的驻军地后,看到敌人那边都是些瘦马和老弱的士兵,看上去不堪一击,使者们回来后就把这些情况告诉刘邦,大多数使者都认为匈奴很虚弱,劝刘邦赶紧出兵消灭他们。

  凡事不能光看表象,有一个叫刘敬的使者与众不同,他对刘邦说:“双方打仗前应该用武力震慑对手,但是匈奴却示弱,他们肯定留了后手,此时不能贸然出兵!”

  其他使者都说敌人好打,就你刘敬扫兴,刘邦有点生气,把刘敬抓了起来。

  其实刘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冒顿诡计多端,他早就隐藏了自己的精兵,故意摆出一些瘦马和老弱的士兵,让对手以为自己好对付。

  等刘邦的先头部队走到白登山时,冒顿不再隐藏,他调出40万精锐骑兵,把汉军的先头部队团团包围在白登山。

  刘邦这才知道上当了,此时汉军的大部队还没赶到,刘邦带着少量先头部队被数量众多的敌军包围,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足智多谋的陈平再次出手。

  冒顿最宠爱的女人是阏氏,于是陈平暗中派人去游说阏氏,阏氏就找机会劝冒顿退兵,再加上原本说好和冒顿联合出兵的王黄等人没有出现,冒顿怀疑其中有诈,命令部分匈奴军队后撤。

  这样一来,匈奴的包围圈就出现了缺口,恰好此时大雾弥漫,刘邦率领先头部队趁机突围,从白登山回到平城,这时汉军主力也赶到了平城,看到汉军主力部队出现,匈奴军队选择了撤退,双方各自罢兵。

  前文介绍过,韩信被刘邦贬职后留在长安,韩信心里有怨气,想找机会翻盘,不久之后,他看到了一个所谓的“机会”。

  某一次,官员陈豨来拜访韩信,大家都知道韩信用兵如神,不少人崇拜他,陈豨也是其中之一。

  陈豨负责管理赵国边境一带的汉军,韩信看到陈豨后,顿时有了个计划。

  趁四下无人之时,韩信对陈豨说:“你手握精兵,如果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你造反,皇帝很有可能带兵来打你,到时我们里应外合,天下可定!”

  言下之意,韩信想拉着陈豨一起造反。

  陈豨对韩信这个用兵高手是绝对信任的,表示愿意跟着韩信干,二人秘密结盟。

  不过陈豨做事太高调,他们还没开始行动,陈豨就引起了刘邦的注意。

  陈曦喜欢养门客,把这些门客作为自己的死忠力量,他们路过邯郸城时,陈豨的这些门客把当地的官方客栈都住满了。

  带这么多门客是想干嘛?当地官员周昌觉得不对劲,就跑了一趟长安,把陈豨的可疑行为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人一查,发现陈豨的门客果然干了不少违规的事情。

  得知刘邦在调查自己,陈豨慌了,他决定提前造反,陈豨自称为代王,率领手里的人马攻占了赵国和代国的许多城池。
  第四章 名将的背叛

  陈豨的叛乱属于小规模叛乱,此时是刘邦创建汉朝的第4个年头,刘邦对韩信等老将不太信任,决定亲自带兵去对付陈豨的叛军。

  刘邦不信任韩信是对的,其实韩信就是陈豨的内应!

  陈豨之所以叛乱,韩信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韩信是公认的用兵高手,正是韩信答应和陈豨互相配合,陈豨才敢在赵国起兵叛乱。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韩信为什么不自己动手?非得找陈豨结盟呢?

  原因很简单,自从被刘邦贬职后,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手下没有可调动的军队,而且韩信本人被刘邦带到了长安,处于刘邦等人的监视下。

  在这种情况下,陈豨慕名来拜访韩信,韩信看到陈豨手握赵国的边境部队,就想利用陈豨,韩信和陈希秘密结盟,想里应外合来对付刘邦。

  然而韩信看人的眼光比刘邦差远了,陈豨是不靠谱的队友,在带领叛军攻占了赵国的部分地区后,陈豨就在漳水固守,给了刘邦充分的反应时间。

  当时赵国有部分地区被陈豨攻占,邯郸一带还在当地官员周昌的控制下,周昌是忠于汉朝的,因此刘邦率军抵达邯郸后,立即让周昌推荐几个能带兵打仗的人。

  周昌从邯郸城里挑出4个年轻人,推荐给刘邦,刘邦很快重赏了这几人,并让他们当将军。在赏赐这方面,刘邦比项羽大方多了,因此能得到下属的拥护。

  不久之后,刘邦部队和陈豨部队相遇,久经沙场的刘邦比陈豨高明多了,几次激战之后,陈豨部队被击溃。

  与陈豨合谋的韩信在干嘛呢?他正准备在长安发动袭击。

  此前刘邦带兵离开长安时,韩信称自己病了,没跟刘邦一起去打陈豨,留在长安的韩信暗中伪造了皇帝的命令,想用这些假命令放出监狱中的犯人,利用这些犯人去攻打吕后,但是韩信忽略了一点——吕后也是个狠角色。

  吕后就是刘邦的老婆吕雉,早在刘邦还很普通的时候,吕雉就嫁给了刘邦,跟着刘邦在战争中经历了不少磨难,现在吕雉已经成为吕后,她也是个很厉害的人。

  韩信在长安暗中培植势力,打算等陈曦打败刘邦后,就在长安发动叛乱,然而消息走漏,吕后知道了韩信的叛变计划。

  吕后可不是好欺负的,她想叫韩信进宫,然后叫手下人干掉韩信。

  但是韩信和刘邦一家子的关系已经恶化,吕后如果叫他来,他不一定会来,怎么办呢?

  这时萧何给吕后出了个点子。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萧何对韩信的影响。当年韩信默默无名之时,是萧何的推荐,让刘邦重用韩信;现在韩信想叛乱,又是萧何站了出来,帮助吕后对付韩信。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祝大家周末愉快
  萧何和吕后制定了一个计划:宣称在外打仗的刘邦平叛成功,已经杀了陈豨,让大臣们来道喜,其实陈豨这时还没死。

  这一招有两个作用:一是震慑韩信,韩信是陈豨的秘密盟友,现在陈豨被杀,韩信自然不敢再轻举妄动

  二是引诱韩信入宫,毕竟刘邦平叛成功,作为下属的韩信理应进宫道喜。

  果然,韩信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只好入宫,一来就被吕后的手下杀死,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在之前的垓下之战中,刘邦和韩信、彭越等名将合力击败了项羽,安定天下后,刘邦对韩信这些名将不太放心,韩信被杀之后,刘邦就盯上了彭越。

  在刘邦带兵进攻陈豨的叛军时,彭越没有亲自带兵来支援刘邦,只是派下属带兵支过来,这让刘邦非常生气,他认为彭越心里有鬼。

  恰在此时,有人向朝廷举报,说彭越密谋造反。刘邦就派人把彭越抓了起来,罢免了他彭越的职务,将彭越流放到蜀郡。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彭越觉得自己很冤枉,在流放的路上,彭越偶遇了从长安赶去洛阳的吕后,彭越就向吕后诉苦,希望吕后在刘邦面前为自己修求情,让自己能回老家。

  彭越万万没想到,自己指望的救星会坑自己。

  吕后是个狠人,她表面答应帮助彭越,在见到刘邦时,吕后却说不能放了彭越,同意会给己方留下麻烦,最终刘邦处死了彭越。

  韩信和彭越的死深深刺激到了一个人——英布。

  前文介绍过,英布原本是项羽手下的猛将,后被刘邦策反,成为刘邦的帮手,帮刘邦立下不少战功。刘邦平定天下后,封英布为淮南王。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刘邦手下战功赫赫的大将,现在韩信和彭越接连被杀,这让英布心惊胆战,他怕自己会落得一样的下场,为了自保,英布偷偷聚集手下的兵力。

  这时发生了一件偶然事件,让刘邦和英布彻底决裂。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