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本该不近女色,为何却在四大名著中,被当作“色中饿鬼”?




文案|艺述史  主播|雅鑫
艺述史官方原创
“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
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这段话出自《水浒传》,你有没有注意过像《水浒》《西游》等许多小说都说,和尚是“色中饿鬼”,清规戒律的出家人为什么遭到这样的诋毁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其实《水浒传》里就说了,和尚除了念经也没有别的事,日子清闲,难免生出事端。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毁僧谤道的现象比较广泛。当然,这也看作者自身的喜好,就比如写出“三言二拍”中“三言”的小说家冯梦龙,他就对佛教有偏见,推崇道教,他笔下的和尚尼姑很多淫乱奸诈。而《金瓶梅》中的和尚道士则都好色,聊起男女之事头头是道。《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是毁僧谤道的,一听他念“阿弥陀佛”,丫鬟都笑话他竟然念起佛来,真是新闻;《红楼梦》中更有尼姑智能儿在寺庙中行云雨之事的情节。
《西游记》与“淫僧”的关系则更直接一点,唐僧的原型玄奘,他口述《大唐西域记》时,就是由他的徒弟辩机和尚记录,辩机非常有才华,却因为与高阳公主私通而被处死,当然这段风月史到底是不是正史,至今尚有争议,很有可能是借这个故事来达到打击佛学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淫僧”这一坏名声,辩机是无法逃脱的。

我想或许是因为那时人们处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需要宗教信仰来维持自己的心态平衡,而一些宗教人士,正利用这个机会从中获利,也拥有了社会地位,一位将军的回忆录就提到,在封建社会,宗教占据着大量社会资源,却不从事生产,还不纳税,不服徭役,到了后期这些人又常常六根不净,这正是几次灭佛的根本原因。普通人对这种风气感到愤怒,又羡慕僧道的生活,那还不能打打嘴炮吗?正赶上明清小说萌芽时期,能写的他们都敢写,于是毁僧谤道的风气从此而来。

一方面,这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夸张体现,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和尚都淫乱好色,至少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物极必反,和尚需要禁欲,不近女色,所以俗世中人认为如果没有出色的定力,那么极端的克制,终将迎来爆发,从而成为所谓“色中饿鬼”。
和尚到底是不是“色中饿鬼”,那当然是因人而异,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