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心多是读书人?听完背后的故事,你觉得冤枉他们吗




文案|艺述史  主播|雅鑫
艺述史官方原创
您判断一个人处在什么层次时,是以什么做标准呢?性格、品行,学历或者教养?我国历史上有句话叫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可以说是摘下了士大夫仁义礼智信的冠冕,也被很多人所称道,口口相传,其实这句话的背后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愤而写下这句对联的是明朝时期的秀才曹学佺。相传在明熹宗时期,他在广西桂林任职,当地的皇室宗亲特别嚣张,仗着自己皇亲国戚有权有势,时常放纵自家的恶犬行凶,伤害无辜百姓。那闹着闹着总是要闹出事的,有一天恶狗在街上扑倒了一名秀才,正当恶狗张口咬秀才时,旁边一名屠夫见义勇为,一刀砍死了恶狗,这才救下了秀才。
可这狗不是一般的狗啊,这是人家皇亲国戚的狗,好在审判这案子的正是我们提到的曹学佺,他刚正不阿,对弄权行凶的人很是痛恨,直接判了屠夫无罪,还要求皇室宗亲赔偿。恶狗的主人发现他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去买通了秀才,让秀才翻供,说自己啊只是跟狗狗闹着玩,一点危险也没有,反倒是屠夫不由分说地杀了狗,这才是寻衅滋事、蔑视宗亲。

曹学佺哪能容下秀才这样忘恩负义、颠倒是非,在一番刑罚之下,秀才这才招认是皇室宗亲重金买通了他翻供,屠夫这才得到了应有的公道。这可能就是“书都读到狗肚子里”的典范吧,显然曹学佺也这么认为,他愤怒地在案卷上写下了那句流传久远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在我国历史上,“屠狗辈”确实常出忠义之士,比如刺客专诸,就是一位厨师,他们舍生取义。曹学佺也遵循了自己认可的“义”,在清军攻进福州之后,在家上吊殉国,他又留下了另一幅对联叫做:“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被后人所称道。

“义”这种精神向来是比较抽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墨家就讲究兼爱,你要爱每个人,别人也会同样地来爱你;道家的义恐怕是不违背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准则和底线,当然,这句话只是曹学佺的有感而发,如果要把事件所有的情况都套进这简简单单两句话中,那就非常偏颇了。好了,说到这,你认可的“义”是什么内容呢,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讨论。


到顶部